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口合谷收”的现代机理研究

2014-09-18 01:37钟雨阳
求知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合谷机理综述

钟雨阳

摘 要:从现代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神经肌电、红外热像、脑功能磁共振与现代临床经验六方面对“面口合谷收”的作用机理进行概括,发现面口部与合谷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为临床选用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合谷;面口部;机理;综述

合谷穴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一个穴位,具有祛风散邪、开窍通络、清宣阳明热邪及头面诸窍热邪之效,多用于头面五官疾病的治疗,如头痛、牙痛、面瘫、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玉龙歌》道:“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四总穴歌》道:“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之句,成为后世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重要依据。对合谷穴与面口部关系的研究可服务于临床与教学,为临床用穴提供更好的指导依据。现就 “面口合谷收”的现代研究机理分析如下。

一、“面口合谷收”的针灸理论基础

合谷穴位于第1和第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者,经气输注之处。又依据经络循行理论,面口为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之处。《灵枢·经脉篇》曰:“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可见,大肠经支脉循行就从颈上到面部,经过颊部、口、齿、鼻部。《灵枢·经筋篇》曰:“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颌。”即,手阳明经筋循行,也上面颊、颧部。《灵枢·经别篇》曰:“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出缺盆后,又相合于手阳明大肠经,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上面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种取穴施治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广泛而可靠。故合谷穴可治头面部、口腔部疾病。

二、合谷穴的生理解剖研究

根据现代神经学,合谷穴属于外周脊神经所支配,而面颊部为颅神经所司,仅从外周很难想象合谷与面口的联系。因而我们应该从中枢上去考虑合谷穴与面口之间的关系。罗明富等[1]报道,在大脑皮层体感区同一部位记录到相当于合谷穴区传入与同侧面口部传入刺激所引发的诱发电位,即合谷穴与面口部在大脑皮层有相同的投射点。再结合有关应用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病的文献及临床报道,基本可以肯定二者在这一投射点存在联系。景向红等[2]发现面口部与合谷穴区的感觉传入在脊髓背根节、丘脑及大脑皮质三个部位内的投射终止区相邻或重叠,可能发生会聚,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陈淑莉等[3]发现电针大鼠合谷穴与面口部的传入信息均可经颈髓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认为合谷穴和面口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因而推测孤束核可能是“面口合谷收”机制的首要中枢。综上,笔者认为“面口合谷收”的解剖学原理可能与“合谷”穴区与口面部的感觉传入在脊髓神经节、孤束核、网状结构、丘脑及大脑皮质的交汇有关。

三、合谷穴的神经肌电研究

李从阳等[4]通过测定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颊支的诱发电位波幅,发现患侧面神经波幅程度降低,针刺合谷穴5分钟后再测,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幅得到显著提高。实验证明针刺合谷穴能即时影响受损面神经的诱发电位波幅,影响面神经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谷穴能治疗面口部疾病的原因。陈婷等[5]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联系发现,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穴、外關穴,证明了合谷穴与面口部肌肉运动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联系,为“面口合谷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的客观依据。

四、合谷穴的红外热像研究

红外热像研究主要为研究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即面部血液循环的影响。康莲英[6]运用红外热像方法观测针刺合谷穴前后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变化,发现针刺合谷穴后患者面部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升温幅度最高的为口鼻部位,而针刺外关及不针刺则无此变化。这说明合谷穴与面口部确有特异的对应关系。宋晓晶等[7]对合谷穴与其他穴位进行了比较研究,如针刺合谷穴后,口区升温较明显,而针刺光明穴后,升温明显的区域是健、患侧眼区。可以看出针刺合谷穴能引起不同于他穴的特定区域(尤其口部)的变化。由此可见,“面口合谷收”的选穴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李顺月等[8]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对正常成人面部温度的影响,并进行左右对比。结果发现正常人的面口部尤其是口鼻部位与合谷穴之间也有密切联系。但在针刺左侧合谷穴后,其在面部所显示的针刺效应要好于针刺右侧和双侧的结果,说明左侧合谷穴的穴位疗效特性似乎优于右侧和同时针刺双侧合谷穴。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尚未明确,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五、合谷穴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

fMRI技术是一种无侵入、无创伤,具有可视性、可精确定位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技术,借助fMRI探究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选用。许建阳等[9]发现针刺合谷穴可诱导额叶和枕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针刺太冲穴仅诱导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而针刺合谷配太冲穴可诱导颞叶和额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提示针刺合谷穴可能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重新分布。另外,刘玲[10]研究发现,刺激口周部位在大脑信号增强区域见于双侧中央前后回,即“面口部—大脑”模式,并且这种信号改变区域与“合谷—大脑”模式的改变区域在双侧中央前后回有重叠之处。而刘华

等[11]发现针刺合谷穴可激活对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及同侧小脑后叶上半月小叶,小脑后叶是新小脑组成部分,与大脑皮质有广泛的神经纤维联系,在神经功能调节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功能。然而,利用fMRI研究“面口合谷收”的选取的多是健康受试者,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研究仍较少,而在病理状态下大脑fMRI的研究,主要是周围性面瘫,尚未见其他面口部疾病运用该技术的研究文献,且在周围性面瘫病人上的研究也未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六、结语

合谷穴在治疗面口部疾病方面有特异性作用。在临床中,成功用合谷穴治愈面口部疾病的病例比比皆是,“面口合谷收”经络理论经过数百年的临床验证也毋庸置疑。神经肌电学与红外热像研究也为合谷穴与面颊部现象上的关联提供了大量依据。然而根据生理解剖,合谷属于外周脊神经支配,而面颊部为颅神经支配,提示了人们除了从现象上追寻两者的关系,更应考虑合谷穴与面颊部在中枢上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现代MRI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今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了脑fMRI上。但一方面,在脑fMRI的研究上,目前仍缺乏对于面瘫之外的疾病的研究,且很少有病理状态与健康状态的对比。另一方面,红外热像研究发现左侧合谷穴的穴位疗效特性似乎优于右侧和同时针刺双侧合谷穴,对此可考虑借助脑fMRI等手段从中枢上进行深入探究。头面部疾病是合谷穴可治疗的优势病种,“面口合谷收”作用机理的阐明可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也可为临床探路。因此,笔者认为,除多积累临床有关经验,还需多发展脑fMRI等现代科技对“面口合谷收”的研究,将其作用机理阐述得更为透彻。

参考文献:

[1]罗明富,余 歌.“面口合谷收”与大脑皮层细胞构筑特点的相关性分析[J].The 20th Anniversary of Foundation of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wFAS) an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Congress,2007:156.

[2]景向紅,蔡 虹,逯 波,等.“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J].中国针灸,2003,23(02):109—110.

[3]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等.“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03):217—221.

[4]李从阳,王庆松,刘 榆,等.针刺合谷穴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140—141.

[5] 陈 婷,蔡定均,周奇志,等.生理状态下针刺“合谷”穴区对恒河猴面口部肌电活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03):241—246.

[6]康莲英.面瘫治疗中针刺合谷穴的红外热像观察[J].中外医疗, 2010(21):149—192.

[7]宋晓晶,张 栋.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的红外热像显示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01):51—54.

[8]李顺月,张 栋,王淑友,等.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S1):57—59.

[9]许建阳,王发强,王 宏,等.针刺合谷与太冲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04):263—265.

[10]刘 玲.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5:10—12.

[11]刘 华,单保慈,高殿帅,等.针刺太冲、合谷两穴位引起的小脑响应的差异:f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08):1165—1167.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猜你喜欢
合谷机理综述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雾霾机理之问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综述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