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道出了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诗歌是贵族文学,大部分诗人几乎都有从政的经历,都有过高层的政治体验,这种体验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真正体会,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有关。学生们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情怀无法参透,即使一些涉及人生哲理、生活体验的作品,他们有时也无法深入体会,只有对少数的题材,学生们才会感兴趣、才能有较切身的体会,比如爱情、离别、相思、思乡等。因此,就内容鉴赏层面而言,学生们只能选择性的接受。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很适合中老年人学习,而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古代文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放在作品的背诵方面及对作品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至于作品的内容,有一些还是需要学生步入社会后仔细品味和解读。当然,这不是要求老师不对作品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在内容与艺术鉴赏教学上要有所侧重。
当前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是自己学完古代文学史后,不知道诗词究竟是什么,它们本身具有什么特点,面对一篇作品该从哪些角度去进行鉴赏。有些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仅仅是分析一下内容,然后把艺术方面的特点简单提几句就草草了事,对于教师提到的锻字炼句、句式、篇章结构、意境、意象、风格、表现手法等,学生们认为非常凌乱,无法系统地把握和体会,因此,当真正面对一篇作品并进行鉴赏时,无从入手。
这个问题的出现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一是因为一些高校文学史课程压缩较为严重,比如唐代文学由过去的72课时压缩为当前的54课时,近300年的文学史要在短短的54课时上完,既要勾勒文学发展的历史,又要讲解作家、作品,即使有所侧重,课时也极为紧张。因此,教师很难再对每篇作品进行详细的鉴赏。二是因为教师没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角度和方法需要教师在讲解完绪论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较为系统性的介绍,比如就唐诗鉴赏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把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让学生首先明白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其构成要素有哪些,然后再把鉴赏时应遵循的线索和思路理顺,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为以后的教学节省了时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的鉴赏应该从艺术特点入手,由形式到内容,循序渐进。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系统性地讲解诗歌艺术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诗歌鉴赏的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言、象、意。诗歌就是由言、象、意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系统性的综合艺术。
首先,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鉴赏者面对一篇作品,首先看到的是语言文字,是由字、词、句组成的一个整体。教师应该从词类的活用、锻字炼句,语序以及篇章结构方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一个层次。
1.揭示作品的主题不仅要从文字入手了解其艺术特点,更要从文字入手。鉴赏诗歌要从每一个字入手。此时教师就应该提示学生要注意古代诗人注重词类活用、锻字炼句的特点,因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可以影响整体思想的表达,或可以影响到作品风格的雅与俗。每个字、词的使用都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有关。
2.由每一个字或词组成的句子在语序的安排上都会有所不同。在古典诗歌中,一个句子内部最重要、最特别的一个语序就是倒装,比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而两个句子之间也会有语序上的不同,大致有顺承、转折、因果、倒装等关系,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两个句子之间就属于倒装。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总结诗人使用倒装的目的和效果,这样学生在鉴赏其他诗歌时自然就能把握这个特点,进而明白“诗家语”的真正内涵,弄清诗歌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区别。
3.篇章结构。诗歌的篇章结构涉及的主要是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就近体诗而言,绝句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起承转合;二是一气贯注。前者以王昌龄的《出塞》、《长信秋词》等为代表,后者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为代表。而律诗的结构模式也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尾两联叙事、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比如王绩的《野望》,当然还有其他变通方式;二是起承转合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
这样从语言文字角度入手,学生就知道最初的鉴赏该从何处入手了。
其次,继表面的语言文字之后,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诗歌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意象与意象串联的文学,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现象。因此,诗歌鉴赏的第二步就应当由意象入手。
1.意象的人文内涵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意象来自于外在的物象,作家选取外在物象时都要依据自己感情和性格的特点进行选取,物象一旦进入作品,就成了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每一个意象都有人文内涵,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意象内涵不断丰富、不断膨胀的过程,比如菊、梅、兰花等都有不止一个内涵,鉴赏者在看到每个意象时都需要明白:作者使用这个意象时用了哪个人文内涵。
2.意象不仅有自己的人文内涵,而且意象与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现象。每个意象都具有时空二维性特点,因此,在意象与意象的跳跃性中间就会形成巨大的时空空白,比如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和太行两个意象中间就有一个巨大的时空断裂带,这个跳跃中间究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内容,就需要鉴赏者去想象、补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性、凝练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意象的跳跃性是教师必须要强调的内容,因为这是古典诗歌普遍性的特点,了解了这个特点,学生们在以后的鉴赏中自然就会加以注意了。
3.学生们明白了意象的特点后,教师下一步就要讲到意境的问题,由此进入了对诗歌整体的“意”鉴赏的层次,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三个层面。意境就是由诗中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中国诗歌鉴赏分为三个层次:言—→象—→意。意境就是这个序列的最高阶段,诗人所有的思想情感几乎都融汇在作品的意境中,所以教师应该重点把意境的特点和意境模式给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4.诗歌风格是继言、象、意后,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诗歌的风格构成要素很复杂,但我们可以从诗人字、词等的选择以及意象的选取来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比如具有豪放风格特点的诗歌,除了作者本身的豪放性格外,往往还与其喜欢选择刚劲有力的语言和大气磅礴的意象有关,正如《二十四诗品》“豪放”品所言:“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因此,学生从语言和意象入手即能大致判断出作品的风格特点。
再次,诗歌的鉴赏除了言、象、意,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每一个汉字都有三个构成要素:音、形、义。自从齐梁时期“永明体”开始区分平、上、去、入四声后,中国古典诗歌就由自然的艺术转变为人工的艺术。唐诗的“平仄”格律就是由语言文字的“音”总结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诗歌格律方面的知识,诗歌的格律无外乎以下几个内容:对仗、用韵、平仄律、节奏。
诗歌是一个大的系统,诗歌的鉴赏需要从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从诗歌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特点入手,才能做到有迹可寻,有据可依。泛泛地讲解无益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当然,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以引导,而且还要结合大量的作品进行反复的训练。掌握了诗歌艺术方面的基本常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赏析诗歌的能力。
(付嘉豪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