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邓小平军事、政治生涯走向辉煌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间,他主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多年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一系列丰富经验、提出的许多深邃思想,对于他近40年后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政策和措施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中找到源头。因此,不断加强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既是深化其生平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厘清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进而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近10年来,不少学者在此前对抗战时期邓小平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和探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研究概况
近10年间,史学界、理论界对邓小平抗战时期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基本上难以进行分期或阶段的划分,但每年都会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推出和发表,不少还填补了该时段研究的空白,具有开创性。其中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可说是一个高潮,2014年诞辰110周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
1、主要著述
为迎接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界和出版界经过认真准备,于2004年集中编撰出版了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有关论述与研究邓小平生平、思想和实践的著作或专题文集。主要有:钟文、鹿海啸编著的《百年小平》,其中“立马太行”“领导根据地的建设”两节,系统地展示了邓小平在抗战时期的思想和实践。石国亮、张晓峰著的《邓小平的理论世界》,其中在“1956年以前的邓小平的思想”一节中,概略并准确地总结和评价了抗战时期邓小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党建方面的思想。田酉如编著的《雄才大略展太行——邓小平在太行10年纪事》,以编年记述的形式全面介绍和评述了邓小平驰骋太行近10年的历史。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等编辑的《回忆军事家邓小平》,汇集革命战争年代与邓小平一同南征北战的老同事、老部下的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涉及抗日战争部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军事上的光辉业绩和杰出贡献。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刘金田主编的《话说邓小平》,撷取的是一些老战友、老部下、老同学及家人对邓小平某一经历片断鲜为人知的回忆记录,其中有关抗战时期的13篇。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辑的《邓小平军事文集》,共收录邓小平军事方面的文章、报告、谈话、电报、命令、批示、信函、题词等文稿231篇,大多数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其中第一卷47篇文稿中,有46篇形成于抗战时期。此外,这一年还相继出版了《世纪伟人邓小平丛书》《邓小平生平全记录》《永远的小平——卓琳等人的访谈录》《邓小平传略》《赤岸——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邓小平在涉县》等力作。
百周年过后,对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研究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少重要成果相继见诸于世。2005年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辑了《邓小平自述》,其中“战斗在太行山上”一章,述者深情追忆了邓小平在太行10年艰苦卓绝的岁月。2007年6月,秦晓松主编的《邓小平军事思想新论》,全面论述了包括抗战时期邓小平的战争思想、战略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是系统研究邓小平军事思想的第一部专著。2009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继2004年出版《邓小平年谱(1975-1997)》卷后又推出《邓小平年谱(1904-1974)》卷。年谱有关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达446页约30万字,大量档案资料系第一次公布发表,这对于广大研究者和读者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邓小平的生平业绩和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无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2011年10月冯志生主编的《邓小平的太行岁月》一书,史料丰实,图文并茂,以19万字的篇幅展现了邓小平太行10年金戈铁马岁月的专著。同年,余伯流所著《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书第三章以“共赴国难,铁马情深”为题,记载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赏识、信任、重托和对其工作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展示了邓小平在抗战8年间不负毛泽东和党中央重托,与刘伯承一起率领一二九师驰骋太行,为开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不朽功勋。2012年4月,王永芹等著、石仲泉作序的《邓小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创新》一书,为6章23.2万字,分别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军事斗争与群众工作等5个方面,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对邓小平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时期的主要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梳理提炼和理论总结,并用一章的篇幅阐述了邓小平这一时期的思想与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该著构思新颖,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且史论结合,思想性强,充分反映了邓小平晋冀鲁豫时期对革命的伟大贡献和深邃思想、杰出品质,是全面深入研究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力作。
另外,2009年4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著的《邓小平(1904-1997)》、2010年8月宋毅军著的《邓小平》、2013年2月理查德·伊文思[英]著、田山译的《邓小平传》及英国前驻华大使伊文思写的《邓小平传》等传记著作,都在其中以各自的角度和思考记述了抗战时期邓小平这一段辉煌的人生历程。
2、主要研究文章
2003年以来,学者他们还撰写和发表了不少关于邓小平抗战时期的专题学术研究文章。(1)政权(政治)建设方面,主要有袁蓉的《邓小平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思想研究》、王峰的《论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李俊杰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法制思想探析》等10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大都主要研究邓小平的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及其实践,但也有将邓小平的党的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统一战线思想和对敌政治工作等都列入政治范畴联系起来加以系统研究。(2)经济建设和民生方面,主要有王斌的《论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工作思想与实践》、徐秀春的《略谈邓小平的根据地商业思想》、李春峰的《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思想探析》等10数篇。这部分研究文章除主要探讨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外,还把研究的视角投向邓小平的民生及社会工作的思想和实践。(3)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有杜寒风的《试析抗战时期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宋毅军的《邓小平抗战时期文化工作思想初探》等。(4)军事思想和对敌斗争方面,主要有阎盛国的《论邓小平抗日战争时期对敌隐蔽斗争策略》、张晓刚的《邓小平抗战时期军事战略理论探赜》等。(5)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有于建荣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柯友朝的《论抗战时期邓小平关于局部执政能力建设的理念》等。(6)综合性的研究主要有田酉如的《抗战时期邓小平创建根据地和开展对敌斗争的战略思想》、程岩的《邓小平对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贡献》等。
这一时期,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一些省市、部门都曾召开过有关理论研讨会,其中有些学者向研讨会提交了关于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这对邓小平这一时期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显然是一个推动。
3、画传、展览和影视作品
画传的代表作有2004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编著的《邓小平画传》,及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辑的《邓小平》画册。其中《邓小平画传》“战斗在太行山上”部分,对邓小平抗战时期的辉煌业绩作图文并茂的展现。同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天下之脊——刘邓大军征程志略》,也是一部大型的图文志书。其中第一卷集中反映抗战时期第一二九师开辟敌后战场、创建和建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联合举办的《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向人们展现了包括他抗战时期的光辉业绩。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精心制作和推出的由李茂盛、牛崇辉、王雷平等撰稿的8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太行》,该片先后在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是国内第一部专题全面反映邓小平太行10年丰功伟绩的影视作品,曾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党史优秀成果(影视类)一等奖,是运用影视形式展示邓小平抗战时期思想和实践研究成果的精品力作。
上述各类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近10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研究现状与水平。
二、研究重点和主要论点
10年来,邓小平抗战时期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深化、不断拓展提高的过程,一些学者对过去尚未触及或深入的领域进行潜心探讨,属于开创性的研究。
1、关于根据地政权(政治)建设的思想和实践
邓小平抗战时期的政权建设思想和实践,30年来一直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近10年来尤其成为大家关注和研讨的热点,相关论文或著作相对较多。之所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经久不衰,热度不减,一是邓小平在这方面既有亲力亲为的成功运作和创造性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并就此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到位,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与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相关联,对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不少学者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多位研究者都对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概括和解读。一是科学地制定民主政权的组织、建设方针和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必须是民族主义的政府,民权主义的政府,民生主义的政府,统一战线的政府,与人民建立最密切联系的政府,按地形组织建立的政府。二是正确判断民主政权的本质属性,即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本质是实行民主。体现在组织形式上,邓小平要求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民意机关,都必须坚持“三三制”原则,认为“三三制”无论今天还是将来都是最好的政权形式;体现在政策性质上,邓小平强调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都要始终坚持照顾各阶级的利益,都必须放在争取多数、反对少数的基础之上;体现在策略上,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民主斗争,贯彻民主的精神,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树立起民主意识,使非党干部敢于讲话,使党更接近群众。三是正确处理党与民主政权的关系。要求第一要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第二要加强党对民主政权的指导和监督;第三要保证党对民主政权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四是积极扶植群众运动。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创造性地解决了政权建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形成了丰富科学内涵的理论体系:(1)人民政权的实质是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正确处理党和政权的关系,改进党的执政方式;(3)建立健全抗日根据地法制,保障根据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长治久安;(4)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维护、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5)民主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是坚持根据地的重要保障。
有的研究者论到,邓小平对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深刻揭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内在规律:一是首创性地提出了“善政”思想,并系统地指出和阐述了“举善政,兴利革弊”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二是切实实行“三三制”原则,贯彻和发扬民主精神。三是通过民主方式实现党对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领导。四是党对民主政权的领导实行并坚持指导与监督的原则。有学者指出并论证,邓小平还提出并阐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主要职能:首先是经济建设职能,包括对敌开展经济斗争,利用低利或无利贷款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制定正确的财政和合理的负担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和打击伪钞保护本币的货币政策等;其次是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强调一方面要切实贯彻“三三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民主政治教育,推动民主运动的发展;再次是学习建设职能;第四是文化建设职能;第五是支持和领导群众运动。
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首次对抗战时期邓小平的法制思想进行了探析:第一,正确地阐述了党与政府的关系,并正确区分了“党的领导”与“以党治国”的区别,用法制精神解释党的领导;第二,依法进行经济管理和建设,同敌人进行经济斗争;第三,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各阶层人士的权益。邓小平抗战时期的法制思想,有些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的,有些则已具有了他数十年后提出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理论的萌芽。
2、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
邓小平是抗战时期我党较早注意经济问题并始终直接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许多研究者指出,作为一个战略区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始终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十分重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结合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状况和对敌斗争的实际,对边区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就此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在发展经济,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培养经济人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脉络,对根据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战胜经济困难,发展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许多经济思想,包括他的实事求是、唯实是务的作风在那时就已初显端倪。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经济工作在根据地建设中的地位。抗战时期,面对根据地严峻复杂的军事、政治、经济斗争形势,邓小平以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不仅把经济工作的胜利与军事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既要求“将武装放在第一位”,又反对单纯的军事观念;同时把经济战线与政治战线和政权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将经济问题上升到克服困难、战胜日军的政治高度,充分肯定经济建设的政治意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与军事工作的关系,摆正经济工作的位置。这种对经济建设地位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提高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对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这些经济政治化的观点最早可在抗战时期找到其历史渊源。第二,发展根据地工农业生产。在明确提出和阐释发展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这一总原则的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发展生产要以发展农业生产、优先解决粮食问题为中心环节;要以手工业和军工业为主导,发展工业生产;指出发展生产是战胜灾荒的最好途径。并进一步提出有关促进、发展生产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及措施:实行生产建设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坚持生产和节约并重的原则;改进分配制度,实行“奖勤罚懒”,“组织起来,由穷变富”的激励机制和富民政策;主张调整生产关系,调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限制封建剥削,实行合理负担的财经政策;重视科学技术和发挥知识分子以及开明士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倡导从国内地主、富农和民族资本中吸引“外资”的思想;提倡努力生产,注意积蓄的思想等等。第三,繁荣根据地商业贸易。(1)保护私人商业,恢复集市贸易,制定奖励办法,鼓励私人商业发展,保障商人应享的权利。同时,邓小平一方面提倡发展商品生产,主张搞活流通,给商人“合法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求商人在根据地内应合法经营,坚决打击投机倒把、囤集居奇等违法活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使根据地因战争破坏而衰落的集市和商贸活动逐步走向恢复。(2)积极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大力发展出入口贸易,保障根据地军民的经济利益。邓小平联系实际深刻阐述了对敌经济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贸易政策,并采取严格的税制保护根据地经济,采取奖励、限制、禁止的政策,对出入境物资实行分类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敌经济斗争,增加了税收,繁荣了市场,保障了军需民用。(3)掌握货币,开展对敌金融斗争。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的思想,领导根据地军民采取发行本位币,大力打击伪币,清理土杂钞,统一根据地金融市场,积极发挥金融储蓄、汇兑、信贷作用,严格管理外汇等措施,扶植了根据地的生产,繁荣了根据地的市场,打击了敌人利用法币的阴谋,缩小了伪钞的市场,强化了对敌经济斗争的阵容,给予根据地经济建设以有力的保障。
一些论者在论述抗战时期邓小平关于经济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同时,也纷纷指出其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渊源关系。如,他在抗战时期提出的“高度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发展成为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的思想,上升为后来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他在太行时期倡导的从国内的富农、地主和民族资本中引进“外资”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扩展为从国外引进外资,成为今天“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思想的先声;他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在改革开放后进一步上升为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太行时期邓小平重视发挥开明士绅和私商的作用等有关贯彻统一战线政策的实践,为新时期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中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及发挥工商业者的作用,“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等内容提供了先期的实践基础;抗战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奖勤罚懒和改革开放后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以及富民政策,与新时期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间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关系,等等。不少研究者指出,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实际上是他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的延伸和发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抗战时期邓小平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准确地把握其理论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关于根据地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和实践
在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事主官刘伯承和政治主官邓小平,在8年抗战中珠联璧合,默契共事。当时在军事上虽然以刘伯承为主,但许多重大战役战斗行动的部署,一些重大军事战略、策略问题的提出,都是两人共同研究决策的,有些则是邓小平首先提出且单独组织指挥过战役战斗,显示出邓小平杰出的军事才能。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第一,开展全面对敌斗争的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提出的。为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邓小平在1942年2月太行军区第二次武装干部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以武装斗争为核心”,“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去与日寇进行严重的斗争”的战略思想。4月,他进一步发表《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一文,明确提出:“要环绕武装斗争,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武装斗争能够打开局面,但要巩固与深入斗争,就必须从各方面去努力,而且只有全面斗争的配合,武装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否则是孤掌难鸣的。”他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对于转变整个晋冀鲁豫地区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边区形势日趋好转,并逐步走向恢复、发展,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第二,革命两面派的策略思想。邓小平关于在敌占区、接敌区发展革命的两面派的策略思想,是1941年3月根据北方局的有关指示精神在研究冀南工作的一个会议上所作的《时局和几个政策问题》的发言时明确提出的。之后,在1943年1月太行分局召开的温村会议上,他又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策略方针的性质及应用问题,使之更利于贯彻和实施。革命的两面派策略在敌占区、游击区的逐步推行,对当时缩小敌占区,扩大根据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第三,对敌隐蔽斗争的策略思想。为了在敌占区有效地开展对敌斗争,邓小平从1939年开始通过各地对敌斗争经验的总结,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对敌隐蔽斗争的策略原则。一是在敌占区建立秘密党的组织;二是在敌占区建立隐蔽武装;三是在敌占区创立隐蔽的游击根据地;四是在敌占区积极开展隐蔽斗争。以上四个环节既紧密结合,又相辅相成,邓小平对其中每一环节实施的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他的这一整套对敌隐蔽斗争的策略,对当时晋冀鲁豫包括整个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几点建议
总的来看,近十年来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较此前10年或20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拓展。这与这些年来权威部门加快对史料的发掘、整理、编辑和出版,研究队伍的壮大及研究力度、研究能力的加强有关。尽管已取得上述一系列较大的进展和收获,但尚有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和深入,有的还只停留在叙述阶段,缺乏深度的分析和研究,有的则基本尚未涉及到,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深化、提高和拓展。另外,有关这一时期的学术交流活动也较少,有些研究领域尚缺乏足够的史料以供研究,如宣传、文化和教育及统一战线等方面。据此,笔者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邓小平抗战时期军事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抗战时期是邓小平一生中第一次长期担任一个大战略区的主要领导人,也是他军事生涯走向辉煌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8年间,面对的是空前残酷和复杂的战争形势,他为打开太行区以及整个晋冀鲁豫区的斗争局面,创建和建设根据地,既在军事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策略思想,也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有自己成功的实践,为边区抗日斗争的发展、巩固、坚持直至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此前的一些著述和学术文章存在的某些不足,建议今后一是要着重于深层的分析和研究,着力挖掘其原因、特点、作用、影响和意义,深化提高其研究质量,避免偏重于简单的叙述介绍和事实的堆积。二是要全面系统地展现邓小平这一时期在军事上的建树与贡献,既要准确分析研究他的军事战略、策略思想,又要深入探讨论述他的军事实践。三是要处理好邓小平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和刘伯承等人军事思想的关系。一方面,既要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研究、宣传邓小平这一时期在军事思想、军事实践上的独特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孤立地表现邓小平一个人,甚至把他人的作用不恰当地也集中到邓小平身上,而是要在研究集体智慧和作用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反映邓小平的智慧和作用。
2、深化、拓展对邓小平宣传、文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邓小平十分重视根据地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等工作,对推动太行区和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出版与发表的涉及这方面的著述和有关此类的学术文章不太多。就已出版或发表的来看,一是多偏重于叙述和介绍,分析研究不足;二是有关宣传、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基本上还未见诸公开出版和发表。因此有待进一步挖掘史料,深化研究,拓广拓宽。
3、开展对邓小平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研究。邓小平对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也非常重视,他在这方面也有许多论述和实践。但有关此类研究基本上还未开展,即使有也不是专论。故一方面要重视对抗战时期邓小平统战思想和实践史料的深入挖掘,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
4、加强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中央与地方研究部门、研究人员的协作、合作。此项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某一研究集体或研究者个人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史料掌握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的不断拓展和壮大,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对于相互取长补短,扩大视野,提高研究水平显得十分必要,有关权威部门应重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