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国土资源局 梁 勇 刘先平
心系人民群众地灾防治出成效
----台州市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做法
台州市国土资源局 梁 勇 刘先平
台州市是地质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约占陆域面积的68%。多年来,该市以全面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重点,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10年来,通过避险搬迁和治理排险消除隐患点350余处,使2万人脱离地质灾害威胁,安全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69081人次,成功避让19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避免254人次伤亡。目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还有216处,其中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重要隐患点47处。今年6月22-24日连续强降雨期间,该市组织106组356人对所有隐患点开展检查,发送预警短信3363条,成功避让1起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该市已连续10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黄岩区富山乡地灾避险演练
1.群策群防,构建全民防灾体系
一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台州市在不断完善市、县、镇(乡)、村四级防灾体系的基础上,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延伸到每一个点。2006年以来,建立全市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监测网络,每个点均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管巡查责任人。每年台汛期间不定期地抽查重要隐患点监测人员和巡查人员上岗情况,及时掌握第一线防御动态,传递台风暴雨以及地质灾害防御有关信息。目前,全市216个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已落实责任人512名,涉及70个乡镇(街道)、235个村和41个基层国土所。
二是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市、县两级出台了本行政区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预案的组织体系和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部门职责及应急保障等内容。2012年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新情况和新要求,修编并出台市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各县(市、区)根据每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动态变化,督促有关乡(镇、街道)及时编制和完善本辖区地质灾害隐患单点应急预案,明确点上的监测人员和工作职责、灾情预报手段、疏散命令发布人、撤离路线、避灾人员与安置点、抢险救助人员安排等内容。目前,该市47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编制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发放防灾明白卡3592份。
三是制定汛期人员转移规范。出台《台州市汛期防御地质灾害人员转移规范》,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人员转移工作;各级气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人员转移的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当地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达的人员转移命令,具体组织实施人员转移;村委会根据当地防汛防旱指挥部下达的人员转移命令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统一安排,实施人员安全转移避险工作。今年6月23日6时30分许,仙居县溪港乡塘弄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损毁民房6间。当地政府6月22日9时许就发出预警信息,组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对易发区内村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居住在危险地段的21名人员进行转移避让,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是强化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培训、开展进村“送一套书、贴一幅画、放一部片、讲一堂课”的“四个一”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等措施,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10年来,共组织市、县、镇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40多次,涉及10余万人次;培训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5000多人次。
椒江区海门街道腾云山地灾隐患点治理
2.未雨绸缪,筑牢减灾防线
一是开展地质灾害面上普查及专项调查。2005年,台州各县(市、区)对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开展普查,完成1∶10000乡(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与分布规律。2007-2008年,该市仙居县、天台县先后开展并完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辖区内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与危害程度,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为当地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等提供了依据。2012年至今,该市黄岩区、三门县和天台县三个县(区)先后开展了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为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稳定状态及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区,落实相关措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地质灾害隐患动态巡查。每年在主汛期到来前,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城镇、交通线路、重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排查,特别是对山区县乡级低等级公路、农村“康庄工程”、农村山区切坡建房地段尤其是紧靠高陡边坡坡脚或位于边坡上方的居民点,以及位于坡度大于25度自然山坡坡脚或坡上居民点周围等区域进行重点排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应急调查,经确认属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的,及时编制应急预案。今年6月22-24日连续强降雨期间,该市共组织106组356人对216处隐患点开展检查。
三是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该市在修编“十二五”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编制村庄和集镇、低丘缓坡开发等各类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阶段,依法抓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同时,加强批后监管。2010年开始,该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检查,重点检查建设项目危险性中等以上边坡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工程建设项目批后监管工作列入汛期常态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防治措施落实到位。截至目前,该市共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9次。
四是开展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联合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开展市级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预警结果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并分别明确了相应措施。今年6月22-24日连续强降雨期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信息1076条,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基层地质灾害防灾人员。
3.治理为重,全力消除地灾隐患
一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该市山地与丘陵占全市陆域面积的73%,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6360.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68%。台风季节受强降雨影响,极易引发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2006年以来,该市市本级财政累计下拨1000余万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界定灾害类型、规模、成灾原因、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二是实施隐患点群众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先急后缓,逐年核定并排出年度搬迁治理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开展搬迁与治理工作。10年来,全市累计避险搬迁145处,治理排险249处,其中治理排险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同时,将搬迁治理与惠民政策有机结合,如仙居县朱溪镇沙头村有3个自然村位于海拔500米的山坡上,当地政府将3个村集中移民搬迁到县城附近的南峰街道下垟底村,共征地84.52亩,新建房屋246间。新村实行统一规划,并有效解决了移民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天台县平桥镇新丰村洞前自然村、大枫树村通过旧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整治,获取建设用地复垦指标2.2公顷,优先安排用于搬迁安置用地。黄岩区富山乡李家山村、东岙村及峙头乡岙头村等对搬迁后的老宅基进行复垦达70多亩,既消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又拓展了用地空间。
三是加强温黄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近年来,该市通过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开展地面沉降区综合整治工程和地面沉降监测,有序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2013年,该市温黄平原地面沉降监测共完成一等水准测量路线374.9公里,联测水准点101座。监测结果显示,年沉降速率≥20毫米、≥10毫米、≥5毫米的沉降范围,分别从2007年的384平方公里、523平方公里、604平方公里缩减到2013年的31平方公里、188平方公里、381平方公里;2007年地面沉降速率≥40毫米、≥30毫米的沉降范围分别为89平方公里、237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沉降闭合圈消失。
仙居县岭梅小学地灾应急演练
1.群策群防是做好地灾防治的坚实基础
群众既是地灾的受害者,也是地灾防治的参与者,只有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排险减灾,才能事半功倍。多年来,该市着力抓好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市、县、乡(镇)、村四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共同责任机制建设,确保点有专人负责,面有全面巡查。同时,该市十分重视地灾防治宣传和培训工作,以增长山区农民的识灾、报灾、避灾、减灾、救灾等基本知识为宣传的重点,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摸清底数是有效防御地灾的必要前提
台州市地貌形态多样、岩石破碎、覆盖层厚、受强降雨影响,极易产生新的地灾隐患点。每年,各级政府均组织开展排查巡查核查,对出现灾害前兆或因连续强降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区域和地段,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进一步查明各隐患点威胁范围、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同时逐点检查应急预案和责任制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防御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避险在先是确保生命安全的有效举措
地灾防治是生命工程,必须牢固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防灾意识,做到常抓不懈。每遇有灾害性天气时,该市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提前做好人员安全转移工作。10年来,该市共安全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69081人次,成功避让19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避免254人次伤亡。
4.搬治并举是消除现状隐患的根本途径
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撤离避让都融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人力物力,为了彻底消除现状地质灾害隐患,该市将地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纳入全市防汛工作考核和综合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行每季度督查通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已完工的点,专门组织检查验收,确保搬前不出现危险、搬后不留任何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