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青青《盘江报》

2014-09-16 11:56张德华
含笑花 2014年5期
关键词:木楼大竹双龙

张德华

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我和丘北革命老区促进会副秘书长小罗一行,乘车前往丘北革命老区大竹箐村采访。

大竹箐村位于双龙营镇野猪塘村委会的一个山坳里,四周被一座座高高的大山包围着,这也许就是当年革命人士选择在这里开展地下工作的原因。大竹箐村因竹林成箐而得名,但让这个小山村出名的并不是太多 的竹子,而是那份从这里飞出的红色报纸《盘江报》。

进入大竹箐村,一条刚够一辆车行驶的水泥路面干干净净,不远处的鸡鸣声,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的车在大竹箐村文化活动室的操场上停下了。村中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村民住宅房屋的墙壁和道路两旁的围墙上,都画着一幅幅身穿灰色服装,手拿枪杆的游击队战士正与村民一起劳动做农活的画面,这就是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来到当年与《盘江报》一起战斗过的通信员刘正清老人家,刘正清老人今年已93岁高龄,1.80米的个头,干瘦的脸显得有些苍白。老人指着对面那所快倒塌的木楼说:这就是桂滇边工委《盘江报》创办的遗址,当年他们5个人就是在这里收发上级的来电,《盘江报》就是在这里通过电台接收信息,然后刻印出来后,由我根据他们的吩咐背着《盘江报》踏着从山村通往双龙营的崎岖山路,把报纸放到双龙营街上的客栈。老人用缓慢的语速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可能是老人感怀那段艰难的红色岁月吧,老人的两行热泪不知何时早已悄悄地溢出了眼角。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些有志青年的革命印记,老人说:当年他们来了五个人,在我家整整住了半年。我家原本就有10个人吃饭,现在又添了5个青壮年,当他们把来意讲明后,我便劝说父母让他们留下,父母也是明白人,同意让他们吃住都在我们家里。就是在这所大房子里,我家在耳房,楼梯脚是我家住,楼上是他们住,他们五个人有三个是广人(两广地区的人),有一个云南人,还有一个说不成我们的话,来我们屋里找东西都是用手比划。他们每天很少外出,有时出去一阵子又回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在楼上抄抄写写,还在房后的那个大石岩上树起了一根竹竿,竹竿上有一根像铁丝一样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也不便于问。楼上有一个会叫的东西,天天都会发出声音,他们每天都在做自己的事,全家人早起晚睡地煮饭给他们吃,虽然苦点,但心里都觉得有意义。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没有包谷面父母就向邻居借一点,没有盐巴、辣椒就跟邻居赊一点,宁愿自己家人不吃,也要让这五个青年吃饱,他们和全村群众相处得比较好。他们在我家里吃住了半年,也没有一个村民向外泄漏他们做事的秘密。当我问起老人当年那五个青年的姓名时,老人含泪不言,或许老人因年岁已高记忆不太清楚了,也或许是老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要问……

听完老人的讲述,我慢慢地走进木楼,木楼虽然很破烂了,但是当我站在那里的时候,内心还是能深刻地体会到当时革命青年的气息。1948年12月25日,《盘江报》第一版在这里“发行”,并登载了中共中央宣布蒋介石等43人为头等战犯等内容,影响了革命时期的丘北大地。1949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五个青年带着电台和《盘江报》,悄悄地走出了这个村。之后《盘江报》搬到了泸西继续它的历史任务,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3月《盘江报》完成了历史使命后停刊。

离开大竹箐村后,我按照老人的介绍,来到了县史志办,查阅到了老人所说的这五个神秘人物,他们就是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1支队副政委赵国徽以及战士郭兆华、祁文等。1948年12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在双龙营一带开展革命工作,期间,1支队副政委赵国徽通过城区地下党员何季华买来了电池、油墨和纸张,由郭兆华、祁文负责,利用中共桂滇边工委前线委员会留下的电台,在这里日夜收录新华社广播,创办了《盘江报》。据刘正清老人介绍:“他们晚上收着京戏就放给我们听,收着中央的一些声音,他们就写成文字刻印成报纸,报纸头上还有一个人像,大概就是毛主席了”。

从大竹箐采访回来后,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那些红色片段,当我们重拾丘北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记忆,品读老区生活,展望老区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便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创办《盘江报》的那座小木楼。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部能收不能发的电台和五个有志青年创办了一份载满革命热情的报纸《盘江报》。如今,那份承载了历史的报纸只剩下了一张文字的照片,但那种为革命而执着奋斗的精神却永远地在大竹箐村留存了下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楼大竹双龙
小木楼
大竹农商行向贫困村捐赠图书
赠木楼故人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不要轻易辜负曾真心对你的人
大竹农商银行挂牌开业
小木楼探险记
上汽折戟韩国5亿美元买教训
韩国法院称双龙还有救
上汽向双龙提供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