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宝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经过尘世的磨练、岁月的洗刷,被一代代的读者奉为经典,具有不朽的价值。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应用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民族感情,积淀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才干,开始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那么,面对实际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阅读教学目标,理解语文知识的整体构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按照厉复东老师的观点,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学层面,文章学层面,文艺学层面,文化学层面。即阅读教育首先关注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内容,弄懂主旨,关注文体、思路、章法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赏析作品的内涵、风格、创作方法等,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通过阅读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需要进行反刍性的思考,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积累和一定的方法技巧,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针对现在的学生的阅读心理与现状,我们提出以活动来引领,建构名著阅读的有效模式。那么,怎样通过活动来开展名著阅读呢?
首先,善于诱导,开展多种活动,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的求知欲,从课内到课外,因势利导,降低学生在阅读名著方面的心理压力,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在课内阅读时可以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阅读重要章节或段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进行课外的深层次的阅读实践和拓展延伸。例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由于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创办的黄埔军校就在身边,因此,我借用这些资源,给学生布置选题,如“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孙中山与宋庆龄”、“孙中山与北伐”等,让学生做专题研讨,并以手抄报等形式展现。
名著阅读主要阵地不在课内,因此,为了搞好课外阅读,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让学生轮流作名著阅读推介,学校定期公布、表扬表现突出的同学;在每年的艺术节中,鼓励学生改编经典作品,进行话剧、诵读表演;还有,我们结合广州市每年在高一年级举行的名著阅读竞赛,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参赛。总之,老师要学会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流行元素、各种形式活泼的活动等,通过多种活动来创设氛围,这样,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阅读名著的兴趣,拉近当代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消除为“阅读”而“阅读”的乏味与痛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阅读的动力问题。
其次,强化阅读指导,注重有序、有法阅读。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采用的是“添加模式”,即把名著指导添加到语文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因此,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这种自发的、娱乐休闲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强化指导。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合理有序的安排,名著阅读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有序则胜,无序则败。教师要对名著阅读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精选阅读书目,语文教师应明白学生要读哪些名著,这些名著哪些该作为必读书,哪些该作为选读书,要参照课标和教材进行统筹安排;又如,教师要在学生足够紧张的学习中合理有序地安排阅读时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师根据所选书籍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承受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各有各法,对于长篇小说适宜选用跳读法和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适宜选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对于诗歌、散文适宜选用朗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对于知识性文章适宜选用精读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有序阅读,也才能保证有法阅读。
再次,读、写、说结合,搭建交流活动平台,强调反馈评价,内化阅读效果,做到有效阅读。
名著阅读不是休闲,而是一种带着强烈目的的学习过程,是全面建构中学生语文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读、写、说必须结合起来,融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搭建好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如勤做摘抄,做批注,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走进名著,与作者、人物对话;进行读写训练,读后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展览,相互分享、评价、反馈,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活动,比如建立交流博客平台等;举办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于优秀的成果,鼓励学生到《榕树下》等文学网站上去发表,甚至大胆投稿,到刊物去发表等,我曾经就鼓励自己的学生在阅读文学名篇后,写下感悟,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最后,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强调个性化体验,追求长期效应,提高语文素养。
读书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学生感知、记忆、联想、想象、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参与。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开设多种阅读活动,持续不断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和阅读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人,他们的阅读感悟才是真正的阅读目的,所以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感悟、鉴赏与创新。同时,也要解决好阅读名著追求长期效应与追求语文试卷成绩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试卷成绩来支撑与提高阅读的信心,但也不能因为短期看不到成效而放弃阅读,否则是得不偿失的。在这方面还是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有作者根据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创作了微型小说《孔乙己开店》,这篇作品写得就很不错;同样,在2003年高考作文中,有一河南考生写了一篇《陷阱》,作者截取了脍炙人口的楚汉相争故事中的一个断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考生读史,记史,用史,很好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效果,因而,本文材料虽“旧”,却能给人新的情感冲击,也获得了评卷老师的青睐。
实施名著阅读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推动和促进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引领,建构一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有效模式,确保在名著阅读时真正做到“有序、有法、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