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摘 要: 现阶段,由于外界环境的熏陶和自身工作的影响,相当多的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辅导员 职业倦怠 心理研究
我国大学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辅导。他们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政治学习的直接负责人,也是我国大学生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情怀的缔造者,本应是大学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工作群体,可是事实上却不然。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职责繁杂、工位待遇与理想的落差和居于边缘辅助地位的困境,已经使辅导员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这一名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提出的,是指如果人长期在高负荷工作或高强度的人际交往等环境中,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衰竭及缺乏新意和成就感的心理症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正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没有进行有效的宣泄或解决而产生的个体精神和行动意愿的衰竭。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主要呈现出工作认同度低下、对于工作环境不满意、对待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消极,甚至发生离职现象,严重干扰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探究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这一突出的问题,笔者对某市多所高校的近百位辅导员进行了实地采访,发现现阶段引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作成绩无法在短期内得到体现
我国2007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界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他们能够形成坚强的心理品质与自强不息的优良性格[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成果的。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与社会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产生怀疑,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2.待遇与地位不协调
现阶段在我国高校政治教育中,各院系都是由书记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群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按照国家的规定,他们是兼具干部与教师这种双重身份的。可是在现实工作中不难发现,不论是在专职教师还是在学生的眼中,辅导员都不能同正规的教师相提并论,就算是在校领导的思维中,持有这种观念的也不在少数。这导致辅导员在评定职称、工资晋级、进修疗养等方面的待遇等方面同专业教师相比有明显差距。在受访的辅导员中,高达93%的人认为自己的工资与付出劳动不匹配,这是诱发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重要因素。
3.个人性格的原因
从心理学范畴来看,性格特征是指个体比较稳定且能够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特点的总称,它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具有A型性格、外控型、思维方式消极、神经质和内向等性格特征的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三、预防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建议
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具有多方面原因,经过深入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几条预防建议。
1.辅导员应加强自我激励
加强自我激励是预防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重要手段。辅导员的自我激励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实现自我完善、发展和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激励首先要做到用心关爱学生,这样做既能够为辅导员心理完善提供帮助,又是预防职业倦怠的“良方”;其次,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再次,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员方面工作的实效,从而带来努力工作的心理暗示。
2.合理提升辅导员的物质待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虽然不能彻底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但其对于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不可否认的。[2]首先,高校应尽力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薪酬体系,合理提升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其次,要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对辅导员给予充分信任,不要因为他们缺乏政治工作的经验而惧怕给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损失,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最后,面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高校领导应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他们采取同正规教师一样或者适当放宽评审的标准,甚至可以制定专门的辅导员晋升或转岗机制,以此提升辅导员的物质待遇。
3.辅导员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高校辅导员要积极调整心态,从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多管齐下,积极培养优良的性格,将积极进取、宽容自制作为自己的准则。与此同时,辅导员应该注重调节身体,因为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很容易引起身体代谢的紊乱,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情绪低落与心理疲惫等状况,一定要注意加强自我调节,以免负面情绪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的工作现实导致心理发生变化,要想有效预防,就要从心理调节入手,合理调整对于职业发展的期望值。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适当调整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并为他们在职称晋级、审核等方面公平对待,从而预防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文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3,05:102-103+112.
[2]鲍秀松.心理契约视阈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枣庄学院学报,2013,04:96-99.
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s2012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