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樊建欣
(大连工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34)
试论“以文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王 蕾,樊建欣
(大连工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34)
21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教育充满着强烈的希望。大学的社会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反思和修正。大学教育中的体育改革亦随之不断深入,除了技术、技能的不断深化改革,文化的因素也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强烈受到大学体育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如何更有效地传授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技能这个层次上,缺乏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和精神,尤其是文化素养的教育。本文就“文化育人”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着重阐述大学体育只有坚持“文化育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以文育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文化育人”是对知识育人表达的唯知识论以及视人为盛装知识的“容器”的教育模式的革命,它倡导的是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以往只用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的育人理念,转向被教育者的思想中注入人性中崇尚美德、锐意进取、勇于承担责任、对人包容,以及心怀感恩、谦虚谨慎、勇敢拼搏等美德。文化育人是一个既古老又创新的理念,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内核,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化育人”也应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大学体育随着现代大学在中国诞生,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21世纪的大学体育要想真正得以发展,赢得自身应有的地位,还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中,“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
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是现阶段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按照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教育体系,大学体育与中、小学校的体育应该有根本性的层次差异。但是,现代大学体育近百年的发展史也没能脱离了其简单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被简单地等同于身体素质练习、技、战术培养、技能的提高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之一,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冲击与塑造人格力度远远没达到它的应有价值。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与手段,甚至动用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在大学期间还是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态势。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动力支撑,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学体育活力匮乏。
1.“文化育人”。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发情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
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体育文化通过内隐式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资本的获得,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得。体育作为人类社会谋求全面发展(体力、智力和精神)和完善自身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为获得自身才能和兴趣、道德和审美力以及驾驭客观世界的能力服务……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宪章中的一段话,它充分说明了体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因此,当代大学体育的教育理念应立足于大学的文化本质,大学体育教师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发挥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优势作用,强化文化的渗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精神塑造的作用。固定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动大学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力推进使大学体育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王继华.文化育人理念的教育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09,(2):40.
[2]何盛.试论“文化育人”教育理念与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3-4.
[3]温惠琴.大学育人理念的演变与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4]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5]郑厚成.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G642
A
1674-9324(2014)36-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