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临床运用简便取穴法取穴定位有较大的偏差。本文试以解放后一套统编《针灸学》教材为例,对其中简便取穴定位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例分析,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研制出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的“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继而生成“骨度等分测量法”来替代简便取穴法,使废止传统的简便取穴法定位和手指比量法成为可能。
[关键词] 腧穴定位方法研究;简便取穴法;骨度折量法;骨度等分测量法;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
[中图分类号] R2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4-0076-03
凡习医者皆知,针灸取穴法是指导腧穴定位的前提,腧穴定位又是针灸临床操作的重要环节,因而取穴定位方法先进与否,直接左右着取穴定位的准确程度,从而对临床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历代针灸医家对取穴定位方法都非常重视,创造和总结了多种取穴定位方法,其中简便取穴法就是临床常用的取穴定位方法之一。简便取穴法具有取穴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与记忆等特点,故为教学及临床所常用。又由于简便取穴法定位方法随意性较大,有学者[1]对其研究发现,定位结果出现偏差者甚多、准确率极低。而我国普通高等中医药类统编《针灸学》教材[2-9](1961年初版至今,以下简称教材)中,均录入了简便取穴法的部分内容,这无疑对后学者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对传统的简便取穴法试以分析之,并试以腧穴定位简便方法之新法与之商榷,旨在规范腧穴定位操作,提供一点参考。
1与简便取穴法相关的研究
1.1简便取穴法与指寸法相关
简便取穴法的定义多为:以病人的手作为标准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指寸法的定义是根据被取穴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指寸法自《千金方》首次记载以来,虽经众多医家的不断发挥,临床常用的指寸已有3种不同的比量模式(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原因是临床应用简便易行,手指比量即得,故难舍难弃。笔者认为,从上述两种定位方法的定义来看,指寸法是用手指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这与简便取穴法用手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有其共性,即手包括了手指在内,应属于简便取穴法的一种,应归类于简便取穴法。这一点有明确的必要,因为指寸法的应用在腧穴定位操作中,常占相当大的比重,应用范围比简便取穴法要大得多。我国《针灸学讲义》[2]、《针灸学》[5]、《腧穴学》[6]教材是将简便取穴法与指寸法两种作为不同的取穴方法进行描述和介绍,而再版《针灸学讲义》[3]、《针灸学》[4]、《腧穴学》[7]教材及新世纪《经络腧穴学》[8,9]教材中,虽未提及简便取穴法,但在此前惯用简便取穴的腧穴的取法,实际上保留或沿用了以往的简便取穴方法的表述,仍未摆脱对简便取法的偏爱。
1.2简便取穴法与骨度折量法相关
在明确简便取穴法实质上包含了指寸法的关系后,我们再来分析简便取穴法与骨度折量法的关系。骨度折量法的定义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从表面上看,它与简便取穴法不相关,骨度折量法与简便取穴法是两种不同的取穴定位的方法,临床均可独立使用。但实质上,简便法中的指寸法是硬性把指寸当骨度折量寸使用,指寸法不能与骨度折量法相提并论,“骨度折量法的操作与指寸法不存在联系,而指寸法与骨度折量法则有必然的联系,指寸比量是用在人体各骨度所设定的折量部位上。在临床操作时,极易误将指寸套用骨度折量寸,难免有的医者片面理解为,经穴定位的设定寸,是使用折量寸,还是选用指寸,因均惯称以法,认为选用简便的指寸也未尝不可[10]”,这一点也有明确的必要。因为,凡应用骨度折量寸所取腧穴,同样能使用指寸定取,且不少医者对指寸情有独衷。
2以百会、风市、列缺三个穴位简便取法举例分析
应用简便取穴法,取穴定位其准确性常遭质疑。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实测对比发现,简便取穴法与骨度折量取穴法的实测对比数据确有较大的偏差,举例分析如下.
教材[2-9]中百会穴定位为“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有学者用简便取穴法定位百会穴与骨度折量法定位百会穴的具体位置进行了实测对比,结果完全不相符,所有人均大于后发际上7寸,其中以2~5 cm者最多(占70%以上)[11]。丁氏发现取前发际上5寸的百会穴时,简便取穴法所取的百会穴仅位于骨度分寸取穴法的前发际上3.3寸,明显偏于前发际[1]。
教材[2-9]中风市穴定位“直立垂手,中指尖所指凹陷中。当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同样用骨度折量法定风市穴具体位置与其对照,其结果无一例符合,其中均大于腘窝上7寸,其数值以7~8 cm者最多(24%),其次为10~12 cm者(占18%),4~6 cm者占20%。两种方法的对照结果差距较大[11]。丁氏用简便取穴法取风市穴,在400例自身对照测量中,无一例与骨度分寸取穴法相符[1]。有报道以风市穴为例,对100例进行测量,其结果是骨度分寸法与垂手中指端的差异波动范围很大,垂手中指端标记在膝上6~11寸之间,与文献记载膝上7寸相吻合者仅占10%,而在膝上8~9.5寸者相对偏多[12]。
教材[2-9]中列缺穴定位为“两虎口交叉,食指尖到达的两筋骨凹陷中是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仍用上述方法对100例进行列缺穴测量对比,其结果为用简便取穴法定位本穴符合者28例,不符者72例,其中大于腕横纹上1.5寸者以0.1~1cm例数占32%,小于腕横纹上1.5寸者以0.5~1cm例数占28%[11]。丁氏认为,以手做出各种姿势作为一种取穴方法(包括指寸法),准确率极低。如用两虎口交叉,中指尖到达处取列缺时,简便取穴法与骨度分寸折量取穴法的符合率为0.5%[1]。
“简便取穴法一般不用作正式定位法,仅作取穴的辅助参考方法[13]”,从以上三个穴例的取法可以看出,每个穴位的定位表述均有两种取法,即简便取法叙述在前,骨度法尾随其后。两句之间不是用并列的顿号而是用句号标点,这显然是突出了简便取穴法的应用。又从三个穴例实测对照结果来看,测出的位置多极不统一,相差很大,符合率极小,也表明了用两种方法同时介绍同一穴位的取法,这对于后学者来说,或是无所适从;或是越简越爱用,书本知识,首选居前,照搬照套,没有理由阻止其选择应用。然而,定位不准,影响疗效,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二法决定取舍,理应保留骨度法。故有学者建议“简便取穴法应弃之[12]”及“可以不收录手指比量法和简便取穴法,以避免这些方法的误用和滥用对腧穴定位造成的负面影响[14]”;甚至还有人提出“禁用简便取穴法[15]”观点的。endprint
我们还可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穴位也都分别介绍了使用“寸”的取法。教材[2-9]中,对经穴定位的设定寸的取穴定位操作并没有作出任何规定,故临床仍有不少医者惯用指寸替代骨度折量寸。原因也很简单,嫌骨度折量中的折量繁琐,自然是越简越爱用。推测古人提出指寸法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骨度折量操作行简而设,其本意可理解为服务于骨度折量定位法的,然而古今对指寸定位法存争议者也不在少数,例如:马氏用指寸定位与骨度定位进行过实测对比,总测量比较次数的98.68%均有差异[16],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也有直接叫停指寸法的,如“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应废止[17]”。
3探索解决办法
基于包括指寸法在内的简便取穴法取穴定位存在误差,已是不争的现实问题。又基于简便取穴法定取的腧穴均有其骨度分寸数作依据,而骨度分寸折量法又是中医针灸界普遍认可的且无可非议的取穴定位方法。因此,笔者试图从提升骨度折量操作技能入手,使骨度折量简便化,以顺应众多医者习惯嗜简定位的现实问题。通过探索与实践,利用橡筋刻度带(笔者称之“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用于骨度折量操作定位而催生出“骨度等分测量法”,既实现了等分骨度寸的准确性,又实现了取穴操作的简便性。
“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可作为腧穴简便定位的辅助工具。该尺选用两根长50cm的橡筋松紧带,在两带原长的单面上,各设计并制作出4段不同长度的各19等分的刻度线及数字(共计8段标准,医者可根据不同人体的各部骨度灵活选用),用两节以上的不锈钢支撑片置于两根单面刻度尺的中间起支撑作用,两刻度尺的两头及支撑片的两头用临时封口夹固定。取穴时,将该尺的一端置于人体某骨度的一端,通过选择拉动弹性等分尺与人体某骨度设定寸数相对应的刻度等分寸数进行重合后,用手指临时固定弹性等分尺的一端来完成某骨度的腧穴测量定位;若用于头部腧穴,则要折叠支撑架,单用弹性等分尺测量定位。
“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是度量骨度判定穴位的尺子。是利用拉动橡筋松紧刻度带能均等伸长的特性来完成各骨度的自行折量操作,由传统的折量转化为科学的测量,从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骨度折量中的简便折量方法,把需要用骨度折量定位的众多腧穴,用等分尺均可测出,从而开启了折量方法的简捷途径,有效地实现了骨度等分测量法,且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替代简便取穴法。解决了数千年来中医针灸界惯用包括手指比量法在内的简便取穴法定位不准的难题。
4 结语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是针灸施术之处。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疗效。故取穴定位的准确性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医学问题,取穴定位方法是腧穴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穴位取得准,故而方法很重要。有专家指出:“方法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形式与途径。科学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快、更好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而拙劣的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以把科学研究导入歧途,因此,方法的作用较之科学本身甚至更加重要[18]。”因此,研究腧穴定位方法,更新腧穴取法,对取穴定位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针灸临床工作者至关重要。作为中医《针灸学》统编教材[2-9],是国家组织编撰的权威教材,无疑是众多针灸医家集思广益、多年研究的成果,因而其指导性本应无可非议。但教材[2-9]中的简便定取腧穴的取法,通过实例分析,定位确存较大偏差。鉴于教材[2-9]录用简便取穴法用于腧穴定位仍存分歧,虽经多次重修改版,尚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给后学者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故对其探讨仍具有一定的教学及临床意义。因此,笔者积极赞同《针灸学》教材“不收录手指比量法和简便取穴法[15]”的观点,能否将自制的“腧穴体表定位等分尺”提供给教学和临床作为腧穴的简便定位应用之参考,又能否将骨度折量法更新为“骨度等分测量法”,旨在抛砖引玉。
由于笔者专业知识浅薄,一管之见,仅供商榷,谬误之处,诚望指正。
[参考文献]
[1] 丁一舟.谈腧穴定位的准确性[J]. 上海针灸杂志,1999, 18(1):27-28.
[2]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 针灸学讲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16-133.
[3] 南京中医学院. 针灸学讲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28-199.
[4] 江苏新医学院. 针灸学(修订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0-62.
[5] 南京中医学院. 针灸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123.
[6] 杨甲三. 腧穴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153.
[7] 罗永芬. 腧穴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226.
[8] 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4-209.
[9] 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212.
[10] 方进. 由指寸定位法引发整合骨度折量定位法的探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54.
[11] 张梅林. 简便取穴法质疑[J]. 中原医刊,1985,12(6):22.
[12] 王启才. 风市穴定位疑误[J]. 上海针灸杂志,1985,12(3):26-28.
[13] 雎明河,王朝阳,马惠芳. 关于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中的风市、中渎穴定位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0,17(2):33.
[14] 王静,徐平,张潮. 等. 腧穴定位法浅议[J]. 中医杂志,2010,51(增刊2):217.
[15] 黄继斌,杨萍,周会英. 禁用简便取穴法以减少针刺意外[J]. 河北中医,2011,33(11):1687.
[16] 马翔,唐井钢,杨雁,等. 腧穴定位方法中指寸法与骨度分寸法的差异[J]. 天津中医药,2009,26(5):385-387.
[17] 胥荣东,张菁,牛桦.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应废止[J].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1):56.
[18] 何清湖.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收稿日期:2014-0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