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浅谈护理教育中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杨晓玲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护理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为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文结合护理技术及学科特点,以及我国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发展趋势,论述了培养护理服务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护理教育中对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护理教育;服务意识;培养
我国护理事业起步较西方国家晚,自1950年以来,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一直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在我国的护理工作刚起步的一段时期,护士的临床工作都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范围局限,如打针、发药都是很机械地完成,生活护理如头发护理、皮肤清洁都是由家属完成。一例患者往往由多名家属陪护,使得病区环境嘈杂,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也加大了病区的管理难度。使得在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中加深了“重操作、轻服务”的观念,更使我国护理人员形成了一个冰冷的形象,有的护理管理专家形象地称这种护理方式下的患者为“流水线上待加工的机器”。受这种旧观念的影响,护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略服务意识与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并且这种现象存在于各种层次的护理教育中。而作为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在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故如何引导学生养成服务意识,使之能够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痛苦、想患者之所想是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医学模式的转变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我国医疗市场竞争的中心也迅速发生了转移。仅十余年间,医院之间已从设备、技术的竞争,演化为今天的服务竞争。这种新的竞争态势,向护理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职业服务意识。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要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发展等方面全面关注患者,发扬服务精神。
(二)促使教学适应护士角色发展的需要
随着护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护士逐渐成为受过专门教育、受人尊敬、独立思考和工作的专业人员。护士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照顾者角色,向复合型发展,包括沟通者、促进康复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等,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而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而高职教育往往注重理论与技术,缺乏人文教育。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护士,如果没有服务意识,只是把护理工作当做是谋生手段,就很难承担21世纪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功能。
(三)符合护士的特征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关系
护士的特征要求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求护士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着想,体贴同情服务对象,理解服务对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科学的心理护理。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来衡量的,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仅是根据护理服务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依据所提供服务的质来评定。如果护士缺乏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只见疾病、不见患者,那么再熟练的护理服务,在患者眼中只能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操作技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四)体现护理精细艺术的需要
护理始祖南丁格尔曾说过:护理是一门艺术,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在她的《护理札记》中写道:护理应从最小限度地消耗患者的生命力出发,使周围环境保持舒适、安静、美观、整齐、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暖适宜,此外还要合理地调配饮食。只有将服务意识渗透到一个个的细节当中,简单的护理操作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在上护理技术实训课时,学生面对的都是没有生命与感情的模型人,学生不能感受患者痛苦,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操作情景带入到临床实践中,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只需要练好操作即可。所以服务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和渗透。
(一)护理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引导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注重言传身教,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应该将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护理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将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等,让学生领略人性化服务的内涵,让情感体验升华为学生的内在品质。这种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永远比单纯的理论讲授对人的影响大。例如在讲护患沟通技巧时,创设护士接待病人就诊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结束以后,扮演患者的学生向扮演护士的学生交流自身感受,并指出对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使学生感受患者心情需要,初步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
(二)服务意识在实训中的渗透
教师要善于将模拟练习与临床操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而促使他们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要,也可使学生更加明白护理工作的照顾、人道和帮助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患者角色、感受患者需要。如在学习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时,教师可通过以下语言激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全身瘫痪的人吗?你们见过久病卧床的人吗?(停顿)你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些病人的被褥被汗水、血液、分泌物弄脏,又没有更换时,患者该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护士,你该如何去帮助此类患者?”通过引导和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在护理练习中渗透了服务意识,建立起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三)在护理技术练习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在护理技能练习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人文关怀精神。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就穿插在每一项护理操作中。例如在静脉输液的练习中,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还要求学生在通过语言和细节体现对患者的关爱。
要求学生对患者使用正确的称呼。在许多医院中,护士往往习惯用床号代替患者姓名,甚至直呼其名,让患者有被冷落和不尊重的感觉。所以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实训中使用恰当的称呼,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张大爷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李”。这样会让患者倍感亲切。
操作前询问患者需要。例如:“静脉输液需要时间比较久,您需不需要方便一下?”体现对患者的关心,想患者之所想。
在操作中注意保护患者。不允许学生在找血管时拍打患者手背,而是以揉搓等温和的方式代替。操作完毕,要求学生祝福患者:“针已经扎好了,如果您有任何不舒适,可以按呼叫器叫我。”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服务意识在学生内心扎根。
(四)增强学生职业自豪感
由于传统观念施加的外部压力和对本专业理解的不深入,当提及自己的专业,多数学生表现出自卑和无奈,在他们看来“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觉得根本没什么前途。”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对自己的专业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增强职业自豪感,而教师要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护理专业思想教育是护士对护理行业的认识、情感及以此形成对护理专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并直接指导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职业自豪感的增强,需要学生认识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建议措施如下。
首先可以带他们参观医院,感受护士工作在患者疾病的恢复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其次,在护理礼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得体的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感染学生,让学生加深对护士的美的理解。
再次,在上护理学导论时,教师通过讲解护理学发展简史、以及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的博学和仁爱事迹以感召学生,从而加深学生服务意识,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乐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总之,护理专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护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但护理的本质—服务,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服务场所和服务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增强服务意识,以适应将来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李晓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2]李晓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3]诸葛慧香,贾宝芳,饶燕.护士执业礼仪[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1.
[4]冯先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
[5]李晓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5.
G712
A
1674-9324(2014)36-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