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2014-09-17 14:18:39郑丽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22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

郑丽香

摘要: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网络平台已是计算机应用环境中的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迫切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网络等专业必修课之一,但是,技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计算机网络课程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应用性,其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从数学到物理,从逻辑学到图形学,课程内容繁多而且抽象,学习难度大,教学实效性较差。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全面、更实用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选择并实践了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切实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74-03

“教学过程最优化1”理论由巴班斯基提出,他主张对教学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即在整体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的内外条件,如时间、地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对这些条件进行比较、加以优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方案予以实施,并从全面教育任务的实现上评价实施过程及其结果。可见,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而是指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将教师和学生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求得最好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达到最优化教学有目的,我基于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主张,设计并制定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

1 规划教学任务,确定最优化教学培养目标

最优化教学是为了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求得最好的效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教学目标要符合技校生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不能片面求深求全。我首先考虑到技校生的理论分析、逻辑判断、课题研究能力一般都不高,一味地要求他们全面、深入地掌握研究性的知识是不合适的。其次,我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规划出符合学生年龄和发展要求的教学任务,即通过最优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安装、配置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维护等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为客户提供网络搭建、售前及售后服务的能力。由此,确定了最优化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网络人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最优化教学的方向标。

2 建设网络实验室为最优化教学创设必要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教学条件才能为最优化教学提供可能。计算机网络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条件是网络实验室。按相关的教学环节的要求,每组实验机组构成如下:机架1台、二层交换机2台、三层交换机1台、路由器3台、PC机6台。采用环形,即“岛”式实验台设计,将数据线、Console控制线等接口完全集成在实验台上,便于开展实践课程时的小组协作。实验前,每组学生要先检查自己的机组是否有故障,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机组及实验室干净整洁、运行状态良好;实验完成后,要正常关闭实验机组电源,保证实验机组下次能正常运转。从事这些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劳动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为开展最优化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辅助条件。

3 深入研究学生,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为开展最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2指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具备的潜在条件,深入地研究学生是判明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方法。为了实施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包括填写学习问卷调查表、向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查看和分析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内的途径来判定学生学习可能性。总体上来看,技校学生处于15~20岁的青年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但在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科兴趣等方面都差强人意。学生的这些实际学习能力为最优化教学在教学重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参考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在实施最优化教学时遵循“实际应用多、原理知识少;硬件配置多、软件设计少;自主体验多、填鸭灌输少;实训探索多、理论讲述少;互动指导多、直述演示少”的“五多五少”原则。

4 制定原则,优选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最优化教学

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精力有限,如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进行取舍是最优化教学的关键。我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习可能性为参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根据最优化教学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类整合、横纵联系、比较归纳,结合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了网络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优选出必要的教学内容,整理出教学项目,梳理出相关课题和知识点(见表1),然后在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出最优化选择,将师生力量协调一致,从而让教与学更加有效率,以此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目的。

4.1 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阶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训内容。每个实训课题事先操作一遍,明确关键步骤、教学知识点,找出学生容易混淆、犯错的地方,做到课前了然于胸;再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形成一个学习上的帮扶梯队,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激发和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挖掘课题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学习。

4.2 进行阶段

最优化教学是为了让教与学更有效,在教学的进行阶段,我主要采用互动、任务驱动、分组、课题设计等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强调学习主动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在有限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最优化。

在陈述性知识3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但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将知识内容融合在各种背景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比如:讲解网络拓扑结构图时,将学生带到网络实验室,要求学生根据所讲的内容,每位学生都画一张实验室的网络拓扑图,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来讲解自己的拓扑图,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评价。这样,将知识与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直观的背景条件下巩固所学、学有所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程序性知识4采用分组实训。我用任务型教学法为互动式教学搭建平台,其步骤为:创设应用环境——学生分组讨论——简述本组方案——教师分析方案的优劣——修改整合方案,引出实训内容——教师演示——分组实训——小组小结,组长与组员互评——教师总结。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我重视学生群体间、教师和学生群体间的人际互动,分组实训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知识互补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策略性知识5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后,我采用设计型课题来实施教学:在学期的最后2~4周,学生按课题要求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网络建设方案,并提交小论文,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答疑、审阅、评分的作用。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为了提高技校学生的逻辑分析、文字编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3 分析结果阶段

分析结果是教学中的检查与自我检查的阶段。每堂课我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综合评价,褒奖表现优异和进步明显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努力进取。每个课题完成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教学要求安排测验;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查明未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按以图1给学生评分。

5 最优化教学过程中其它需要注意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还必须善于对变化情况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及时改变教学的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活动,选取最佳方案,优化教学,节省师生时间。

6 总结

最优化教学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教”,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学”,将两者辩证统一达到优化的效果。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入手,全面地改进教学过程,提出了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最优化的方法,从而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我读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

[2] 罗明东,和学仁,等.教育技术学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7:215.

[3] 杨玉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3).

[4] 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5] 万文涛.策略性知识教学简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仿真技术的民办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面向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案例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
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30:21
EEPO有效教育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