课改,请远离“作秀”

2014-09-19 01:00郑慧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作秀多媒体语文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一节课改公开课,为了营造逼真氛围,老师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个小型装置,在讲到“英雄董存瑞托起炸药包”时,他脚底一踩,教室里真的“爆炸”了,现场烟雾缭绕,这阵势将听课老师都吓坏了……(详见《解放日报》)

的确,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形式弄得过于花哨,剑走偏锋,虚假“作秀”成份大,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走入这种误区呢?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集体备课”过程拒绝教条化

现在有学校推行集体备课制,要求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的教案相同、教学过程相同、布置的作业也要相同。学校还提出了集体备课的要求,要定期检查。为了应付检查,同一备课组的老师们便分工合作,各自承担几个课时的备课任务,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教案弄出几份来,人手一份来应付检查。“集体备课制”就沦为一句口头语,变得有名无实。

集体备课是要统一,但所要统一的是教学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等,而不是作业和教学过程。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班级之间的差别在客观上也是存在的。如果老师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过程,不懂调整,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理。

而课后的作业,更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灵活处理和安排,不能硬性规定布置相同的作业。

那种要求教案相同并严格按照教案来上课的做法,忽视了课堂灵感,使课堂教学过程僵化教条,缺少应有的生气。所以,集体备课时不能教条化,一定要抓其重点,把握正确方向,不能因只注重形式而舍本求末。

二、小组合作拒绝形式化

为了体现“参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有些学校明确提出: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要留下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对时间的规定到了近乎绝对的地步。有领导检查公开课时,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讲了超出15分钟的时间,竟然被当作反面典型进行批评。所以造成很多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

在课堂上,无节制的小组合作讨论频频可见。但是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个流程,只用三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已经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几个优秀学生一统“天下”,角落里的学困生只会“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某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乘机“浑水摸鱼”,讨论过程沦为调侃嬉笑的表演秀。

此时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些都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合作学习明显就是形式化。

其实,新课改并不排斥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精彩的讲解给学生的收益永远大于拙劣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引导,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环节前,一定要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拿出来讨论,设计的问题也要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金量。没有难度、没有价值、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坚决不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三、表扬拒绝公式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多鼓励学生。公开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奇怪现象:面对学生并不精彩的发言,老师送他一句“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随后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些回答质量并不高也能获得掌声,而且不管是否有必要,笼统地送他一句貌似热情,实质空洞和言不由衷的表扬。

这些廉价的掌声越来越多,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扭曲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是非不分、骄傲自满,让学生陷入过分的自我欣赏中。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会弱化一些学生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语言,当鼓掌成为一种公式化的表演,其中还有多少真诚可言?学生的热情一旦减退,便会对此感到不以为意和乏味,这才真正是教育的可悲!

我们绝不能滥用公式化的表扬,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适时、适度的,应该是带着真诚的人文关怀的。实践证明,只有适当的鼓励与赏识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真诚友好的批评和暗示,只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还是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四、教学过程拒绝过度情境化

许多人认为新课堂就是表演、游戏课,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才能让学生“动”。的确,有效的表演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有些老师为达到气氛热烈,就表演游戏,结果上下左右像开联欢会一样,把课堂搞得花里胡哨,学生跟着老师闹闹腾腾一堂课,所得却甚少。

比如,有的老师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情节片段,台下学生就瞎起哄;甚至有老师在上《卖油翁》时,让学生表演卖油翁酌油,结果学生把自己的水壶里的水不小心倒在讲台的电脑上……这样画蛇添足的表演,恐怕不仅仅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

安排这些非语文的活动,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而盲目随意地进行。教学过程一味追求情境化,只会喧宾夺主,造成的后果——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氛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像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其实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由散漫,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低下。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老师的职责,而不是“耍猴的”。

五、多媒体课件拒绝滥用化

有人认为推进课改,就一定要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其中课件是首选,因为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激发了学生极大兴趣。可是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反而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

我们常常看到,课件在运行中,频频切换,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件页数多达40张,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些老师在课堂小结时用“小丑拍手”的动画和“鼓点”的音效,想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声音”、“颜色”、“动画”所吸引而忘记了听课,看的是热闹,真正学到记住的知识没有多少。

对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因为有了图片,学生不能通过文字在脑海中进行艺术再现。久而久之,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会削弱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导致学生想象力的萎缩,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品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为了保证精心准备的多媒体的顺利展示,许多教师便不顾课堂随时出现的状况,而是有条不紊地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杨再隋教授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对教师而言,要认识到使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要适量、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使用误区,充分发挥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功能。

课改,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作秀”,不需要太多虚假的美丽和浮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在课改中迷失自我,要摆正课改中“形式”和“根本”的关系,不要重形式轻本质,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而非用先进的教学形式来武装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英洁.课改不能重形式而丢根本[N].中学语文教材报,2010,(12).

[2]郭秀艳.课改中,语文教育不能丢失了优秀传统[J].中外教育研究,2009,(03).

[3]陈洁.为了“创新”而“作秀”?[J].考试周刊,2010,(14).

[4]王俊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高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2,(78).

[5]周祺娜.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

(郑慧芳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514000)

猜你喜欢
作秀多媒体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作秀过敏症
作秀过敏症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