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
古代语文教育从远古的原始的言语、文字教育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的语文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名家,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位值得当代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三岁而孤,养于兄嫂。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中唐以后国势逐渐衰落的时代,韩愈出身于中下级官僚家庭,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他在古代语文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当然也和他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韩愈从小就受古文教育熏陶,所以他特别钟爱古文,创作了大量的古文,并且长期从事古文教学活动,也提出了不少教育主张。他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段时间,正是他34岁至45岁这10年左右,精力充沛,学问文章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除了在官学任职,他还“抗颜为师”,接收了许多私学门人。皇甫湜的《韩先生墓志》说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总之,韩愈一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很长的,教学很认真,并且讲究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原道》《原性》《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本文对韩愈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并对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进行以下的论述分析。
一、性三品说
韩愈的人性论具体见于他的《原性》一文。这篇文章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但“性之品有上、中、下三”。这就是说,天生的就是性,这三种品级的性都是由天规定的。上品的人“善焉而已矣”,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而已矣”。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也分上、中、下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直情而行罢了。虽然性与情都有品级,但韩愈认为性是可移的,也就是说教育是有作用的。对上品的人说,“就学而愈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则“畏威而寡罪”。韩愈的性三品说是含有阶级的实质的,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虽说韩愈的性三品说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的语文教育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他认为,人的能力、资质都是天生的,天命所定的,是不能变更的东西,因而,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加以对待。他在另一传世名篇《进学解》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以良匠、良医为喻,指出教育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栋梁之才。韩愈可算是古代教师中因材施教的典范,不仅进行了理论论述,而且将其贯彻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当代的语文教育确实也要面对年龄、经历、性格、语文资质等都不同的学生,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语文素质,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信心,从而学生的发展。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有材可教”,想要有材可教,就需广纳贤才。韩愈认为,培养治国兴邦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不但建议上层统治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而且从现实出发,整顿国学,在整顿教师队伍与教学风气的同时着手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为国家广纳人才。他敢于抨击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指出靠科举选拔不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真正人才。他还要求统治者要爱才、惜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切忌鼠目寸光,摧残、埋没人才,为此他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来说明人才的难得和可贵。韩愈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二、师生观
韩愈的教师观主要体现在《师说》一文当中。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先肯定了教师的必要性,接着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也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传道”则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一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称其为教师。从师,就是要师从他的“道”。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并不是说当时没有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也不是说当时没有学生从师学习,而是说当时那些教师只是授书和习句读的师,不是他所要求的传道的师。他将“传道”作为教育第一位的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位的任务,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韩愈还把“解惑”提到应有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的排列顺序也是十分恰当的。这不仅包含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而且还体现了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无疑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统观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也只是教授学习语文的技巧、方法,而对语言本身和思想内涵则避之不谈,而我们从韩愈的教师观中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当然,韩愈的“道”是传授儒道,这个内容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是过时了。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生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后者则是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道”。语文课堂教育不仅要完成学科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熏陶人性。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道德体验过程。
此外,韩愈还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这和荀子所说的权威主义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同。在人们的意识中,“师道尊严”,教师在上,学生在下,两者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是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的。我们从韩愈的思想中看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也得到了启示。“教师不仅仅是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的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与学生平等地分享思考成果、知识和经验,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新的发现,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们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方法
韩愈对于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主要针对读书和作文的实践。“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他认为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读书不仅要“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构其玄”,也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即既要精读,也要博览。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韩愈特别强调读书要刻苦,要专心致志。他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口不绝吟”、“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读书为学才能有成。韩愈的读书理论给当代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当今的学生语文阅读量普遍较少,而阅读经典的数量就更加少,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
在作文方面,韩愈注重文章的艺术性,一面要求“闳其中”,另一面又要求“肆其外”。“闳中”就是思想内容博大丰富,“肆外”就是语言表达汪洋恣肆。韩愈教学生做文章固然首先要求辞理充沛,但同时也求文笔奇雄简约,浩浩汤汤,势不可挡。他的“闳中肆外”的写作方法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加以改造利用。反观现今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的学生作文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有的学生作文感情真挚却语言平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拓宽丰富学生写作的词汇,注意培养学生在通常语境中语言的规范、习惯用法。此外,要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复咀嚼体会,感悟语言的魅力,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逐步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是韩愈所说的“肆外”。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开拓学生作文的视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到、个性化的感悟,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时间的思想内涵,进而真正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做到“文中有我”,也就是韩愈所说的“闳中”。
总之,韩愈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他仍然秉持关心教育的热忱,振兴儒道,倡导师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对于韩愈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加以批判地继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