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盛
摘 要: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革命派;保皇派;报刊;发展;核心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133-02
一、孙中山及革命派创办报刊的原因分析
这里先说明一下革命派在1894年至1900年期间即未创立报刊前的宣传途径:主要是个别革命党人的游说、演讲以及印发小册子等。而孙中山及革命派开始有办报意识,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伦敦被捕。1895年,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发起了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在清政府的打压下失败了,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孙中山于1896年9月30日来到了英国伦敦。10月11日,孙中山在去教堂做礼拜的时候被清政府诱捕。这一消息被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获悉后,先是与孙中山的另一位好友孟生到伦敦警方和英国外交部进行周旋,继而又向伦敦刑事法院指控清公使馆违反《人身保护法》,但交涉均未结果。直到《地球报》记者刊登了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后,才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国首相向清公使馆发出召回,要求公使馆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被释放后不久,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了《伦敦蒙难记》一书,揭露了事情的真相。通过这一事件,孙中山本人深深地感受到报纸的威力,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报刊的这种威力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对于报纸左右社会之力量,至能达成政治力量所未能完成之任务,有深受其惠之深切认识,而觉革命主义之借报纸宣传,收效必能速于置邮,是无疑也。”除了伦敦蒙难一事,与革命派思想相佐的保皇派创办报刊对孙中山的办报意识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事件二,戊戌变法后,维新逐渐走向保皇。在孙中山离开欧洲去日本进行革命宣传之时,保皇派已经办了他们的机关报——《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清议报》创办于日本横滨,主编为梁启超。设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从创刊起,大力鼓吹“尊皇斥后”、爱国救亡、伸张民权等。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面抨击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1901年12月21日因火灾停刊[1]。受梁启超《清议报》“保皇即革命”口号的宣传,许多海外侨胞受到影响,纷纷退出兴中会而加入保皇会[2]。“革命要想得到民众拥护并真正在整个国家获得最终成功,还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3]”这让孙中山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报刊的重要性,在总结以上事件的经验教训后,孙中山开始利用报刊这一强有力的武器与保皇派和封建统治者进行顽强的对抗,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论战
1905~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掀起了一场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激烈论战。双方论战分别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保皇派的主要喉舌《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两派在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香港等地的报纸也都投入了这场战斗。
“康梁”鼓吹“保皇即革命”,坚持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并以《清議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鼓吹君主立宪甚至开明专政,反对排满革命和民主共和。为了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革命派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公开宣布以“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和“土地国有”为“主义”[4],用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分析中国的满汉民族关系,指出满族对汉族实行高压的不合理性和汉民族起来反抗的正义性;强调“专制之为祸”,并通过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说明只有与君权浴血奋战,才能争得民权;除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外,还认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宣传“土地国有”思想。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民报》,迅速占据了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大受海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因此,革命和改良在道路和思想上的分歧愈深,斗争愈烈。
双方论战的主要内容: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而两派论战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保皇派占舆论主导地位为第一阶段、革命派逐渐赢得人心为第二阶段、以《新民丛刊》的停刊为标志表示着保皇派论战的失败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说是论战前奏,为两派的论战埋下了种子。
《清议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尊皇攘后”,主张政治改良。其创刊宗旨是: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由于清政府的禁止,《清议报》作为维新派当时在日本的言论窗口,在其发行的三年期间,在海外大力宣传了维新思想。《新民丛报》是1902年2月8日维新派在横滨创办的,主编是梁启超。其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是保皇派最主要的言论机关。
第二阶段是以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的《发刊词》为进军号角。同在《民报》第一期发表的有陈天华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二文,此二文共同指名批判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立宪的“妖言”。在这样的批判下,《新民丛报》也不甘示弱,先后发表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和《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等文章进行反击。论战大幕正式拉开。论战双方在各自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以批判、驳斥对方的观点。论战一开始,梁启超因能言善辩,善写文章,言辞犀利,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读者;但当论战真正开始时,梁启超保皇论点缺乏根据,援引材料和外文翻译错误频频。这样一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的思想逐渐淡出了读者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不懈的宣传下,革命思想慢慢深入人心,受众群逐渐庞大。
第三阶段以《新民丛报》的停刊而告终。与《民报》的大发展造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民丛报》的衰落。1906年后,《新民丛报》由以前的十几个栏目变成了四个栏目,文章内容也十分有限。1906年7月,《新民丛报》向革命派求和,但是《民报》不允,表示要“犁庭扫穴,不留余种”。就在这样的境况下,《新民丛报》勉强维持到了1907年11月,停刊后,保皇派在论战中以失败告终,这既是自身局限所致,也是时代潮流的冲击所迫。
经过为时两年的论战,革命派最终战胜了保皇派,在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精神开始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三、近代中国立报的意义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报刊论战历程的论述,思考《清议报》《民报》,以及近代史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的其他报刊立报的意义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闻媒体是十分有益的。
1.民族意义。近代中国报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它的民族性,必须把它放在近代史这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近代中国,列强欺凌,封建剥削,军阀混战,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北伐,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前,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是完全独立的。1840年至1949年这百余年中,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人创办报刊都有着鲜明的标签,目的是为了通过舆论宣传来达到民族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报刊业从它创立的那一刻起,就从未间断过地充当着联系和沟通中西文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双料任务。所以说,不管是近代创立的报刊也好,还是当代的各类新闻媒体也罢,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树立一种民族责任感,要深感自身肩负着重大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使命感。
2.留下了政治家办报的遗传因素。“政治家办报”这一观念是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出来的,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办报传统。但是,殊不知,虽然概念的提出在20世纪中早期,但是早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已经开始了政治家办报的最早雏形。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革命派和保皇派雙方在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和成长,自然而然的具有了天生的政治性思维,百年来国人自办报刊具有鲜明的派系标签,他们的核心精神就是为政治服务,这是中国近代报刊难以磨灭的胎记,这一显著特点为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家办报”提供了最初的模型,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1957年6月7日,毛泽东在和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的谈话中曾说道:“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政治家办报。[5]”近代报人办报的过程时刻都紧密结合着当时的政治形势,从政治出发,又是以政治为落脚点。受近代报刊这一政治办报倾向的影响,“政治家办报”、“喉舌论”和“党性原则”一起成为新闻工作的“金科玉律”。
3.为后人创刊树立了民主、自由的典范。虽然中国近代报刊创立之时是中国民族危亡之时,创立原因也是为了救国救民。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近代报刊业立报的民主性和自由性。本文的前提是不以政治环境对两派办报的禁止和限制这一考虑因素为主,主要就两派办报自身的自由性和民主性谈起。作者想,最能体现近代报刊这两个特性的就是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论战。在论战过程中,双方的主编和其它主笔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言论自由性,以喉舌论战进行博弈。无论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对保皇进行的淋漓尽致的宣传以及对革命派人士的冷嘲热讽,还是以孙中山等人为首的革命派无情地对保皇派思想进行有力的批判,以充足的论据和坚定的论点夺得了论战的胜利,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去剥夺或者以卑劣的手段去阻止对方进行辩论,而是双方互相给予对方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以报刊者应有的自由性去公平的进行争辩。这一特点也为后人创刊树立了良好的民主及自由的典范。报刊发表应具有民主性和自由性,不以其他报刊的某些内容或办刊思想与其相左,而去阻碍其他报刊的发展,应该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去兼容并包,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以及大众口味的新思想、新观点,不做时代的阻挡者,争做时代的急先锋。
总而言之,近代报刊的创立为以后的报刊确立以民族性为第一考虑因素、当代国家主流报刊办报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刊应具有民主和自由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清议报[EB/OL].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58946893.htm.
[2] 赵云泽,孙萍.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J].民报,1906(3).
[5] 吴冷西.忆毛泽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