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真实的趣

2014-09-17 05:39熊向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拉面电线面团

熊向华

贾平凹先生的《风雨》已在上学期授完,但心中总似有什么搁在那儿。隐隐的,冥冥中似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指引着,却奈何郁于中,不可发!

是什么呢?

先生生于陕西,长于陕西,虽名噪四方,依然定居陕西。他对这块黄土地的热爱是如此深沉。西北的粗犷苍茫,豪放多情已深深烙在先生的心灵深处,每每捧读其文,思绪总会随着先生的文字,飞到那与我毫不相干的黄土高原做一番鸟瞰,隐约间似乎见到了自己故乡的影子,抑或又勾起了心中对过去的点滴记忆。心就是这样飘忽起伏: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读了先生的《风雨》,满心酣畅,无奈才疏学浅,有百般形容,却止于笔端。只好借助教辅资料,希冀师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读来读去,无外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云云。“风流”固是有,但何有“尽头”呢?尽头在哪里?

再次细读《风雨》,一幕幕清晰却陌生,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为什么会这样?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这是怎样一块面团,我始终不解。我这个吃着米饭长大的南方人,对面团也不太陌生。楼下就有卖兰州拉面的,每天都能见到他们揉面的场景:踮着脚,耸着肩,用拳头杵着面团,面团被压扁,留下一个个窝窝,再翻一个身,又一次重复。拉面时,抠出一团,搓成长条形,双手一抡,在案板上“梆梆”几下,面团便神奇般地化为细丝。这和先生笔下的揉术迥乎不同。先生笔下的揉术非有大力水手般的臂力不可,否则怎会有一种乾坤大挪移般的大气淋漓!

春节前夕,带学生到西安冬令营,终于有幸目睹了先生所描述的揉面术。西安,一个有历史的古都。一脚踏上这片黄土,双脚便感受到他的雄浑与深沉:土黄沧桑的传奇二塔:大小雁塔;盛大恢宏、万国来朝的皇家故都:大明宫;骊山脚下让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我相信,北京面对西安时,也会有点自惭形秽吧。中国人的气量应该发于斯!在街上,各种小吃店繁若星辰,但无不以面食为主,进店来上一碗,顺便也目睹一下正宗的陕西揉面术,但一看,不禁有些失望,其法与兰州拉面并无二样!难道贾平凹先生欺骗了我等大众?

失望之余,接到一个电话:三叔的。三叔到西安闯荡多年,现如今开着一个麻花店,生意还行。既然来了西安不去落一下,情何以堪?电话中叔叔自是喜不自禁,几千里之外,亲人到访,想必是百感交集。叔叔的店子不大,生产车间,生活起居全在一间几十平见方的地方,婶娘倒也手巧:羊肉火锅,正宗的山羊肉,卖羊肉的和三叔关系老好,说是特供的,一尝果不同凡响,这是羊故乡的味道。叔好酒,我虽不喜酒,但不至于扫兴,也满上了一杯。叔侄俩在几千里外的陋室,也来了一番觥筹交错。身后不时传来“嗡嗡”声,转身一看,是搅拌机在和面,这一看,我的眼就直了:一大团面在和面机里正在翻滚,那架势好生熟悉,“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乘着酒兴,我脱口而出。三叔一时竟不知所措。困扰已久的疑团终于释然:“大力水手”原是这机器。这一趟西安,不虚此行。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画面。我相信,回去给学生展示,学生一定会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探寻生活的真,获得无限的趣!

文中的趣远不止于此——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在我们的乡下,此景到处可见,肮脏的不愿启齿,没想到在作家的笔下他也有无穷之趣,皆因这场风雨:夏天风雨突降,气温骤降,苍蝇这灵敏的家伙,肯定会往热的地方飞,为什么要飞到这电线上呢?向物理老师打听:原来电流经过会产生热量,人体难以察觉,但苍蝇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好的避风港湾,无奈地盘有限,蝇多地少,电线大哥就吃亏了!哈哈,有趣不?

结尾一笔,犹如神来,仿佛将人带到孩提时代的天真:门关了,窗关了,但管不住孩子的天性,他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因为风雨交加,门前的屋檐已抵不住这肆虐的风雨,为了防止风雨飘进屋,即使是大白天,也不得不关上门窗。孩子们怎么受得这禁锢,他们自有他们的乐子,偷偷地折上几只船,趁着空当,将门打开一条小缝,快速地放出去,掩上门,趴在门缝间,目送小船的远行,但结果很残忍,门前只留下一地狼藉,所有的船都夭折于近在咫尺的屋檐下的沟壑中……我不禁想起冰心老人的《纸船》: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只,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远航的梦,不管农村还是城市!

这质朴而又诗意的风雨,无端勾起人忒多的情思!写到此,那种飘忽忽的心结就落了地,只感到满满的幸福。写作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这“高”出的无非就是作家独创的。只有植根于熟悉的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嚼头的!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endprint

贾平凹先生的《风雨》已在上学期授完,但心中总似有什么搁在那儿。隐隐的,冥冥中似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指引着,却奈何郁于中,不可发!

是什么呢?

先生生于陕西,长于陕西,虽名噪四方,依然定居陕西。他对这块黄土地的热爱是如此深沉。西北的粗犷苍茫,豪放多情已深深烙在先生的心灵深处,每每捧读其文,思绪总会随着先生的文字,飞到那与我毫不相干的黄土高原做一番鸟瞰,隐约间似乎见到了自己故乡的影子,抑或又勾起了心中对过去的点滴记忆。心就是这样飘忽起伏: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读了先生的《风雨》,满心酣畅,无奈才疏学浅,有百般形容,却止于笔端。只好借助教辅资料,希冀师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读来读去,无外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云云。“风流”固是有,但何有“尽头”呢?尽头在哪里?

再次细读《风雨》,一幕幕清晰却陌生,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为什么会这样?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这是怎样一块面团,我始终不解。我这个吃着米饭长大的南方人,对面团也不太陌生。楼下就有卖兰州拉面的,每天都能见到他们揉面的场景:踮着脚,耸着肩,用拳头杵着面团,面团被压扁,留下一个个窝窝,再翻一个身,又一次重复。拉面时,抠出一团,搓成长条形,双手一抡,在案板上“梆梆”几下,面团便神奇般地化为细丝。这和先生笔下的揉术迥乎不同。先生笔下的揉术非有大力水手般的臂力不可,否则怎会有一种乾坤大挪移般的大气淋漓!

春节前夕,带学生到西安冬令营,终于有幸目睹了先生所描述的揉面术。西安,一个有历史的古都。一脚踏上这片黄土,双脚便感受到他的雄浑与深沉:土黄沧桑的传奇二塔:大小雁塔;盛大恢宏、万国来朝的皇家故都:大明宫;骊山脚下让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我相信,北京面对西安时,也会有点自惭形秽吧。中国人的气量应该发于斯!在街上,各种小吃店繁若星辰,但无不以面食为主,进店来上一碗,顺便也目睹一下正宗的陕西揉面术,但一看,不禁有些失望,其法与兰州拉面并无二样!难道贾平凹先生欺骗了我等大众?

失望之余,接到一个电话:三叔的。三叔到西安闯荡多年,现如今开着一个麻花店,生意还行。既然来了西安不去落一下,情何以堪?电话中叔叔自是喜不自禁,几千里之外,亲人到访,想必是百感交集。叔叔的店子不大,生产车间,生活起居全在一间几十平见方的地方,婶娘倒也手巧:羊肉火锅,正宗的山羊肉,卖羊肉的和三叔关系老好,说是特供的,一尝果不同凡响,这是羊故乡的味道。叔好酒,我虽不喜酒,但不至于扫兴,也满上了一杯。叔侄俩在几千里外的陋室,也来了一番觥筹交错。身后不时传来“嗡嗡”声,转身一看,是搅拌机在和面,这一看,我的眼就直了:一大团面在和面机里正在翻滚,那架势好生熟悉,“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乘着酒兴,我脱口而出。三叔一时竟不知所措。困扰已久的疑团终于释然:“大力水手”原是这机器。这一趟西安,不虚此行。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画面。我相信,回去给学生展示,学生一定会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探寻生活的真,获得无限的趣!

文中的趣远不止于此——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在我们的乡下,此景到处可见,肮脏的不愿启齿,没想到在作家的笔下他也有无穷之趣,皆因这场风雨:夏天风雨突降,气温骤降,苍蝇这灵敏的家伙,肯定会往热的地方飞,为什么要飞到这电线上呢?向物理老师打听:原来电流经过会产生热量,人体难以察觉,但苍蝇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好的避风港湾,无奈地盘有限,蝇多地少,电线大哥就吃亏了!哈哈,有趣不?

结尾一笔,犹如神来,仿佛将人带到孩提时代的天真:门关了,窗关了,但管不住孩子的天性,他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因为风雨交加,门前的屋檐已抵不住这肆虐的风雨,为了防止风雨飘进屋,即使是大白天,也不得不关上门窗。孩子们怎么受得这禁锢,他们自有他们的乐子,偷偷地折上几只船,趁着空当,将门打开一条小缝,快速地放出去,掩上门,趴在门缝间,目送小船的远行,但结果很残忍,门前只留下一地狼藉,所有的船都夭折于近在咫尺的屋檐下的沟壑中……我不禁想起冰心老人的《纸船》: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只,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远航的梦,不管农村还是城市!

这质朴而又诗意的风雨,无端勾起人忒多的情思!写到此,那种飘忽忽的心结就落了地,只感到满满的幸福。写作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这“高”出的无非就是作家独创的。只有植根于熟悉的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嚼头的!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endprint

贾平凹先生的《风雨》已在上学期授完,但心中总似有什么搁在那儿。隐隐的,冥冥中似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指引着,却奈何郁于中,不可发!

是什么呢?

先生生于陕西,长于陕西,虽名噪四方,依然定居陕西。他对这块黄土地的热爱是如此深沉。西北的粗犷苍茫,豪放多情已深深烙在先生的心灵深处,每每捧读其文,思绪总会随着先生的文字,飞到那与我毫不相干的黄土高原做一番鸟瞰,隐约间似乎见到了自己故乡的影子,抑或又勾起了心中对过去的点滴记忆。心就是这样飘忽起伏: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读了先生的《风雨》,满心酣畅,无奈才疏学浅,有百般形容,却止于笔端。只好借助教辅资料,希冀师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读来读去,无外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云云。“风流”固是有,但何有“尽头”呢?尽头在哪里?

再次细读《风雨》,一幕幕清晰却陌生,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为什么会这样?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这是怎样一块面团,我始终不解。我这个吃着米饭长大的南方人,对面团也不太陌生。楼下就有卖兰州拉面的,每天都能见到他们揉面的场景:踮着脚,耸着肩,用拳头杵着面团,面团被压扁,留下一个个窝窝,再翻一个身,又一次重复。拉面时,抠出一团,搓成长条形,双手一抡,在案板上“梆梆”几下,面团便神奇般地化为细丝。这和先生笔下的揉术迥乎不同。先生笔下的揉术非有大力水手般的臂力不可,否则怎会有一种乾坤大挪移般的大气淋漓!

春节前夕,带学生到西安冬令营,终于有幸目睹了先生所描述的揉面术。西安,一个有历史的古都。一脚踏上这片黄土,双脚便感受到他的雄浑与深沉:土黄沧桑的传奇二塔:大小雁塔;盛大恢宏、万国来朝的皇家故都:大明宫;骊山脚下让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我相信,北京面对西安时,也会有点自惭形秽吧。中国人的气量应该发于斯!在街上,各种小吃店繁若星辰,但无不以面食为主,进店来上一碗,顺便也目睹一下正宗的陕西揉面术,但一看,不禁有些失望,其法与兰州拉面并无二样!难道贾平凹先生欺骗了我等大众?

失望之余,接到一个电话:三叔的。三叔到西安闯荡多年,现如今开着一个麻花店,生意还行。既然来了西安不去落一下,情何以堪?电话中叔叔自是喜不自禁,几千里之外,亲人到访,想必是百感交集。叔叔的店子不大,生产车间,生活起居全在一间几十平见方的地方,婶娘倒也手巧:羊肉火锅,正宗的山羊肉,卖羊肉的和三叔关系老好,说是特供的,一尝果不同凡响,这是羊故乡的味道。叔好酒,我虽不喜酒,但不至于扫兴,也满上了一杯。叔侄俩在几千里外的陋室,也来了一番觥筹交错。身后不时传来“嗡嗡”声,转身一看,是搅拌机在和面,这一看,我的眼就直了:一大团面在和面机里正在翻滚,那架势好生熟悉,“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乘着酒兴,我脱口而出。三叔一时竟不知所措。困扰已久的疑团终于释然:“大力水手”原是这机器。这一趟西安,不虚此行。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画面。我相信,回去给学生展示,学生一定会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探寻生活的真,获得无限的趣!

文中的趣远不止于此——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在我们的乡下,此景到处可见,肮脏的不愿启齿,没想到在作家的笔下他也有无穷之趣,皆因这场风雨:夏天风雨突降,气温骤降,苍蝇这灵敏的家伙,肯定会往热的地方飞,为什么要飞到这电线上呢?向物理老师打听:原来电流经过会产生热量,人体难以察觉,但苍蝇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好的避风港湾,无奈地盘有限,蝇多地少,电线大哥就吃亏了!哈哈,有趣不?

结尾一笔,犹如神来,仿佛将人带到孩提时代的天真:门关了,窗关了,但管不住孩子的天性,他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因为风雨交加,门前的屋檐已抵不住这肆虐的风雨,为了防止风雨飘进屋,即使是大白天,也不得不关上门窗。孩子们怎么受得这禁锢,他们自有他们的乐子,偷偷地折上几只船,趁着空当,将门打开一条小缝,快速地放出去,掩上门,趴在门缝间,目送小船的远行,但结果很残忍,门前只留下一地狼藉,所有的船都夭折于近在咫尺的屋檐下的沟壑中……我不禁想起冰心老人的《纸船》:我从不肯放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只,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远航的梦,不管农村还是城市!

这质朴而又诗意的风雨,无端勾起人忒多的情思!写到此,那种飘忽忽的心结就落了地,只感到满满的幸福。写作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这“高”出的无非就是作家独创的。只有植根于熟悉的生活的东西,才是最有嚼头的!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面电线面团
面团小蛇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1000条蛇守卫电线
神奇的拉面
猫面团
面团小蛇
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