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的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4-09-16 03:22谢少菊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预设资源语文

谢少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视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唯一的教学资源。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师的心思不能只放在教科书、教案上,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应及时发现、捕捉、判断和整合课堂生成性资源,并自觉、合理地加以利用。

何为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所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主要由学生呈现的各种状态和表现。语文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学生质疑,如,学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提出了以下问题:刘兰芝只是自己回家,她母亲为什么说她是被休?刘兰芝与焦仲卿分手时信誓旦旦,为什么她哥哥逼她另嫁时,她却答应了婚事?焦仲卿是否真的爱刘兰芝?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这在当时的社会怎么可能呢?

第二类,学生差异,如,某教师执教《不会变形的金刚》,讲到当“我”因儿子去向小胖索赔而打了儿子时,许多同学便议论纷纷,其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我”不该打儿子,儿子在处理这件事上并没有错。

第三类,学生出错,如,在复习文言虚词“以”字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赤壁之战》中:“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中的“以”字都作介词用,表示因果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语文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如何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捕捉策略,重在观察与倾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会生成诸多教学资源。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注意观察与倾听,及时捕捉、放大。否则,将稍纵即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凭借明确的课程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课堂观察是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要途径。以上案例都是课堂教学时学生呈现出来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要善于捕捉,“顺藤摸瓜”,殊途同归。同样,在执教《英雄潇洒走苍穹》时,让学生谈“从杨利伟在太空遇险和克服危险的事迹中,你感受到杨利伟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其中有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有关杨利伟的感人事迹,有些内容还超出了教学要求,我没打断他的发言,学生们也因此更全面地了解和崇拜这位“航天英雄”,还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倾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注意过程。集中注意学生和学生说出的信息,关注信息的适当、正确、强度及传递的时间和情境。第二是理解过程。它是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心智加工的过程。倾听者基于对信息的适当程度和价值的判断,主动地选择和组织信息。第三是评价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权衡,包括衡量信息的信度、判断说话人的动机、思考呈现的思想、分析信息的有效性、归纳说话人的主题思想、获知省略的内容、思考怎样完善信息等。在倾听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评价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能引发生成性教学资源。

二、开发策略,重在预设与提炼

其实,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提炼。我们语文教师应交往互动,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扬沙见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

所谓“预设”,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既要考虑到生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目标设计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次,实施过程的设计要“大气”。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影响的预想目标。关键是要分析“生成点”,预测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设计引导的方法,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比如前述的第三类所举案例中,教师通过预测学生对“以”字的用法“可能”无法全部领会,当学生表现出他们的不足时,课堂教学就更具有针对性了。当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以上两个“以”字在句子中所引进的成分(是宾语抑或句子)之后,再让学生来判断“以”字的用法的目标就不难“生成”了。这正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我们要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一节课上往往会有许多的生成性资源的出现,有的可以用,有的不可以用,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来提炼,扬沙拣金,看这些生成性资源是否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只要能,我们就必须把它纳入教学过程中,并依据课堂教学实际迅速调整下一步计划,重组教学过程,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如前述的关于《孔雀东南飞》的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的涉及面广,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尖锐、深刻,无法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有的还与古代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观、礼俗密切相关,需要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剖析,才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是课本无法完全满足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学生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思考。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运用策略,重在引导与拓展

课堂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件事,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提升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师预设不尽相同、甚至是错误的答案。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看重的不应该仅仅是答案本身,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细究它产生的原因,捕捉其闪光的亮点,以便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谓拨云见日。比如前述关于《不会变形的金钢》案例中学生的回答显然与教师所预设的不尽相同。可这毕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在教师看来,这恰恰是培养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大好时机,应该借此机会在学生中展开一场思维交锋,在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认识宽容与善良,故临时决定调整教学进度,更改教学计划,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所以,老师紧接着说:“这些同学的观点很大胆,而且有一定道理。你们派个代表来阐释一下理由,看法相同的也可以帮助他一起来谈一谈。”大家开始了认真的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认识到,宽容是国人一贯遵奉的美德,国人从不缺少美德,而唯一缺少的就是法治精神,侵权则赔偿,这是一条基本法理。无原则的宽容终究会成为生活中的愚人,建立在法治精神之上的宽容,才是智者的美德。在对这个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寻找到了课文与生活的契合点,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拓展课文的外延,引导学生在体会小说主题的多样性外,正确面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生成。只有关注语文课堂,关注学生,多一些“生成性资源开发”,多一些“生成性运用策略”,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言。

猜你喜欢
预设资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