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上)

2014-09-17 07:41宋毅军
党史文苑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业建设

■宋毅军

编者按:1964年6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这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邓小平是三线建设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庆祝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之际,联系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冷静回顾、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不为50年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权威所折服。为此,特邀本刊特约撰稿人,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首届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什么叫三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等曾经按照我国军事经济地理特点,把我国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划为第一线,把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划为第二线,把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及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内陆地区划为第三线。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青称为“大三线”,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腹地一般称为“小三线”。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中期基本结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上述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能源、军工等基本建设。这一建设曾经先后出现两次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64至1965年的初始阶段,重点突出放在打基础方面;第二次是1969年到1971年的全面铺开阶段。

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和指导实施,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

参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

早在1964年6月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以前,时任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制定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前就提出这样的指导原则:我们全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第一,我们制订的方针、政策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衡量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们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能不能比较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二,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保证走向共产主义。具体讲,就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要落实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同时着眼于搞吃穿用。他说:只要 “吃穿用搞好了,我们国家的脚跟就站稳了,基础就稳固了,发展速度也会更快一些”。总之,他主张,第一是搞吃穿用,第二是搞基础工业,第三是搞国防,要以这三点为纲,来制订我们的计划。

邓小平指出: “一个深刻的经验是在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为了正确地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邓小平和彭真等于1964年4月中旬,专门视察了西北地区的矿山、化工厂、机械厂等企事业单位,就规划第三个五年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4月29日,邓小平在中南海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 “三五”计划初步设想。他最后作总结说: “工业还是首先为农业服务,为吃穿用服务,为兼顾国防服务。方针提得好。”

正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1964年5月,国家计委拟定了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1970)的初步设想》,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重点是首先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所以,这个计划也被形象地称为 “吃穿用”计划。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前,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 “三五”计划制订的汇报时,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当时从对战争威胁的严重估计出发,向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毛泽东作出这样的战略论断,由于他的崇高威望,同时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在思想上也有共鸣,紧接着又在行动上积极响应,三线建设就有可能成为重中之重。

邓小平知道,毛泽东对战争威胁作出上述的严重估计,直接原因是他看到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1964年4月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在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方面还存在着相当严重问题的报告。正是这个报告促使他最终 “下定决心进行后方建设”,而且 “一定要进行纵深地区的建设”。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 “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这一年的8月上旬,美国制造的 “北部湾事件”,把在越南南部点燃的战火燃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国际时局特别是周边国家形势的变化,证实了毛泽东关于美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正确判断。作为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邓小平等中共领袖们,很快就同意了毛泽东的判断。

与此同时,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三线建设的会议上,两次听到毛泽东讲话中的急切指令: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至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要搬家。”特别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毛泽东关注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后来成为三线建设的显著地标。

根据毛泽东的设想和提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政治局、邓小平为总书记的书记处和各中央局先后召开会议,研究讨论 “三五”计划。大家最终一致拥护毛泽东提出的主张,决定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邓小平算账说:现在主席强调三线,因搞三线而增加的投资,就需要从内部调整。从农业挤25亿,从国防挤15亿,从文教挤10亿,从工业交通内部挤10亿到20亿。挤出来的60亿到70亿,搞三线,屁股坐稳些。1965年,国家计委重新草拟 《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改变了原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根据目前形势的发展,我国 “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同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这样,强调加快三线建设就成为 “三五”计划的核心。

赶赴东北实地调研

中央工作会议前后,邓小平相继出席了毛泽东、刘少奇主持召开的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各种会议。他在各种会议上,均表示赞同毛泽东开展三线建设的决断,并在工作中积极付诸实践。

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的思想不仅深刻理解,而且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他在会议上多次说:搞建设不但要有五年计划,而且应该有长远计划,即使很粗糙也是必要的。他说,搞计划就要考虑一、二、三线问题。原来,我们只提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现在看来,内地也有二线、三线问题”。我们以前设想的计划,对农业、国防、文教的投资,虽然都没有完全满足,但注意得是比较好的。可是对基础工业、对三线就注意不够了。现在毛主席提出我们对三线建设注意不够,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这方面要增加投资。

他举例说: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只能打 “歼灭战”。要先修铁路,还要买一套氧气炼钢技术设备。买专利是很合算的。现在的钢铁联合企业,我们如果能够又买设备,又买专利,那就来得快。买设备可以有选择,不要买整套设备。对 “三五”和今后的长期计划,一定要注意到毛主席所说的“两个拳头,一个屁股”,要加强基础工业建设。 “为应付各种情况,要有一、二、三线的配备,工业布局一定要注意到后方。”

1964年6月19日,邓小平在共青团九大上的报告中,就提出要搞民兵,要全民皆兵,准备开展三线建设。他说:我们所谓准备,也包括原子弹这个东西在内,但是我们不靠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纯粹是一种防御性质。 “我们所谓在战略上估计到一切的情况,做好各种情况的准备。”他们来了,无非占我们一块地方,我们在那个地方就跟它斗嘛。 “有了这样的准备,再加上我们在经济上更加发展,物质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有备无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中央工作会议刚一结束,毛泽东坐镇北京指导,周恩来具体组织,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赶赴外地,传达落实中央工作会议决策开展三线建设的精神,实地进行高级调研的活动也随之展开。按中央统一安排,邓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蔡畅等赶往东北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这次东北之行,实际上是邓小平到 “一线”地区了解情况,为随后参与指导实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所做的第一次重要调查研究。

6月26日,邓小平在视察辽宁沈阳市机械工业生产情况时指出,机械工业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他循循善诱地讲述了工业企业搞专业化生产的好处,指出组织专业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量也可以增加一倍。没有专业化,先进技术就不可能发展。对如何搞好专业化生产,他提出要把分散在各分厂的通用车间适当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要把整个机械工业的铸造、锻造集中起来搞几个铸锻厂,要以一个条件好的铸锻厂作为基础,把其他厂组织进来,以那个厂为基础搞专业化,先要保证它的需要。

针对当时辽宁机床工业产品落后、精密机床少的情况,邓小平明确地提出要在两三年内,把沈阳机床一、二、三厂改造成精密机床厂。他站在全局的高度,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全国机械工业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目前通用机床的品种太单调,精密的太少,是机械工业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机械工业的改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开展三线建设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非常关注辽宁大中型企业,对新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更是尤为关注。因为开展三线建设,离不开钢铁工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鞍钢生产进入调整时期,调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贯彻邓小平主持制定的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 (“工业七十条”),进行企业整顿。1964年7月3日,邓小平一行来到鞍钢,检查鞍钢的经济调整工作。他说: “鞍钢贯彻 ‘工业七十条’,要和贯彻 ‘鞍钢宪法’结合起来。企业无论如何要有个制度,有个规矩,有个约束的东西。”他还进一步告诫说:大企业、现代化企业也要革命。 “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真正的革命是思想上的革命。”后来的事实表明,鞍钢乃至于辽宁大中型企业,为支援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7月10日至11日,邓小平来到农业大省吉林省。他先后视察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丰满发电厂等地方。在听完省委工作汇报后,他指出:“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管理要改善,生产要增加,包括技术革命,发挥生产积极性。”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他针对有的企业非生产人员比例大、企业效率低的问题强调指出,把编外人员统统减下去,可以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效率。不搞这一条,经济核算没有办法搞。他在谈到综合利用问题时说,先搞收益大、可以积累资金的。投一笔钱,不动它,专款专用。省里投的钱,赚回的钱归省,一两年就把投下去的钱拿回来了,用这个钱又去搞综合利用,搞第二个第三个,搞“驴打滚”的办法。要选容易搞、收益大、能尽快收益的,投一笔钱,就用这个钱去滚。先选一项,搞这一项就准备搞第二项,要有规划有设计。

在黑龙江,邓小平格外关心大庆油田,他对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倾注了许多心血。他一再询问油田面积扩大没有,可采储量增加了多少。他十分关心大庆油田的外围和深层勘探工作。他在视察时,详细听取了勘探工作的汇报,并询问:现在井打多深,下面有没有油?他还详细了解了钻机、钻头等情况。听汇报时,他站起身来,伏在东北地区地质图上仔细地观看。当听到华北古潜山找油和新疆、四川打深井时,他说:要打7000米深井。当了解到有的国家6000米钻机还有一些缺点时,他说: “买美国的,还是他厉害,要快。”以后他又3次说到要买钻机。

大庆油田每口井产油多少?年产量能达到多少?能产多少时间?邓小平每次到油田都问得十分详细。他曾先后两次视察过油田的标杆班组——李天照井组。他让工人打开采油树阀门,看看喷油情况,他高兴地说:“你们管理得真好,我看了两次,出油都很好,你们要为社会主义出大力气,为国家争光。”当听到炼油厂在1963年底已建成年处理量100万吨的第一套常减压及其配套工程,并做到4个一次成功时,他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好!好!

通过这次调研,邓小平对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有了准确的了解,为部署三线建设充分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全面落实党中央、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

回到北京不久,9月5日,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发出 《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四项原则: (一)三线建设要落实;(二)一线调整要立即行动; (三)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四)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据此,国家计委修改后的 《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草案)》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邓小平等认为,毛泽东提出关于三线建设的一系列指示极为重要,是国防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做好。在他为总书记的中央书记处积极努力工作下,在指导国家计委派出工作组考察各大区基础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了 《汇报提纲》。

1964年8月19日,根据毛泽东 “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 “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批示和此前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指示精神,李富春、薄一波和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交了 《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国务院成立13人专案小组,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防备措施除总参作战部提出的4条外,还应包括大专院校、科学研究、设计机构、仓库、机关、事业单位等,以及城市、矿山的人防措施等。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1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 (2)第一线,特别是15个大城市现有的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 (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迁移。 (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 (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 (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10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扩大范围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现在来看,虽然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三线建设曾经制发过多种文件,但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的首份也是最重要的文件。10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 《1965年计划纲要 (草案)》。在总投资134亿元中,三线建设是42亿元,约占三分之一。在初步安排的690个大中型项目中,三线建设占了187个。

1965年5月19日,邓小平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作战会议全体同志。这次会议是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以后,为继续贯彻执行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等一系列指示而召开的。会上的相关讲话,可以说是三线建设决策作出以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成员关于国内外形势问题以及开展三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及其任务的集中、系统的重要阐述。

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 “我们高级将领应该关心战略问题”,因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军事实力不能脱离国家建设”。打仗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大打,从几个方面来打准备的;另一方面,就是打不起来。 “和与战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关系问题。”我们 “现在的钱要用到三线、兵工建设上,用到搞原子弹、导弹上,用到军事材料的储备上”。要准备敌人使用原子弹把我们的沿海地区打烂,那个时候,其他地方还有材料生产。我们把钱要用到这些方面。所以,我们现在要从战略着眼,把这些方面搞上去。现在我们这些将军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每一个同志都要有全局观点。

会议除毛泽东、陈云外,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论点是: (一)要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从各方面来打,我们准备好了,敌人就不敢轻易来打,就有可能争取推迟战争,甚至使战争打不起来。 (二)要从战略上考虑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对增加兵员,要从全局来考虑,军队搞得太多,就要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三)备战工作要有重点,现在必须搞好工事,搞好部队的武器装备。可以先从部队抽一点力量去搞工事。 (四)要从军事思想、物质基础和军队政治工作三个方面做好打仗准备。解放军总参谋部于5月21日印发了各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指示纪要。5月25日,毛泽东阅后批示: “此件已阅。所提各项意见,都同意。”

在1965年9月18日至10月12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作出了 “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大规模三线 (战略后方)建设开始布局。这样,国家 “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就由 “先抓吃穿用”,从根本上转变为集中搞三线建设了。10月29日,中央下发关于加强一、二线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指示。其要点:一是确立今后建设不在一线,而是转入三线、二线的战略方针;二是制定一线重要工厂、学校、机关向三线迁移的重大措施;三是提出了 “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选址原则。

毛泽东在1966年给刘少奇的信中提出:—是 “备战”,军队和人民要有吃有穿才能打仗,否则,即使有枪有炮也无所用。二是 “备荒”,若遇荒年,地方没有粮、棉、油储备,仅依靠国家接济,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则困难更大。三是 “为人民”,国家积累不能太多,要为 “部分人民”至今粮食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要为 “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周恩来把毛泽东上述思想观点,概括为 “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七个字成为了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猜你喜欢
工业建设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