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县东大王村的三位革命者

2014-09-17 18:41王克贤
党史文汇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烽

王克贤

山西省汾阳县东大王村里的王氏是一个大姓也是一个望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氏家族有三个年轻人一起从这里走出去,投奔革命,共赴国难。他们有的浴血战场,领兵杀敌;有的转战千里、扎根边疆;有的执笔从文、成果卓著,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他们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疆军区政委、党的十二大代表王树瑞(1994年10月病逝,享年73岁);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六届人大代表马烽(2004年1月病逝,享年82岁);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恩之。

他们三人年龄相仿,又是本家或亲戚(马烽老家本是孝义县居义村人,后因父亲去世家庭破产,只好随母回到东大王王氏姥姥家投亲靠友生活,最后是从这里走出去参加了革命)。先是一起在村小学读书,相处甚密。初小毕业后为上高小各自投亲靠友。马烽上了孝义城内高小;王恩之上了汾阳城内高小;王树瑞上了孝义司马村高小。高小毕业后正赶上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三人一拍即合决定投军入伍抗日。这时牺盟会在临汾办起了二战区随营学校正在汾阳孝义一带招收学生兵。他们毅然参加了山西新军,集体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人一起被编入新军政治保卫队,简称“政卫队”后改“政卫旅”“二九旅”。边学习边操练还不时参加一些小的战役战斗,转战晋西南、晋西北一带,受到初步锻炼。1939年冬“十二月事变”以后,山西新军逐步脱离了阎锡山的控制,有的就干脆编入了八路军序列。王树瑞所在的那一部分部队率先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由于作战勇敢积极,王树瑞在转战途中于1940年6月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山东抗日战场转战数年,王树瑞先后担任过一一五师一团教导队分队长、山东军区教导二旅四团青年股长、连指导员。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四团团直副教导员、三营教导员。期间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在四平保卫战中由于战功卓著荣立大功一次,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因首先带领所部攻下金汤桥、切断南北之敌的联系,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除记功授奖外,三十八军军长李天佑还在百忙之中亲自赶到现场慰问指战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树瑞随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夜最早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关键的第二次战役中,王树瑞所在的一一三师担负了大包围战斗的兜底任务。时间紧路途远,途中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包括反穿棉衣冒充南朝鲜伪军,直接在公路上急行军,一夜奔袭了140里硬靠着双腿超过了敌人的汽车轮子。先敌占据了有利地形,并对南逃之敌展开了顽强阻击,这就是著名的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

在龙源里阻击阵地,王树瑞作为三三七团政治处主任与作训股长组成基本指挥所带领二营在侧翼展开,一方面协助阻击、一方面协调全局。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发现自己已被包围时几近疯狂。纷纷夺路逃命,但主阵地也是南逃主通道已被一营、三营卡死,久攻不下。他们仗着强大火力和机动能力,慌不择路向二营阵地猛扑过来。

二营营长是学生兵出身,实战经验不足,见此阵势一下就慌了神,这时王树瑞沉着冷静地说:“大家别慌,现在的形势完全变了,我们已不再是侧翼、更不再是预备队。而是新的主战场,真正的主力军。大家要听我的口令尽量放近了敌人再打,主要用手雷杀伤敌人。”说完又让作训股长去组织机关所有人员全部投入战斗。将疯狂敌人硬硬地打了回去。此后敌人又组织了几次更加疯狂的反扑,但均未成功。包围歼灭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后彭总发电报给三十八军表示祝贺,并在末尾写上了“三十八军万岁!”的口号。从此“万岁军”的美誉传遍天下。此后军旅作家魏巍在他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用了很大篇幅宣传这两个阻击战的事迹。王树瑞除受到记功表彰外,他作为一个政工干部能打仗会打仗的美名也传播开来。

1955年,王树瑞升任三三六团团长,1956年又经军部严格考核筛选被送到南京军事学院深造。经过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他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军委任职。1969年中苏边界形势紧张,军委决定以总参作战部为干部班底组建陆军第三师(后改第七师)进疆戌边守防。王树瑞被选派为该师政委。1971年,中央决定将原新疆军区升格为乌鲁木齐军区,同时决定组建北疆、东疆、南疆三个二级军区。王树瑞又以军区第二政委的身份被调北疆军区主持党委日常工作(第一政委由大区副职兼不到位)。后又改任第一政委,一干就是十几年。

马烽和王恩之在王树瑞离开政卫旅后不久也分开了。此前他俩一直呆在政卫旅二大队同一个宣传队里,后来又改为前锋剧社。期间他们还随剧社到设在晋东南长治的“民革艺校”受过半年的艺术培训后辗转回到晋西南。这时“十二月事变”爆发,新军总部决定,非战斗人员向晋东南转移与八路军总部靠拢。王恩之随剧社返回了晋东南。而马烽则与少数骨干(他已于1938年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成警卫排,作为警卫连的一部分护送总部首长向晋西北转移,就这样他们也分开了。

马烽转移到晋西北后,彻底脱离了政卫旅而归入了决死二纵队,编入该部的黄河剧社(后改为吕梁剧社)。1940年冬全体剧社成员被送到延安培训。马烽先后进入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受到较好较系统的艺术训练和培养。同时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942年9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第一次侦察》。

1942年冬学习结束后,马烽又回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宣传、编报纸等工作,直到全国解放。曾担任过《晋绥大众报》的编辑、记者直至主编,还兼任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期间他结合工作实际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有通讯报道、时事漫谈、鼓词、秧歌剧等。还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特别是与人合作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读者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这是解放区作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49年建国前夕,马烽作为解放区的青年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首届“青代会”,并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随后又参加了国庆观礼和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全国文协(作协前身)理事,并被留在文协创作组工作。1951年全国文协举办了第一期文学讲学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他是第一批学员兼副秘书长和党支部书记。1954年学习结束后调任全国作协青年部副部长。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回山西农村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先后发表了《结婚》《韩梅梅》《饲养员赵大叔》等小说;还与人合作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

为了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1956年马烽主动要求离开北京回到山西。担任了山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并下到县里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这期间他进入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先后创作了十几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一些名篇,像《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等,并独立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逐步成了“山药蛋派”作家群的新领军人物。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在接受重大考验的同时也对农村社会生活实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厚的积淀。“文革”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这时他又有了新的考虑,觉得农民识字不多,看小说的机会就更少,但电影却很合农民口味。于是将创作重点改为电影,与人合作创作了文革“伤痕”电影《新来的县委书记》(拍成电影后改名《泪痕》)等。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农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放映后引起极大反响,几乎拿了电影界的全部奖项:金鸡奖、百花奖、文化部奖、解放军文艺奖、民政部扶贫奖等。同时他创作的小说《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葫芦沟今昔》获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

1989年,马烽调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主持中国作协的全面工作。后因病辞职返回太原。1996年正式离休。2004年1月31日马烽不幸病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说王恩之,1939年冬与马烽分别后,随队伍又返回晋东南。先是参加了鲁艺在八路军总部抗日军政大学三科(团)的学习。1942年1月学习结束后,先到河南武安、涉县训练了一个多月民兵。1943年夏,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又称六八纵队)奉命向陕西米脂驻防。这一段主要是训练和参加整风学习,八九月间部分人到了抗大七分校,王恩之与另一部分人到了抗大总校参加了在职干部的整风运动。1944年8月整风运动结束后,他又到抗大总校一大队学习了一段时间,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到10月留校当了助教。抗战结束后,部队向东北挺进,他留在了晋绥。

1946年内战爆发,为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调晋绥一纵队西渡黄河,调太岳军区“陈谢”纵队参加作战。为此先发动了解放晋西南隰县、永和、大宁三县的战斗。接着又发动了攻打中阳县城的战斗,这几个据点拔除后,首先是解除了陕甘宁边区东面的威胁,也拔除了晋西南、晋西北之间联系的障碍,同时也打通了从太岳到陕甘宁边区的通道。王恩之随部队参加了以上战役战斗,随后又挺进陕北参加了保卫延安的青化贬、羊马河战役。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晋绥七分区政治部、晋绥一纵队十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七一九团政治处宣教股长、五师十五团政治处副主任、五师政治部科长等职。

在王震司令员的率领下与兄弟部队配合一路向西,先后解放了宝鸡、西宁,然后翻过祁连山解放了张掖、酒泉,向新疆进发。这时的新疆在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和政府主席包尔汉领导下,已宣布起义和平解放。但地方上一些反动领主、土匪、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很猖獗。急需部队前往平定叛乱、建立政权、维护治安。1949年底,王恩之随部队进驻和田,执行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生产等任务。期间参加了清匪、反霸、土改等一系列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工作。

1952年10月他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书记,一直到1959年底。1960年1月调任新疆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64年响应组织号召,带头深入基层,担任莎车县委第一书记。他以实事求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特别是在土地规划、林业建设方面更为突出,被林业部和自治区授予了“林业先进县”的称号,一些与林、草、防风治沙有关的科研项目获全国科技奖。还在国际上首创了窄林带小网络农田防护林带的设计和营造,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调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后改新疆农业大学)副院长、副书记、书记,直到1986年离职休养。王恩之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领导干部,多少年来一直坚持讲话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都是自己动手很少用秘书捉刀。现在老人虽已92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活动自如,前不久还将自己将近30万字的回忆录付梓发行。愿他健康长寿。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马烽
一种基于轻量级深度网络的无参考光学遥感图像增强算法
马烽潇洒度晚年
试论马烽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著名作家妙语复『狂言』
著名作家妙语复“狂言”
独辟蹊径的酝酿 出人意料的构思
马烽小说的“民间”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