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文偶记》散文理论中的动态美主张

2014-09-16 01:31郑晓蕾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摘 要:动态美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就是以文字、音节的组合,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律、忽缓忽疾的节奏、回旋往复的旋律、波澜壮阔的图景,以表达流动起伏的情感以及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在刘大櫆的散文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可以探寻到诸多关于文章形式动态美的主张。

关键词:《论文偶记》;散文理论;动态美

《论文偶记》是刘大櫆散文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桐城派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论文偶记》,以“神气”说为核心,着力阐述了有关散文的艺术特征以及创作规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尤其重视对散文形式问题的探讨,提出了 “文十二贵”、“因声求气”等重要命题。值得注意的是,刘大櫆在《论文偶记》所构建的散文理论中,还包含了诸多动态美的主张,动态美是刘大櫆对于散文形式美要求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动态,本是指物体在一定时空中与静态相对的一种运动着的状态,是物体实现不同姿态转换的持续性的过程,动态在空间中表现为一种位置的移动,把这种位移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呈现出各种线形,而在时间中,动态则表现为一定的快慢、节奏与旋律。动态美,就是审美客体在处于运动状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也是人们通过对于审美对象运动过程的形态、节奏、旋律等的把握所产生的感官及心灵上的快感与愉悦。[1]

文学作品的动态美并非是上述在现实时空环境中可为人们亲眼见得到、亲耳听得到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在动态之下所产生的美的形象或景象,而是作者以文字组合的形式所呈现或表达出的动态的美:比如,抑扬顿挫的音律、忽缓忽疾的节奏、回旋往复的旋律、波澜壮阔的图景、流动起伏的情感、生动活泼的生命力等;以及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中,通过对作品描绘、呈现出的动态因素的把握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所有的生命力的体验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美的感悟与享受。

虽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并未明确阐述“动态美”的概念,但却能在其散文理论中发现诸多的动态美因素,体现其对于文章动态美的追求,现从散文形式的动态美以及动态美与“神气”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论文偶记》散文理论中的动态美主张加以分析。

一、散文形式的动态美

对散文形式美问题的探讨是《论文偶记》散文理论中的主要内容,刘大櫆对于动态美的重视也主要体现在其对散文形式美问题的探讨当中。刘大櫆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贵在呈现出一副参差起伏、错落有致、流动着的运动状态,在“文贵参差”中,这样说到:“天之生物,无一无偶,而无一齐者。……一欲偶丽,一欲参差。”[2]刘大櫆认为文章与天下之物一样,虽是“排比之文”,但贵在“参差”,他举出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词语,并以这些对立关系描绘出了好文章应该呈现出的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的动态线性轨迹,由此可见,参差错落、跌宕起伏的动态美,是好文章必备的。有规律的“参差”便形成了文章的节奏,刘大櫆认为“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3]与乐章一样,“繁奏”、“希声”于文章也同样重要,也需要有激烈、平淡,急促、徐缓的节奏变换。刘大櫆要求文章除了“参差”的起伏之外,更要有节奏徐疾变化。文章急缓起伏的动态美感,还有利于凸显文章的“奇气”,“奇,正与平相对。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奇者,于一气行走中,时时提起。”[4]刘大櫆认为“奇”是文章的“非常物”,是优秀文章应具有的品质,而“奇气”,并非“一片行去”,而是行文之间所呈现出的“忽起忽落”,“时时提起”的动态效果,“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便是奇气”[5],认为古人优秀文章的“奇气”就是在文章“起灭转接”、跌宕起伏的动态美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论文偶记》中的动态美主张还体现在重视文章的变化与布局上。刘大櫆注重文章形式的变化,他说:“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6]文章贵在变化,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过大到整体(篇、段),小到局部(音节、字句)的变化,由此,文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刘大櫆讲究文章的布局,甚至认为,文章布局的“疏”与“密”决定了文章的“生”与“死”,“凡文力大则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7]他提倡以“疏”为贵的文章布局,认为如此的文章布局赋予文字充足的空间以凸显刚劲雄浑的魄力、恣意纵横的文气甚至脱俗不拘的灵魂。得当的文章布局,使文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命力。文章的“变”与“疏”的目的就在于赋予文章生动活泼的生命力与热情,从而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二、动态美与“神气”说

“神气”说,是刘大櫆散文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神”与“气”是文章的精髓所在,“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8]刘大櫆认为,“神”是文章的灵魂、精神,“气”是这种灵魂与精神的外化表现而产生的文章的总体的气韵与气势。此外,他还在文中详细阐述了“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的关系,认为“音节”是“神气”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与印迹,“字句”是“音节”的法度。文章的“神气”被细化为了“音节”、“字句”的问题;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9]通过诵读文章,“音节”被展现出来,而文章的“神气”也随之被体现出来了,这是刘大櫆的“因声求气”理论。“字句”的组合构成了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段落、篇章,“音节”的组合构成了文章复杂多变、忽缓乎疾的音韵和节奏,“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则音节迥异。”[10]刘大櫆认为,“字句”、“音节”的组合使文章呈现出了抑扬顿挫、激昂舒缓的动态美,赋予了文章生命力,而这种动态美所表现出的或雄伟壮阔、或恣意纵横、或闲适脱俗的气势,也就是文章“神气”的外化,文章的“神气”存在于行文的“起灭转接”之中。然后,通过对文章的诵读,在“一吞一吐”之间,将文章的动态美外化成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音,此时文章的“神气”也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

综上所述,动态美主张是《论文偶记》散文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式动态美是优秀散文的必要品质,并对于文章“神气”的外化体现有重要作用。对于《论文偶记》这种动态美主张的分析,使其理论阐述变得直观,更容易被把握。而刘大櫆散文理论中对于文章形式动态美的追求,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注释:

[1]理论参考:张谷平. 论动态美. 固原师专学报. 1994年第1期

[2][3][4][5][6][7][8][9][10]郭绍虞 罗根泽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参考文献:

[1]郭绍虞 罗根泽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2]张谷平. 论动态美. 固原师专学报. 1994年第1期

[3]徐杰. “势”与刘大櫆的“神气”说. 康定民族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10月第5期

[4]关伟. 论传统文论中“文气”说的渊源流变及内涵.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5]尹砥廷. 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流变历程.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

[6]尹砥廷. 中国古代散文动态美的张力分析. 新疆大学学报. 2001年6月第2期

[7]梅向东. “因声求气”:桐城派的诵读之学.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第11期

[8]陈少松. “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吟诵. 南京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

[9]陈引池. “文”学的声音: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声音问题略说. 文艺理论研究. 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郑晓蕾(1989-),女,汉族,新疆库尔勒人,文学硕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