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近年来,随着竹笛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参与进来,一批现代作品的出现,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着竹笛艺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八孔竹笛成为解决竹笛演奏变化音等问题较有效的方式。八孔竹笛的改革在近年来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为八孔竹笛写的作品,也使八孔竹笛为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奏者熟悉。本文将以杨青先生于1991年创作完成的协奏曲《苍》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主奏与乐队的相互配合,及在转调及变化音处理中八孔笛显示出的优势,对八孔笛的发展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 竹笛改革 传统六孔竹笛 八孔竹笛 《苍》 现代作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参与竹笛乐曲的创作,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和乐器的改革与进步,暴露出竹笛音阶不完备等问题。八孔笛应运而生。通过增加左右手小指的按音孔,使转调灵活准确。这种形制上的改革引起了作曲家对竹笛这种乐器的更多关注。
一、八孔笛的形制及应用
八孔笛在不改变传统竹笛按音孔排列的基础上,分别增开了左右手小指的按音孔。
以C调笛子筒音作5为例,即:在靠近第一孔右下方增开一个小孔(右手小指按音孔),演奏时,打开此音孔吹奏的音高为#5 ;在三四音孔之间,略靠近四音孔偏下的位置增开一个小孔(左手小指按音孔),演奏时,打开此孔所奏音高为#1。由于六孔笛通过变指法或使用叉孔,已经顺利解决了钢琴五个黑键中的三个变化音(即#4、b3和#7),八孔笛增加的两个按音孔正好解决了另外两个在六孔笛上较难完成的变化音(即#1和#5)。这样五个变化音全部解决,完善了竹笛远近关系调上的音阶演奏。
另外,八孔笛所开的两个小指的按音孔还能起到微调的作用。笔者的导师戴亚教授在其论文《竹笛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实践和思考》一文中提到,八孔笛增加的两个小孔,可以在音量变化时帮助调节音高,在高音气息控制弱奏的时候同样适用。另外在演奏由强渐弱时,左右手小指的略微启闭也可以保证音高的准确。
八孔笛的这些优势使得作曲家对竹笛的音域及音色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扩展了作曲家的创作空间。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竹笛现代作品,如杨青先生创作的竹笛协奏曲《苍》;李冰扬先生专为八孔竹笛写的《楚魂》;郭文景先生的管弦乐队版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徐昌俊先生为倍大笛写的《菰》等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
下面笔者通过对《苍》的独奏部分的演奏进行分析,论述八孔笛在作品演奏中的优势,对八孔笛与六孔笛进行比较分析。
二、八孔笛在作品《苍》中的运用
《苍》是杨青先生于1991年以湖南民谣为基础创作完成的竹笛协奏曲,使用降B调曲笛演奏。作品以三次高潮出现的位置分为三个部分:引子(1~8);第一部分(8~45 小节);第二部分(46~113 小节);华彩(113~144);第三部分(145至乐曲结束)。
(一)引子(1~8小节):第一小节神秘而悠远的定音鼓,引出了整个乐队与主奏乐器竹笛在第一小节第三拍以g为主音上奏出的不和谐音块的极强音量的对比,强势冲击着听觉。
紧接着,竹笛在第二、三小节上演奏出小二度颤音,以纯五度的关系弱起渐强推向第四小节。第二小节颤音“升4”演奏时,打开八孔笛右手第一孔小指按音孔,同时颤第二孔即可演奏出规范的小二度颤音。
(二)第一部分(8~45小节):竹笛由19小节进入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落,在f小调上用变化模进的手法展开旋律。竹笛在“降6”与“4”小三度关系之间,演奏出近似滑音的微弱旋律,好似山歌悠远而动听。“降6”演奏时需开右手中指按半音孔弱奏进入,在保证音色饱满的同时音准则会偏低,因此可打开八孔笛右手小指按音孔,对其进行微调以保证音高的准确。20小节第三拍“4”与下方“降7”在纯五度关系间快速颤音演奏时,“降7”可采用八孔笛开左手小指按音孔,以取代左手无名指按半孔演奏,以确保旋律演奏的准确性。
进入25小节后双簧管与竹笛间采取赋格曲的写作手法,双簧管在D 宫系统调上,小七度上行进行后随即下行平稳的奏出悠长的旋律。随后笛子在两小节之后小二度下行进入,与双簧管旋律形成倒影。调性上以降 A 宫系统调与双簧管的D宫调呈四度重叠,旋律更加跳跃,节奏更加灵活自由。而转调后同一支笛子上的半音演奏增加,同时发挥了八孔笛的演奏优势,通过左右手中指灵活的半音孔变化加上新增小指按音孔的半音演奏,减轻了转调带来的手指负担。避免了由于左右手无名指按半孔演奏出现的旋律模糊不准确等问题。
(三)第二部分(46~113小节):这一部分,音乐情绪粗野而豪放。乐队部分呈现出强而有力的局面,竹笛嘹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时强时弱,八孔笛左右手小指按音孔的交替演奏与极富张力的气息配合,使快速三连音的演奏清晰有力,旋律的处理断句分明。
94小节进入第二部分的第二段,随着声部逐层进入而增多,节奏一步步变得紧凑。最后,乐队在五个八度同音齐奏主题,把音乐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
(四)第三部分(145至全曲结束):在第二部分结束时,乐队以极强的音量齐收,与竹笛的solo形成了对比。这一部分竹笛的演奏,除手指复杂的半音演奏外,在表现音乐张力时也需要借助小指按音孔对音准进行微调。高音区个别音演奏时,还可以打开小指按音孔使音色更加明亮。另外演奏低音区筒音上方小二度音时,打开右手小指按音孔演奏则保证了低音区音色的浑厚有力。
可以说作曲家在华彩部分充分发挥了竹笛的表现力,将竹笛的实际演奏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而气吐音及喉音的演奏,也使旋律在朦胧中多了几份神秘。
作品尾声部分,小提琴开始奏出减缩的主题材料。随后,旋律在竹笛与双簧管的对位线条中缓缓结束,仿佛山谷中的呐喊声渐渐远去,整个山谷又陷入了孤寂与苍凉。
整首作品中并没有过多使用传统的滑音、历音等技巧润色旋律,而是更多地通过旋律的转调和开发新的演奏法来表现。而八孔笛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转调带来的手指负担,使演奏更加稳定,旋律的表达更加清晰明确。可以说八孔笛的使用规范了大、小二度颤音的演奏,在远关系转调上完成了竹笛传统技巧的演奏,方便了不同调性上的旋律演奏,同时还可通过小指对超高音弱奏时的音准进行微调。八孔笛在不改变竹笛固有音阶排列顺序的前提下,发挥了竹笛这一传统乐器的音乐表现力,也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endprint
三、作曲家对八孔笛改革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作品对推动八孔笛改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没有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就不可能体现出完善的演奏技巧和多重的音乐表现力。上世纪末,现代竹笛作品大量出现,一批优秀的专业作曲家纷纷参与到竹笛创作中。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以往竹笛作品的结构模式,激发了演奏者对竹笛表现力的渴望,扩展了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
笔者的导师戴亚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八孔笛的研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演奏中,并通过作曲家们的大力合作,成功演出了多首优秀的竹笛现代作品。如李冰扬先生专为八孔笛写的《楚魂》;郭文景先生创作的管弦乐队版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徐昌俊先生为倍大笛写的《菰》等等。同时为了配合八孔笛的教学演奏,还编写出版了《改良八孔笛实用教程》,使八孔笛越来越为专业竹笛演奏者熟悉,并在专业院校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这些现代作品成为竹笛各大赛事中的曲目。
四、八孔笛教学的思考
任何乐器的改革都是为了能演奏出更动人的乐曲,使更多的人聆听乐曲并接受和喜爱这种乐器。沿着这个思路,笔者想到八孔笛要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演奏家或一两所专业音乐院校和几部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八孔笛应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
(一)学习西洋乐器发展的经验,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八孔笛表演教学体系;编写系统的、全国通用的教材,既要编写高等专业院校的教材,也要有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八孔笛基础教材。
(二)开展八孔笛专题讲座,加深演奏者对八孔笛的了解,同时通过讲座使八孔笛的研究理论化和系统化。
(三)加强八孔笛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通过传统竹笛与八孔笛的比较研究,不断发掘八孔笛在音阶演奏等方面的优势。
(四)扩展八孔笛的演奏曲目。积极同作曲家合作,丰富并充实八孔笛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明确特殊技巧的演奏标记。
五、结语
总之,任何一种乐器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对乐器本身的改革,都要经过一个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时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竹笛作为古老的传统民族吹奏乐器,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在它身上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专业竹笛学生从事竹笛艺术的研究及演奏,对竹笛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对竹笛乐器改革的研究,都应该在保留竹笛精华的基础上。只有立足传统,不断补充新的能量,才能使这种民族乐器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让这一特色鲜明的民族乐器发挥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艺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戴亚.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