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素材 有效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2014-09-18 22:20张业鸿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生活经验

张业鸿

摘要: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影响着数学课程实施,对数学课程资源以界定,论述了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从搜集生活素材、生活经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等三个方面有效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21-02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声称:“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综合地学校目标提供基础。”教育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显示:“限制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在600余份问卷调查中,70.4%的教师感到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难点也同样是缺乏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仅取决于现实数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及运用水平。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数学素材,经整理、甄别、提炼开发出切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呢?

一、搜集生活中数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收集,对收集来的生活素材进行甄别、整理。数学课程生活化的资源,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与拓展,使我们的教学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让师生共同搜集鸟巢中的数据、厦门的人口分布情况和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相关数据、“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数据等。搜集这些与生活经验有关、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感知“比万大的数”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感情,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设计“合理使用時间”方案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3页),利用班级的一名学生家生活情景,来开发生活课程资源。例如,“小明周末帮妈妈做家务,他计划做下面几件事情:拖地板15分钟,手洗袜子5分钟,机洗衣服30分钟,晾衣服6分钟,整理书桌7分钟。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方案,让他的时间安排能最节省?”开发搜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显得亲切、熟悉,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究精神。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资源开发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具有形象思维优势,教学中要借助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取他们生活中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数学素材,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构架从感性的形象思维上升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桥梁,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课程的资源。其次,资源开发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目标有关,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数学事例的开发,以形象的生活素材为载体,通过分析、归纳抽象为充满数学味的理性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教师开发生活课程资源,其自身生活经验与精力都有其局限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实践性,有效利用各个家长的生活经验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极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二、整合教学中生活经验,生成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素材,设置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周玉仁教授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通过师生互动生成课程资源。课堂中的课程资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首先,创设生活化情境。教材上的知识一般缺少数学问题生活情境,缺乏知识产生的实际生活背景,或偏离本地学生生活实际,或时代发展下情境已不为现在学生所熟悉,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热情与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的数学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习积极性,降低对数学的陌生感。其次,体验知识生成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的过程。知识具有生成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与自己生活经验体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创设平台,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把枯燥抽象的数学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交流形象化、具体化,或通过课堂实际操作感知数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时,利用学生返往福州—厦门的生活经历,生成行程问题教学的课程资源。师:“你学习了行程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生1:“我老家在福州,以前回老家都是爸爸开车回去。从厦门到福州走高速要花3小时,爸爸说汽车每小时行100千米。2009年底,厦门到福州的火车就要开通了,听说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达福州。我想知道火车的速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很好!非常感谢你给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资源,谁能帮他解决呢?”生2:“我知道,火车速度是每小时150千米。”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师必须悉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际进程,留心每个学生细微的反应和情感起伏,唤起学生生活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及时捕捉那些看似无助于甚至有碍于教学进程的偶发事件,巧妙转化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课程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以其个性生活化生活数学体验与大家交流与共享。

三、拓展生活中数学应用,开发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提炼、抽象出数学问题,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要体现数学应用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比如学生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平移与旋转知识设计一个图案”,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平移与旋转”图案的创设充分体现他们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利息”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家房贷、车贷,算一算,所付给银行的利息是多少?或家庭存款所得利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算一算在商场“打折销售”中到底便宜了多少元?

由于课堂教学有其空间、时间、内容、教学目标完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通过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渠道,丰富了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感知生活处处有数学,扩展了学生数学思维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Ralph W.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 and Londo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报告[R].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生活经验
浅谈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学生生活经验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从生活数学到数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