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瑗的“分斋教学”

2014-09-18 15:17李楠
求知导刊 2014年8期

李楠

摘 要:胡瑗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人才,从治国利民的实际出发,讲究学以致用。他创立的分斋教学,是对我国古代教学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反映了宋初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对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开了我国古代分科教育和主修、选修制度的先河。

关键词:学而致用;分斋教学;分科教育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因为他世居安定(今陕西安定县),后人多称他“安定先生”。《宋元学案·安定学案》首篇《文昭胡安定先生瑗》介绍了胡瑗少年时的情况:“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邻父见而异之,谓其父曰:‘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胡瑗青年时期,同好友孙明复、石守道赴泰东隐居读书,十年苦读,打下了坚实深厚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之后,他应范仲淹、滕宗谅的聘请,在苏州郡学和湖州州学办学,任教长达二十余年。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苏湖二学的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独特的教法,被人们誉为“苏湖教法”。

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和精华,也是胡瑗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内容。汉唐以来,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均以经书辞赋为选拔内容。这种选举方式既不能了解圣贤之遗意,又缺乏道艺、德行之实,更不能有治国理政的真实本领和才能。胡瑗针对这种情况,在“明体达用”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分斋教学的教学制度。

《宋史·选举志》载:“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分斋教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每人可以选学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程氏遗书》称胡瑗:“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

胡瑗在湖州州学分斋教学的创造,打破陈规旧习,在同一校内分设经义、治事二斋,把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自然科学,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与儒家经典并列,同时教授。并且,治事斋学生主学一事,又兼学一事,开主修和选修制度的先河。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对后世教育影响甚大。其中最典型的是清初教育家颜元在62岁时规划漳南书院,分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这是直接借鉴和发展了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在其所著《四存编·存学编》中也提到:“秦汉以降,则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宋儒惟胡子立经义、治事斋,虽分析已差,而其事颇实矣。”

北宋以后,历朝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皆多实行分斋教学。如元朝国子学分设游艺、依仁、据德、志道、时习、日新六斋。明朝国子监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馆教授诸生。清承明制,国子监亦分设六堂。清末易甲南在《经义治事两斋论》中对分斋教学的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夫隋唐以来,仕进多尚文辞,苟趋功利,实学之不明久矣。安定先生起而正之,鄙词章记诵之功,而以经义之讨论养其德;薄寻行数墨之士,而以治事之干济扩其才。既有以深之于根柢,使其学切而不浮,复有以练之于材,以使其学实而可用。”

张传燧先生在《中国教学论史纲》中评价胡瑗分斋教学的意义时写道:“胡瑗的课程改革大大突破了儒家经典为正统课程的藩篱,引入了实科课程并将其置于经学课程平等的地位,具有开创意义,并影响到元、明、清三代学校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胡瑗的分斋教学,强调经义、治事并重,根据学生的专长、爱好和需求,分学各种专业,同时学生还可以兼学其他的一个或几个专业,形成相应的技能,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胡瑗的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

总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古代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种制度是近代教育中实行的文、理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相结合制度的先河,与西方高校17、18世纪实行分系科制度相比,要早七八百年。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杨建成.胡瑗“分斋教学”思想的当代诠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5).

[3]金林祥.胡瑗教育思想研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