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实践平台的管理与运行体系研究

2014-09-17 06:33,,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政府

,,

(1.2.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3.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仍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现有的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正是因为该需求矛盾的出现,使得科学与产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与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校企联盟广泛迅速地发展起来。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缺少规范性,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如何缩短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期,尽早与社会接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专项研究校企共建实践平台的管理与运行体系,提高校企合作创新能力,探索适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

1986年原国家经贸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产学研”联合的主张。并于1992年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体系,以此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有效的空间,使校企之间形成一种网络结构。一方面可促进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改进学科建设和课程结构,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校企合作不仅包括科技成果转化,还包括了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教育。

二、本市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天津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专项调查,发现造成目前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市场、企业、高校多方主体在合作机制方面存在缺陷。校企合作中存在不规范、短期化、离散化等问题,直接制约校企合作发展。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等。

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越好、内部动力越大,对政府介入的依存度也就越高。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基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机制,而非来自政府的激励或约束机制。[1]

1.校企合作中政府调控存在的问题

政府虽不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参与人,但却在外围起到导向、沟通、服务等诸多的协调作用。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提供的中介和金融服务,都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意愿和支持度,是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助推器。此次调研发现,政府在产学研调控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政策措施不配套,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绩效

体制不顺畅,法制建设跟不上,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效率。在利益分配、成果分享上,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由于高校与企业管理分属两个系统,协调配合程度不够,信任度不够,目标与实施往往出现不一致现象,使产学研合作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3. 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社会公益性意义很大,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如《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但是校企合作总体上还是处于民间状态,政策保障措施不力。[2]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4 .企业参与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3]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其参与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很多企业将参与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还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其价值链中,还没有把校企合作当成其选择人才的真正途径。

三、推进校企共建实践平台的建议

1.组建行业公共服务中心,定期举办信息推广会

地方政府牵头设立的行业公共服务中心,由政府直接介入管理,负责组织与协调环节,通过建议和评价,利用监控、约束与强制手段保障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减少可能的摩擦,以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和成功率,推动和保证对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校企项目落实。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作用,构建校企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支持平台、资金融通平台等一系列关键性资源平台,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资金扶持等服务。在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政府统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普通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由省市级政府领导牵头,省市级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成立省、市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提出改革要求,从而促成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形成,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效果,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校企结合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中间环节,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目前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服务常局限于某个地区,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国际水平也很低,远未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校企共建实践平台的管理与运行体系如下表所示。

3.学校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加大派出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校组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实践中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及新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

平台,加大组织教师赴企业研究、锻炼的力度。合理调整教学部署,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地方高校要及时出台政策,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激励保障措施,大力支持、鼓励优秀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核心是体现“互惠、互利、双赢”原则。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将高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相互融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企业应该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也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应该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效益,为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喻忠恩.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2]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职教纵横,2006,(06).

猜你喜欢
产学研校企政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