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勤
摘 要: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当下的学校体育竞赛“少数人干,多数人看”,表面上非常热闹,过后冷冷清清。竞赛留给广大师生的只是感官上的刺激,没有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由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学校体育竞赛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还是少数体育尖子。
关键词:体育竞赛 改革 意识
一、前言
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窗口。其本质功能就是育人,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竞技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素材,但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筛选与修改才能为教育服务。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体育竞赛的指导思想、项目、组织方法、参加对象进行改革,扩大竞赛参与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之成为习惯,凸现学校的教育性;同时,扩展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接纳社区、家庭等成员的参与,增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从而显现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辐射效应,消除来自家庭、社会对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我校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是喜欢的,但能经常锻炼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33%;从不锻炼的人却高达86.67%。学生历年参加校运会的情况,有66.67%的学生从未有过体育比赛的经历;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首先是父母不支持;其次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不了解;缺乏体育竞赛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说明: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浅薄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后的变化
1.项目设置,凸显多元性。参赛对象,在改革之前我校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只是学生参与;而对竞赛的内容而言就是单纯的田径项目;从参赛人数来看平均每班十人,只占班级总人数的22.22%。改革后从参与对象、参与人数、项目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较以前来说有了质的变化:从单一的对象到多元化对象的加入,预示了学校体育竞赛不再是关起门来促进学校竞技水平的提高,检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手段,而是利用体育竞赛这个窗口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活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庭,教师与家庭之间得到了最亲密的接触与交流。运动会上学生在向同伴与教师展示其个性、才能同时也让家长看见孩子另一面的才华、情感需求。这就为学生体育意识的产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参与人数和竞赛项目的增加与重组,让大多数的学生有机会体验运动的快乐。竞赛项目的趣味化、生活化使更多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也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课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育性。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的主阵地,以往的体育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的是“成就性目标”,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教学手段限于“讲解——示范——练习” 的模式;这样单一的教育方式产生的教育效果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缺失,尤其是心理方面的缺失。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体育教学理念必须转变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与摸索、实践,在教学上把“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一系列为学生特别设计的活动,在充分亲近自然的情景下,让学生个体、小组、团队亲自动手、计划、合作解决问题,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活动的内容丰富刺激,以学生为主体在压力下挑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活动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想象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使学习者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获得一些生存智慧。
3.体育活动课由单班向多班制的转变,突出体验与合作。体育活动课是学生运动技能自我展示的平台。以往的单班上课向相对熟悉的同学进行展示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将单班上课,改为年级组多班上课,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一同授课,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班主任负责组织活动,活动中注重班与班的联系,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依然保持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同时多一份责任与关爱,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的自信心强了,练习中表现出积极向上;在集体团队活动中生生之间交流多了,生生之间的鼓励多了,配合也越发默契、和谐。
4.家、校联谊,显现教育一致性。家长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在改革前后有了显著的变化,支持率由8.33%上升至78.33%;而不支持率从68.33%下降至5%。由此可以认为此次改革活动对家长的传统教育观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几点启示
1.学校体育竞赛要面向全体,重点是普及,要点是体验。普及与提高,是一对矛盾, (下转48页)(上接44页)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对学校体育来说,重点是普及。体验是保持对事物兴趣的唯一方式,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竞赛项目,体验到运动乐趣,使之保持兴趣,才能促成良好的体育意识生成。
2.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期待集体的认同等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安排与确定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会有助于增强兴趣与吸引力。
3.体育活动是学校、家庭教育交流的纽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运动中尽情释放与发泄情感;另一方面老师、家长也从中了解到不同闪光点;对了解师生间、父母间、生生间的不同看法有着积极的缓冲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诗娟.论终身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