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择题、语述题得分技巧

2014-09-16 02:31于国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选择题选项原文

于国远

一、选择题得分技巧

选择题有两类,一是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一是提供句子语境的选择题。

(一)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考生要特别注意:每一道题的四个选项命题老师都对原文做了改动——表述形式的改动或表述内容的改动。现在命题人让考生选的都是“内容”、“意思”的理解、分析正确、不正确或符合、不符合原文的一项。为此,考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认真阅读文本原文→再认真阅读各选项对应的摘文→抓住每个选项与原文对应处的关键词→然后对原文与选项进行仔细地比对→表述形式变更、改动的选项是理解、分析、推断正确、符合原文的选项,内容篡改、歪曲的选项是理解分析推断不正确不符合原文的选项。

这里给考生一个公式:

文本原文选项对应摘文关键词→

比对形式更改选项——正确、符合原文内容篡改选项——不正确、不符合原文

这一公式适用于所有的提供文本阅读语境的选择题。掌握了这一公式,就可以解决这一类题的解题技巧问题。

如2012年全国卷第2题的A、B两个选项: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我们比对原文,抓住关键词:“科技黑箱”、“每一个”、“使用者”、“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发现文本原文用的是一个兼语句——“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而选项A将原文变成了一般的主谓句——“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选项与原文仅仅是表述形式的更改,意思完全一样,故此项符合原文意思。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我们从这一选项中找与原文对应处的关键词,“通过”、“途径”、“最大限度”、“共享”、“计算机天才”、“黑客”、“神童”、“不断出现”等,这些都是选项与原文一致的,但选项中的“根本原因”一词在原文中没有对应出现,原文中只有“提供了机会”,那么,选项中的“根本原因”一词就无中生有,篡改、歪曲原文意思了。故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再如2012年全国卷第6题的A选项(简便起见,以下两例仅举不符合原文选项):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我们找原文与之对应的关键词,“天分很高(生而颖异)”“自幼能文(幼能属文)”,读到这我们就发现,“自幼能文”是指说写方面的才华,而原文是“能属文”,只是说能写文章,这样,该选项就扩大范围,篡改歪曲原文意思了。

对于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我们只要采取这种方法,就一定能“比对”出篡改、歪曲原文意思、内容的选项。至于命题人如何使用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扩大范围、曲解原意、答非所问、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遗漏信息、强加因果、主观臆测、已然未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等篡改原文意思的设题方法,考生可以以它们为线索对文本和选项进行比对,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提供句子语境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点、考点运用的位置与地方。简单来讲,知识点、考点是相对固定的,麻烦的是,命题老师在考查该知识点、考点的语境上做文章,让句子语境千变万化、扑朔迷离。但我们考生没必要紧张,只要我们牢牢地掌握了知识点、考点,“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可以从容作答了。

成语运用题,这里也给考生一个公式:

知识点、考点————运用的位置、环境

x如成语罪不容诛,本义为罪大恶极,杀了他都不能解恨,若句子语境望文生义为他犯的罪还不至于将其置于死地,成语的本义与语境义不吻合,那就使用不正确了。

2010年全国卷“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中的成语“汗牛充栋”,对象义是指书多,而句子语境说的对象是水果橙子,对象不吻合,也属于使用不正确了。

二、语述题得分技巧

文言文翻译题和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文言文翻译,教考生一个技巧,就是如何将古代的书面语还原、恢复到古代的口语、现在的口语 同学们要知道,古代的人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读到的文言文那样说话,那样说话谁也听不懂。文言文是将古代口语书面化,进行了艺术处理。我们还原口语,就是再恢复到朴实的口头说话原样里去。

给考生们一个公式:

如2011年全国卷的第7题第(1)题:

原文: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们称颂赞叹,皇上亲自赏赐美酒犒劳何灌。

由以上我们看出,单音词几乎都对译成了双音词。

再如2012年全国卷的第7题第(2)题:

原文: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于同一省份,按理说不应该给予粮食,但是哪里能忍心对原先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这里,“路”是古义词,宋代指今天的省;“异”,本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当”,书面词,说成口语就是“应当”、“应该”;“不当与”的后面省略了双宾语,补出来应该是“不应当给予他们粮食”;“然”,古义词,书面语,单音词,译成今义词、口语词、双音词就是“但是”、“可是”;“安”,古义词,书面语,单音词,译成今义词、口语词、双音词就是“哪里”、“怎能”。“治”,古义词,书面语,单音词,且“治”在这里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译成今义、口语词、双音词或多音词就是“辖区”、“所管地区”。

又如2010年全国卷第11题第(1)题:endprint

原文: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这里,“会”为古义词,译成今天的口语就是“正好”“恰巧”;“胁王以危言”是个倒装句式,且前面省略了主语,“以危言”是介宾结构后置,译成口语就是“脱脱用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

平时语文老师都时常提到一个词——语感,我认为语感的产生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词性、成分、语法结构。学生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了解每一个词的词性、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句子的语法结构,这样就能更好地把翻译题做得完美。

(二)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题。不少学生把答题的格子都写满了,可结果却得的是零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把诗读懂,答案全都属于答非所问;一是答题不会使用规范词语,不会使用评卷老师极力在寻找的“规范词语”、“专业术语”,因而得不到分。有时评卷老师在改卷时,并不关注考生答得意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只是在关注那些关键的规范词语。规范词语,考生平时可以归纳、积累,比如“烘托”“渲染”“铺垫”“形象生动”“突出强调”“交代了背景”“营造了氛围”“点明了主旨”“增强了感染力”“增加了阅读兴趣”“丰富了思想内容”“对比鲜明”“委婉含蓄”“意境深远”等等,这里不展开讲,只是提醒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使用规范词语、专业术语。

关于读懂诗,教考生一个技巧:

看下面的公式:

读诗,从语言文字入手,找到诗中的名词意象;由名词意象即可组合成整首诗的画面;看懂了画面,意境就藏在画面里,就可以挖掘出意境了;意境显现了,诗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就可以感受到了;诗人寄托的情感意境都体味透彻了,最后自然也就可以感悟诗人要揭示的主旨意义了。

要知道中国历代诗人他们都有个共性,就是把自己要表达思想情感主旨意义都寄托在诗所描绘的一幅画面上。因此,读古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一幅幅画,从一幅幅画里,我们来感受诗人的悲悲喜喜,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中学教学,高考选诗,这么多年来,不外乎以下思想内容:爱国诗,征战诗,边塞诗,羁旅诗,思乡诗,送别诗,贬谪诗,隐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哲理诗,寄志诗,咏节诗,失意诗,悯农诗,爱情诗,斥恶诗,闺怨诗,悼亡诗,劝学诗,生活杂诗等。

中国古代诗歌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外乎以下几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听觉视觉角度,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白描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重章叠唱,锤词炼句,用典,象征,夸张等。

考生只要掌握了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当读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时,由对诗歌六个层面——语言、意象、画面、意境、情感、主旨——的阅读分析,基本上就可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八九不离十了,结合平时我们积累的诗歌鉴赏经验,完全可以通过推导的方式把题目回答完美。

比如2013年湖北卷: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閬山通閬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下面有注释,诗人贬任滁州,当年同榜来看自己。

字面意义:诗人在贬,老友来看望,喜不自胜。

象征意义:当年同中榜,今在遭贬地迎客。

画面意义:相逢中有见面的喜,又有离别的愁。

意境意义:十年浮沉,感慨万端。眼前苍凉与仙境雄奇交织。

感受意义:登第之喜,遭贬之悲;欢聚之喜,离别之愁。

感悟意义:人世沧桑,宦海浮沉,命运之不定数如眼前之相聚与别离,喜喜悲悲,悲悲喜喜。

答案自然出来了: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仕途浮沉的悲切以及又将离别的愁情。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当年的虚景及幻想之景结合起来,画面富有色彩感,背景宏阔,语言绮丽,一唱三叹。endprint

原文: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这里,“会”为古义词,译成今天的口语就是“正好”“恰巧”;“胁王以危言”是个倒装句式,且前面省略了主语,“以危言”是介宾结构后置,译成口语就是“脱脱用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

平时语文老师都时常提到一个词——语感,我认为语感的产生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词性、成分、语法结构。学生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了解每一个词的词性、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句子的语法结构,这样就能更好地把翻译题做得完美。

(二)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题。不少学生把答题的格子都写满了,可结果却得的是零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把诗读懂,答案全都属于答非所问;一是答题不会使用规范词语,不会使用评卷老师极力在寻找的“规范词语”、“专业术语”,因而得不到分。有时评卷老师在改卷时,并不关注考生答得意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只是在关注那些关键的规范词语。规范词语,考生平时可以归纳、积累,比如“烘托”“渲染”“铺垫”“形象生动”“突出强调”“交代了背景”“营造了氛围”“点明了主旨”“增强了感染力”“增加了阅读兴趣”“丰富了思想内容”“对比鲜明”“委婉含蓄”“意境深远”等等,这里不展开讲,只是提醒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使用规范词语、专业术语。

关于读懂诗,教考生一个技巧:

看下面的公式:

读诗,从语言文字入手,找到诗中的名词意象;由名词意象即可组合成整首诗的画面;看懂了画面,意境就藏在画面里,就可以挖掘出意境了;意境显现了,诗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就可以感受到了;诗人寄托的情感意境都体味透彻了,最后自然也就可以感悟诗人要揭示的主旨意义了。

要知道中国历代诗人他们都有个共性,就是把自己要表达思想情感主旨意义都寄托在诗所描绘的一幅画面上。因此,读古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一幅幅画,从一幅幅画里,我们来感受诗人的悲悲喜喜,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中学教学,高考选诗,这么多年来,不外乎以下思想内容:爱国诗,征战诗,边塞诗,羁旅诗,思乡诗,送别诗,贬谪诗,隐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哲理诗,寄志诗,咏节诗,失意诗,悯农诗,爱情诗,斥恶诗,闺怨诗,悼亡诗,劝学诗,生活杂诗等。

中国古代诗歌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外乎以下几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听觉视觉角度,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白描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重章叠唱,锤词炼句,用典,象征,夸张等。

考生只要掌握了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当读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时,由对诗歌六个层面——语言、意象、画面、意境、情感、主旨——的阅读分析,基本上就可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八九不离十了,结合平时我们积累的诗歌鉴赏经验,完全可以通过推导的方式把题目回答完美。

比如2013年湖北卷: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閬山通閬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下面有注释,诗人贬任滁州,当年同榜来看自己。

字面意义:诗人在贬,老友来看望,喜不自胜。

象征意义:当年同中榜,今在遭贬地迎客。

画面意义:相逢中有见面的喜,又有离别的愁。

意境意义:十年浮沉,感慨万端。眼前苍凉与仙境雄奇交织。

感受意义:登第之喜,遭贬之悲;欢聚之喜,离别之愁。

感悟意义:人世沧桑,宦海浮沉,命运之不定数如眼前之相聚与别离,喜喜悲悲,悲悲喜喜。

答案自然出来了: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仕途浮沉的悲切以及又将离别的愁情。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当年的虚景及幻想之景结合起来,画面富有色彩感,背景宏阔,语言绮丽,一唱三叹。endprint

原文: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这里,“会”为古义词,译成今天的口语就是“正好”“恰巧”;“胁王以危言”是个倒装句式,且前面省略了主语,“以危言”是介宾结构后置,译成口语就是“脱脱用了一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

平时语文老师都时常提到一个词——语感,我认为语感的产生必须得具备三个条件:词性、成分、语法结构。学生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了解每一个词的词性、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句子的语法结构,这样就能更好地把翻译题做得完美。

(二)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题。不少学生把答题的格子都写满了,可结果却得的是零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把诗读懂,答案全都属于答非所问;一是答题不会使用规范词语,不会使用评卷老师极力在寻找的“规范词语”、“专业术语”,因而得不到分。有时评卷老师在改卷时,并不关注考生答得意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只是在关注那些关键的规范词语。规范词语,考生平时可以归纳、积累,比如“烘托”“渲染”“铺垫”“形象生动”“突出强调”“交代了背景”“营造了氛围”“点明了主旨”“增强了感染力”“增加了阅读兴趣”“丰富了思想内容”“对比鲜明”“委婉含蓄”“意境深远”等等,这里不展开讲,只是提醒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使用规范词语、专业术语。

关于读懂诗,教考生一个技巧:

看下面的公式:

读诗,从语言文字入手,找到诗中的名词意象;由名词意象即可组合成整首诗的画面;看懂了画面,意境就藏在画面里,就可以挖掘出意境了;意境显现了,诗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就可以感受到了;诗人寄托的情感意境都体味透彻了,最后自然也就可以感悟诗人要揭示的主旨意义了。

要知道中国历代诗人他们都有个共性,就是把自己要表达思想情感主旨意义都寄托在诗所描绘的一幅画面上。因此,读古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一幅幅画,从一幅幅画里,我们来感受诗人的悲悲喜喜,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中学教学,高考选诗,这么多年来,不外乎以下思想内容:爱国诗,征战诗,边塞诗,羁旅诗,思乡诗,送别诗,贬谪诗,隐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哲理诗,寄志诗,咏节诗,失意诗,悯农诗,爱情诗,斥恶诗,闺怨诗,悼亡诗,劝学诗,生活杂诗等。

中国古代诗歌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外乎以下几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听觉视觉角度,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白描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重章叠唱,锤词炼句,用典,象征,夸张等。

考生只要掌握了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当读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时,由对诗歌六个层面——语言、意象、画面、意境、情感、主旨——的阅读分析,基本上就可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八九不离十了,结合平时我们积累的诗歌鉴赏经验,完全可以通过推导的方式把题目回答完美。

比如2013年湖北卷: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閬山通閬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下面有注释,诗人贬任滁州,当年同榜来看自己。

字面意义:诗人在贬,老友来看望,喜不自胜。

象征意义:当年同中榜,今在遭贬地迎客。

画面意义:相逢中有见面的喜,又有离别的愁。

意境意义:十年浮沉,感慨万端。眼前苍凉与仙境雄奇交织。

感受意义:登第之喜,遭贬之悲;欢聚之喜,离别之愁。

感悟意义:人世沧桑,宦海浮沉,命运之不定数如眼前之相聚与别离,喜喜悲悲,悲悲喜喜。

答案自然出来了: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仕途浮沉的悲切以及又将离别的愁情。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当年的虚景及幻想之景结合起来,画面富有色彩感,背景宏阔,语言绮丽,一唱三叹。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择题选项原文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