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为官场引入“清流”

2014-09-18 01:09公方彬
廉政瞭望 2014年9期
关键词:清流成功人士潜规则

公方彬

要以超常规方式选拔三种人才,即“逆淘汰”出局者和被潜规则“冷藏”者,体制外的成功人士、优秀分子,尚未被“潜规则”污染的人才。

清乾隆登基后,见官员大都涉腐,遂接受“开科取仕,引进清流”的建议,官场生态有所改善。今天,我们选人也需要突破现行体制机制限制,以超常规的方式引进“清流”。

要以有力措施选用好三种人才。一是“逆淘汰”出局者和被潜规则“冷藏”者。这属于应急之策,但也可以发展完善为制度性措施。它不仅满足特殊阶段的人才需要,更能产生价值导向的作用,即让保持道德形象者仍能回主流,对改善官场生态和价值取向大有裨益。

二是把体制外的成功人士、優秀分子纳入体制内。将经济、文化等领域卓有影响的优秀分子,包括海外华人等吸收进来,是维护党执政之举,从政治角度考量,这类优秀人才若反体制,会比一般群众的力量大得多。

三是起用一批尚未被“潜规则”污染的优秀人才。这属于制度完善、渠道畅通前的权宜之计。相较而言,资源分配权力较少的领域,总体涉腐较浅。如从国家智囊体系或大学的专家中选拔一批人,直接充实于领导岗位,或许是一股清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即无“从政经验”。其实,这原本就是错误命题,所谓“不会当官”是建立于潜规则盛行的环境之下;当规则清楚、制度完善后,耍手腕便失去了市场,人人都得依法办事。

可探索把人大政协打造成官员成长的舞台和路径。盛行已久的“后备军”制度及重要岗位与非重要岗位之间的不流动,已严重影响优秀官员脱颖而出。前者讲的是“圈定一部分人”为“接班人”,进行关照和培养;后者指党政系统主要官员、各层级要职多产生于几个重要部门。过早圈定一部分人并不利于人才成长,中国历代王朝的储君模式都导致其谨慎有余,创新不足;小范围选拔或“近亲繁殖”不利于竞争,容易形成势力范围和利益集团。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两步走:先让官声好、民众认可度高、已经转入人大政协的官员回归党政主干线。目前已在这样做,但应扩大范围;此后实行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将突破口放在人大政协这一政治舞台,让各种人才到这里来表现,参与竞争,最终实现优选。

此外,政治权力运行很多情况下是力量博弈的结果,这就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段。如对那些身居要职、已经失去道义形象、但囿于各种制约因素无法让其去职者,可考虑借国家和军队体制改革淘汰之。简单讲,就是将体制改革与淘汰高级别官员结合起来,搞“拆庙撵方丈”,待时期成熟再重建庙宇。这种做法看似付出了较大代价,但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尤其积弊甚深的领域,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清流成功人士潜规则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成功人士的就寝习惯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成功人士
清代阅卷潜规则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新旧100元
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