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图形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4-09-18 21:49魏玉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模式探索图形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具有高效率的课堂不仅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且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同样对于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质量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图形;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52-01

近几年来,我国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图形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尽管我们探索了一些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总体上来说,借鉴多于创新,特别是图形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不够,还没有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仍然处于迷茫状态。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效课堂方面思考了很多,有过借鉴,有过创新。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课前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分析,在这节课当中重点应该要讲什么,圆的特征又应该是什么?是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重点去渲染?半径与直径的概念是不是需要定义式的概括?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花时间去研究?圆的画法怎样教?对于容易忽略的“手应该捏在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的地方只是大致点到就可以?学生画得不圆,是不是允许随手擦掉,重画一个?还是应该珍惜这些不圆的作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否不能只单纯地教授“是什么”和“怎样做”,更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一来是否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的特色?是否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达成共识,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如今在图形教学方面,我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依据小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以及善于想象、发明、创造的特征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地参与其中,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感知,进而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更好地突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进而摸索并总结形成“图形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激趣情景中创造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及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该如何体现出来,如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情景教学起着引领作用,在教材情境图的基础上,适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进入自主创造的情景之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寻宝活动入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景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的知识,不仅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还让学生从中真正地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寻宝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二、从猜想实验中认识

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测意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猜测也孕育着验证思想。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课堂教学中,我先是详细地复习了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随之出示三角形,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可能与什么有关,它的面积公式怎么计算。学生就会猜测,是否像平行四边形那样,用底与高相乘的积。有了猜测就需要验证。让学生先用1cm2的小正方形纸片在三角形上摆一摆,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三角形的两条邻边及一条上的高的长度。经过计算,学生会认识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而邻边相乘的积是错误的,然而,为什么与底和高有关的呢?依然需要验证,于是剪、拼等操作活动相继展开。大家发现,通过剪、拼,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进而说出,可以用字母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s=ah÷2。在猜测验证中得到了这一结论。

三、动手实践中的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性,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在教学《圆的认识》圆的画法时,先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然后抽查部分作品进行展示(不圆的作品),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接着再让学生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然后再抽查部分作品进行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圆),为什么同样的要求却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呢?从中感悟“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进而让学生感悟要养成一个认真的习惯。

四、回归生活中拓展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不是学生认识的终结,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进行适度的生成、拓展和重塑,派生出新的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在经历了激趣情景中创造、猜测验证中初始、动手操作中感知后,让学生回归生活中拓展,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及发展模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不是灌输式学习,而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使得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知识创新的过程,真正感悟到知识的内在意义,进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要会学习,会创新,这一数学模式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简介:魏玉霞,女,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平原县电业公司子弟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探索图形
永续债券探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