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一改传统模式,“启发式” “参与式” “情境式” “探究型” “小组合作式”等等,呈现百花齐放局面,但无论哪种教法,都不能离开课堂教学教法取舍,但“取舍”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不能被多数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过程中有过几次关于教学取舍的活动,现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总结出来,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一点毋庸置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体现这一主旨就符合现代教学常规。但是在我们看到的课堂上,“取学生而舍教师”的教法正在流行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起到引导作用无疑是我们会宁教师的难点。我看到的几节语文课,无一例外都运用了一个基本模式,即“情境引入——学生自己解读课文——设疑及解答问题——思维拓展(总结全文)”。在这个模式中,教者束缚在“引导”的窠臼中,情境创设走不出教材,又要顾忌时间空间局限,结果是“情境”既不动情,又无环境创设;学生自己解读课文时,教师没能给学生解读的重点、难点;设疑及解答问题这个环节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这几节语文课上,一是教师受制于所谓“要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思维”的观点,设疑缺少目标,问题解答不准确,错误多,甚至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二是议题的意义不大,问题太简单。三是没有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思维、讨论兴趣,学生或者呆坐而不讨论,或者成了部分学优生的天下,或者讨论无结果,不了了之;思维拓展环节,远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不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要知道,课堂取舍原本就是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取舍的,而我们因取舍而脱离了教学目标,淡化了三维目标。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单纯强调教师说得少或者不说,也就是“舍教师”,而是要引导好、说清楚,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更要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能力、年龄差异、班级特点定位教者的引导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而不是如发达地区或者录像课上那样的课堂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多方面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教法上还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精细讲解、耐心辅导,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举一反三地去处理某些重点难点问题。
如进行《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没有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将文章的顺序打乱,以第二自然段为主,让学生仔细体会文章中所描述的母亲歌声带给我们的感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首先,我会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歌声的描写,为什么会说歌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引导学生思考:因为这是母亲在为“我”轻轻地吟唱,在宁静的月夜下,母亲的歌谣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月夜的清幽,在宁静、清幽的月夜中轻轻吟唱的母亲是那样的圣洁与美丽。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对母爱的描写。“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没有急着去休息,而是“搂着我”“深情地”为我吟唱。“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让学生明白“不长五谷”,收成不好,生活困难,但是作者的家乡却是一个充满了歌谣的地方。母亲的歌声里不仅充满了对孩子的爱,还有对家乡和生活的爱,通过深情的吟唱将浓浓的乡情传给了作者。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芳香的音韵”,声音为什么还能闻到香味呢?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通感的描写手法,仿佛透过歌声闻到了花香。
我在设计这些教学程序时全是以“母亲的歌声”为主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也不用大范围地串讲了,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这次的教学让我学会了很多,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教师首先必须要认真研究、钻研教材,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对于情感的需求很大,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情怀,还要能够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准确掌握在自己手中,操纵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想象、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代知名诗人孙友田以他的一首《月光启蒙》向我们描述了他的童年。那诗一般的语言和新奇的想象,让我们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他的朴素与真诚。他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都有浓浓的诗情。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舍弃了那些繁杂的讲解,而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让学生仔细品味,充满感情地朗读。我为他们出示了这一小段: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我对学生说:“作者用他那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感受。现在,我们就要像朗读诗歌一样,充满感情地朗读。”音乐声响起,在轻缓的乐声中,学生都轻声慢读。当他们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时,就放佛进入了梦一样的世界,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要摒弃以往“面面俱到”的想法,从一个“切入点”入手,努力找到那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段,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样取舍,我们都必须坚守语文的味道,不能抛弃语文的本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并且,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只有教师有“一桶水”,才能顺利地给学生“一杯水”,只有当教师把握到文章的精髓时,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挥洒自如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俗话说,“教无定法”,但一节课上总有“主法”,不可能“法法俱到”,所以既要注重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取舍,又要精心设计教法取舍。取舍有度,贵在求质,我们要从自己的学校、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于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取舍,实现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