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南疆,还笼罩在一片黑暗中。
1948年初春的一个下午,时任省参议员、马关县教育局局长的刘弼卿带着一个陌生人来到小麻栗坡田广禄家,刚进家门,刘弼卿就向田示意:“有客人同路”。田心中暗自高兴,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就曾经攀谈过“客人”方面的问题。那天的晚饭吃得有点晚,十点钟左右,三个人在微弱的灯光下一起谈了许多事情。这位“客人”原来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优秀党员林青同志。他是广西合浦县人,商人打扮,尽管说起话来让人似懂非懂,但他们心里都非常明白对方的心思。深夜,三个人结盟为兄弟。于是,田广禄在家里取了三炷香、一杯酒,点燃后插在堂前,三个人跪下共饮,并发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甘苦共患难,不投敌,不叛变,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原来,林青到小麻栗坡就是为了组建革命根据地!
刘弼卿利用他的合法权利,推荐恢复田广禄小麻栗坡小学校长的职务。而后,田广禄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积极秘密地开展革命活动,他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将随后到达小麻栗坡的武工队员张仲梁、杨少光(卻杨波)俩同志安排在小学里当教师,以教师的身份在学生和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革命”二字在小麻栗坡诞生了!
几个月后,小麻栗坡一带的革命热潮被掀起来了,相继成立了农会组织,会员发展到数百名,会员中的青壮年,多数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护路队”。由于工作深入扎实,“护路队”很快便发展成为百多人枪的武装力量。根据上级指示,立即组建了马关县第一支人民武装——小麻栗坡游击队,田广禄任中队长。
1948年10月,中共地下党已把中越边境的清水河建立为基地,农会组建工作逐步扩展到猛硐、老寨、城子上、南温河、小麻栗坡等乡村。革命群众的热情高涨起来了,群众基础打好后,使之相互贯穿,连成一大片革命区域。随后还建立了两支中共地下党直接领导的“南山大队”和“小麻栗坡大队”,总共四百余人枪的人民武装。之后,又争取了一贯与蒋政权唱反调,并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猛硐项朝忠、城子上黄代度靠拢革命。至此,解放马关县城的条件已接近成熟。11月12日19时许,小麻栗坡游击队接到指挥部命令,要在当晚迅速向瓦渣靠拢。配合指挥部主力和南山大队于次日拂晓,对瓦渣国民党乡政权发起攻击,解放马关县的第一枪打响了。经过一番激战,顺利地拔除了国民党瓦渣据点。接着,武装部队的主力约六百余人随着指挥部浩浩荡荡进驻小麻栗坡。在这里,指挥部反复分析研究部署巧夺马关县城的计划。决定由刘弼卿采用国民党官员习惯举行的“友爱亲朋”和共商城防事宜设宴会的办法来巧夺县城。刘接受了这一重任。精心安排了参加宴会的对象,包括代理县长及其要害部门的头目,特别是武器常备队、政警队、警察局等更作了细致的安排。11月19日,指挥部抽调了最精干的武工队员,从小麻栗坡出发,天黑后进城,潜伏在刘家房间里。由刘弼卿以省参议员、县教育局长的身份出面邀请。不多时,被邀请的人陆续到场,待来人刚刚坐定,武工队以闪电似的速度从房间里冲出来,用枪口顶住前来赴宴的国民党官员,并立即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不费一枪一弹智取了马关城!此后,又以小麻栗坡为根据地,进一步转向大坪及麻栗坡县城。
马关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震惊了国民党当局,在其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当局将马关列为重兵“围剿”、残酷“扫荡”要地,小麻栗坡又是马关“剿办”的主要目标。随着国民党重兵压境,残酷的“扫荡”之际,地方反动势力和土匪互相勾结,趁机作乱,马关形势又趋于恶化,许多农会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县人民政府办事机构也无法固定,只好随部队行动。武装部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给养,也全靠流动打土豪筹集,伤病员只好隐蔽在山上岩洞或群众家里,靠群众找草药给予治疗。马关革命军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武装斗争,与敌周旋,寻机打击敌人,不断壮大自己,并逐步向正规化建设迈进!
小麻栗坡是马关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我军活动主要据点和后方,是我军解放马关城集结要地和第一次突围集合要地,是首批建立农会和人民武装的地方。这一带的许多青壮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许多乡亲为革命送情报、掩护我军重伤病员而受苦蒙难,甚至连干部战士的孩子也变成土匪特务的眼中钉……但是,这里的人民仍然不屈不挠,为革命星火的传承,奉献着一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