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
龚自珍在辞去官职,回归故里的路上,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在帐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大文豪托尔斯泰总爱随身带一个笔记本,不管何时何地都注意记下他所需要的材料,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就是作者根据自己所记的笔记加工成的。可见,勤于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达到成功的主要秘诀。对于中学生来说,要筹建好运用好属于自己的写作“图书馆”。
一、如何筹建写作“图书馆”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五彩缤纷的生活只向忠实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表达殷勤。一个忠实和热爱生活的人,首先应该关心和观察生活。明朝的董其昌说:“文章要写得神气,且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木鸡若何形状,若何神气。”他的言外之意是看重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罗丹也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什么会缺少发现呢?不就是没有关注和观察生活吗?对此,鲁迅先生说得更为直接:“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还是观察。”可见观察于写作的重要性。朱自清能把父亲的背影写得如此生动、传神,与其敏锐的观察力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做一个有心人,细细观察。
2.思考和探究生活
真正的善待生活还包括思考和探究生活。一位不会思考生活的人,再有意思的话题也只会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相反,一个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人,会善待生活给予的馈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细品味生活,推究事物的本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摆脱惯性思维和陈旧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思维,让文章展示个性,展示自我。比如,让学生写一篇“阅读?摇?摇 ?摇?摇”的文章,如果我们的思维局限于对书籍的阅读,那我们的视野就不够开阔,读的对象其实十分广泛:可以是人、物、大自然、事。外面的生活真精彩,只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思考,一定会有独特的发现。
3.勤记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平时随身带本笔记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平常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长此以往,还愁没材料可写吗?当然,不仅要到生活中找,还要到各类书籍中找,多看课外书,通过读报、剪报、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养成勤作读书札记的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才能薄发,多多积累,作文内容与形式自然会丰富和新颖起来。
4.重视说的训练,以说促写
说和写是一对孪生兄弟。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说,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口头作文”,因此要重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说话训练。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己的说话水平,让自己变得口齿伶俐,还何愁作文不会写呢?
二、如何运用写作“图书馆”
1.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一种因循固定模式的思维倾向,它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给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带来障碍。而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求新,求变,求亮点,求创意。反映在写作上,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突破限制,打破常规,放开手脚,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任其翱翔。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就能展示真实的自我、率真的自我,我们也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2.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这是一位同学写作的真实、独特的感受。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已经实现了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实质性跨越,也透露出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的以写为乐、乐在其中的快感和美感。这时,学生所感受到的,不是被动,不是苦恼,不是沉重,而是主动,是轻松,是愉悦,是享受。写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写作灵感,成就学生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喜欢写作、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3.培养学生点评作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从传统的、单一的讲评中走出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想法,发挥他们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把讲坛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主持。让学生自己来朗读作品,谈自己的创作目的、主旨、思路、感受,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点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小作者根据同学的建议斟情修改。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自主的、互动的课堂中,学生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创新能力,更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完善,去评论。要想妙笔生花,就要不断充实同学们的个人“图书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