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娜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如果把语文的学习分为两个系统的话,那就是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输入系统集中在阅读部分,输出系统集中在写作部分。周围辅以生活这个大语文概念。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抓课本,重自读,为讲课准备
课文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载体,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窗口。语文离开了课文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根本就是在构建华丽的空中楼阁。但是反观当今的语文课,大多是在课文的讲解上下功夫,先由教师抛出几个问题,再围绕着几个问题讲,期间还要加上点儿探究的花絮,比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仿佛教师更重视课堂结构的完整,更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和课件的制作是否有FLASH等。总之,很热闹,但是,离开了课文,光凭几个问题真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教师都是太急于求成了,在课堂上不自觉中就占用了学生时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上成了个人风采展示课。
要想抓住文本当然靠读。语文的人文性靠读,语文的工具性靠以读来带。
阅读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自读,这是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只有自读才能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提高。“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理解词句,多读可以品味诗词歌赋语言之妙、意境之美,多读可以学习布局谋篇之法等。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自读呢?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学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拿取的过程。一篇文章,学生在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不要讲课。如果说学生读书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就开始授课,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很被动,遇到浅显的内容和教师呼应一下了事,而教师的辛苦劳动就会付之流水。每一个学生自读时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
训练学生自己读书时,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问题。教师统得过死,教得过细,求稳怕乱是不能训练到位的,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时间。刚开始训练学生自读一定要慢要细,一遍遍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读。教师指导阅读设置的问题要具体。比如,第一遍阅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第三遍阅读,思考文章中心;第四遍阅读,归纳自读所学,提出不懂之处等。难懂的文章不妨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地读,让学生彻底掌握文章内容,才谈的到对文章进行分析。学生学得的知识,一定是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结果。教师满堂灌的东西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好多教师都埋怨学生,说了多少遍都记不住,试问没经过思考的东西怎么能留下痕迹呢?学生自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就可以加快速度或把自读任务放在课下完成了。
充分的自读使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一句空话、一句时髦的口号,学生是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深备课,讲方法,储备知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一篇课文,想让学生复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知识,体验哪些感受,提高哪些认识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学的程度有一定了解。教师备课时不要先翻阅教参,局限了自己的思路,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课时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强调学生自读,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际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就拿解答题技巧来说,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说出来,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路、答题的差距后,加以引导补充,学生才能领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教师在备课之初要离开教参,打开思路,冲破固化的理解,让鲜活的思想进来,然后再结合教参,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更适合学生。这样才不会偏执,才能上“活”课堂,活用教学方法。
另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紧跟时代,做好坚实的知识储备。
三、重引导,诱发现,指导所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语文的教学目标就在课文中,从课文中发现目标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发现目标是学生自读课文后发现语文知识、主动拿取的过程。是对前面学习的语文知识的运用,是学生自读书的痕迹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历程,及时调整教学,引导、纠正,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上课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自读,学生会学到、感受到好多知识,生字,新词,优美的语言,别样的开头,余韵的结尾,发人深省的故事,品质高尚的古人等,这些都可以拿来和别人分享。当然,学生的所学也会因基础而异。
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沟通。比如,当一个学生总结他的学习所得时,教师可以追问一步:你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你会这么说?这样,你就了解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你也把关注传达给了学生,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法。在学生需要引导的时候及时引导,当发现疑难问题,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并且广泛举例将问题讲透。教师要站好自己的主导位置,体现主导的价值,让紧张、有序的课堂,充满着跳动活泼的思维。
四、有爱心,重表达,规范课堂语言
(一)课堂气氛宽松而有序。
“读”让学生对文本有所领悟,“悟”让学生有的可说,“宽松”让学生都敢说,“有序”防止个别学生乱说。课堂说话要有调理、完整,努力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二)课堂用语简洁而优美
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的语言简洁、用词准确,分析、引导恰如其分,这样的课无疑给人美的熏陶。语言的古板、晦涩、千篇一律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教学语言应该既生动、形象又活泼、风趣。饶有情趣的语言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打动学生的心灵,形象有趣的语言则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容”之感。
教师在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的同时,也要指导、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力求完整、流畅、简洁明了。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站起身来学,俯下身来教,从学生的视角找思路、去引领,从教师的角度去点拨、去传授,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