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东
(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吉林省 长春市 130021)
高住低训(Living high, training low,简称Hi-Lo训练法)或模拟高住低训是一种新的高原训练的方法,就是训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居住在海拔较低的地方[1-2],这样可以避免高原地区训练强度降低的情况,同时在低压缺氧环境下休息以便机体发生缺氧服习现象,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高原训练的一些弊端。本研究为帮助吉林省速滑运动员备战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协助运动队进行尝试性研究,在低压氧舱内居住,在普通训练馆训练的高住低训。这将有助于高效的提高运动员赛前运动能力,并为吉林省之后的运动员模拟高原的赛前训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女子全能组速度滑冰运动员,队中2名国家健将级运动员。
表1 运动员基本信息
观察时间选取2013年11月8日-12月8日,在吉林体育学院竞技运动研究中心低压氧舱进行30d的高住低训。2名受试运动员每晚9点准时进舱,次日7点出舱。低压氧舱内相当于2500m(氧含量为15.3%)的低氧10h居住 。在吉林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进行常压常氧的日常训练。
美国S610i遥测心率表(美国)、CMS50D血氧饱和度分析仪(康泰)、JS-4620水银血压计(金贝得)、日本光电 MEK-7222K血球五分类生化分析仪(日本)。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
11月5日的指标为运动员进入低压氧舱之前的HGB情况,高住低训时间为11月8日-12月8日,期间每周对运动员进行一次血液检查,但由于训练等因素影响,检测时间略有出入。11月14日HGB含量与平原期血红蛋白相比,血红蛋白有所升高,但在训练后期由训练强度提高,极大的训练负荷使得运动员在11月26日与12月1日的测试中出现机能下降的现象,通过系统的调整训练指标得以恢复。
表2 训练期间 HGB变化情况
在11月14日-12月6日间,运动员共进行了17节训练课,包括每日的上午与下午。由于处于赛前训练,训练主要为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以提高速滑运动员糖酵解能力及高乳酸堆积下的耐乳酸能力,针对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比赛状况进行强化训练。而提高这种能力的训练评价手段,主要采用训练结束后血乳酸指标来进行监控(见图1,2)。
图1 11月14日-23日训练血乳酸情况(1)(mmol/L)
图2 11月30日-12月6日训练血乳酸情况(1)(mmol/L)
国内外对高原训练HGB(血红蛋白)变化的报道较多,研究结果大体相同。表现为上高原第一周后,HGB都有所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各研究报道有所不同;高原训练第二周时HGB水平接近平原时的水平;3-4周时 HGB水平接近或低于平原时的水平;高原训练结束返回平原后,与训练前相比水平提高[3]。这与本次试验结果基本相符,11月5日的指标为运动员进入低压氧舱之前的状态,11月17日为进入第二周进行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增长12.3%。这表明运动员由于低氧暴露,身体产生正向应激,在缺氧的环境中,机体被迫增加血红细胞数量,以提高携氧能力,再加上初次进入低氧环境居住,教练员采用较低强度的训练,以有氧训练为主,适当配合一定的乳酸阈强度训练,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员由于居住环境的变换产生的不适应,加快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积累[4]。如图1所示,11月16日上午和下午的训练课各进行了一次高乳酸的训练,其中16日下午进行的训练血乳酸达到最高值15.4mmol/L,有研究表明,高强度的乳酸训练会导致血红细胞的破坏,使得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5],所以,16日测得HGB的并非最高值。这也是训练计划与指标检测计划不同步导致的遗漏。
在之后的第2-3周的训练中由于连续的高乳酸训练,使得HGB直线下降,达11.7%。第4周以休息为主,配合乳酸为6-8mmol/L的中等强度的训练,使得血红蛋白第二次升高。最后在第4周结束前,再次进行1次乳酸达13.3mmol/L的高乳酸训练,深度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这一次的乳酸训练没有超过16日的数值,由于运动员在低氧环境下,恢复速度减慢,训练中保留上一次刺激的积累,导致乳酸没有超过第一组强度课。之后运动员将出舱,转地参加第四站冠军赛。
图3 训练期间 HGB变化情况
如图1-2,11月14日-11月23日,共计10节训练课,以强度训练后1分钟乳酸作为评价标准,其中血乳酸6mmol/L以下的课3节、6-10mmol/L的课4节、10-12mmol/L的课0节、12mmol/L以上的课3节。11月30日-12月6日1周时间内,共完成7节训练课,其中6mmol/L以下的课4节、6-10mmol/L的课2节、10-12mmol/L的课0节、12mmol/L以上的课1节。
2.2.1 高住低训对有氧能力的影响
评价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方法一般采用最大摄氧量测试和无氧阈、有氧阈测试[6,8-9]。但是由于测试过程比较繁琐,切测试会消耗运动员大量的体力,在赛前通常不采用。所以经常将相同课型的运动成绩进行对比,相同强度下,血乳酸降低,则表明运动员无氧阈曲线右移,有氧能力提高,反之则降低。
(1)在试验第四周的12月3日进行的25圈*2p的训练,平均速度37.22±0.79〞,最后5圈速度达到32.53±0.80〞,乳酸达到7.7mmol/L。在试验前与这次训练强度训练量相似的训练,如10月6日时进行的20圈*2p的训练中,平均速度在37.48±0.87〞,最后2圈速度达到32.09±0.79〞,最终乳酸达到5.6 mmol/L。
这说明在37.47±0.81〞速度的圈数增加7圈、32.25±0.81〞速度的圈数增加3圈的情况下,乳酸增加2.1 mmol/L,属于正常范围。
(2)11月30日,进行的10圈*4p,单圈速度37.83±0.85〞,乳酸4.8。在试验前与这次训练强度训练量相似的训练,如10月19日进行的8圈*4p的训练中,单圈速度37.52±0.81〞,乳酸3.7 mmol/L。相当于8圈5组的训练中,乳酸增长1.1 mmol/L,在正常范围内。
以上表明,在有氧能力方面,运动员仍然保持着较快的乳酸弥散能力,但提高效果不明显。
2.2.2 高住低训对无氧能力的影响
世界上,通常采用10秒wingate和60秒wingate无氧功测试来进行无氧能力的评定[7,10]。但是在赛前并不采用这种测试方法。同样采用相同课型下的运动成绩比较。
赛前吉X共进行血乳酸12mmol/L的课3节,16日进行的30〞快30〞休息的15组定点功率车训练,乳酸达到15.7mmol/L、17日进行的800m*7p,乳酸12.7mmol/L、19日5000m、3000m、1600m、1200m、800m、400m*1p,乳酸13.0 mmol/L,在16日进行的功率车训练中,采用了低压氧舱的环境,历史性的突破了15mmol的乳酸,说明吉X在糖酵解供能的运动中,产生乳酸的能力得到加强。
吉X进行12mmol/L以上的乳酸课1节,5日上午的1600m*10p,平均速度30.04±0.71〞,乳酸出现在第5组结束后,之后5组吉X由于体力问题只进行了1组。也就是说吉X当时的体力可以在30〞的速度下完成4圈6组的训练负荷。在第三站前,11月7日进行的32〞平均速度5圈6组的训练负荷基本相当,当时乳酸13.2 mmol/L。这表明,吉X仍然保持着一定水平的耐乳酸和弥散乳酸的能力。
从训练结果和乳酸成绩来看,高住低训的训练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训练时的刺激深度与强度。通过系统的训练课程安排,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
1.在人工环境模拟下的高住低训,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配合训练强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训练效率以及在高原训练后恢复期血红蛋白的升高。
2.模拟高住低训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但对有氧能力影响较小。由于赛前训练多为无氧训练为主的强化训练,有氧训练较少,多为恢复性训练。以增强有氧能力的耐力跑并不加入其中,所以以这种强化无氧能力的训练,配合低氧居住,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3.综上所诉,模拟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载氧能力以及无氧运动能力,对于不能参加高原训练的运动员来讲, 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手段。对于速度滑冰运动员来讲,高原的冰场较少,且比赛多在平原地区,高原训练只能增加他们的体能储备,由于不能上冰训练, 专项能力提升较小。 所以, 这种低压氧舱的高住低训模式将是速滑运动员未来训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73.
[2] 胡杨,黄亚茹.耐力训练的新方法- (HiLo)高住低训法[J].体育科学,2001,21(2):67-70.
[3] 冯连世.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待续)[J].体育科学,1999,19(5):68-70.
[4] 吕东旭,张明伟.运用血乳酸浓度对吉林省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训练强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8):39-40.
[5] 高欢,高炳宏. 低氧预适应结合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9,36(6):62-65.
[6] 夏培玲,王璟.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高原训练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J].体育科学,2011,31(4):75-80.
[7] 赵秋爽,陈钢.女子优秀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部分生化指标监测--以我国铁人三项项目为例[J]. 体育科学研究,2011,15(2):59-64.
[8] 王钢,夏春晓.高住低训法对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血象指标的影响——耐力项目利用低氧房模拟高原训练的攻关研究[J].冰雪运动,2007,29(4):1-5.
[9] 叶鸣,雷志平.间歇性低氧训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5):495-498.
[10] 张海忠,林建棣.模拟高原训练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