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9-16 20:14李丽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作品美术

李丽萍

美术课是中小学所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感受、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兴趣,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下面浅谈我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

美术新课标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创设文化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由于各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例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课的人文色彩就比较浓郁,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在民俗中是很重要的节日,已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元宵节各地民俗活动丰富,更是带给学生一份独特的欣喜和感受。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做好课前准备是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布置和指导学生就元宵节感兴趣的方面,利用查阅资料、访问、上网、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解。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调查、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当地有哪些风俗?你参加过当地的灯会吗?是怎样的场面?见到哪些花灯样式?等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内心的审美感受。例如,用花灯装饰新年联欢会的教室,会使学生感受到设计活动的意义,感受到动手美化生活的乐趣,这种活动的意义远比完成一件花灯更有价值,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学生的特长,还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传承和发扬民族的宝贵遗产。

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美术的教学应该时刻保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充分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不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浩渺的太空,还是微生物世界,学生总会睁大自己的双眼,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感受、去探寻。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大自然”这一课时,大自然中的地震、暴雨、雷电、沙尘暴等自然现象,对于知识储备还很有限的学生来说,显得那么紧张和恐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从小要爱护自然界的生命,关爱小动物,爱惜花草树木,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大自然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教师选取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哪些自然变化感兴趣?这种自然变化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变化?人们对它的科学认识是什么?一些灾难性的自然变化发生时,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脱离危险?有过哪些让人感动的事情?你和周围的人有过亲身经历吗?结合自己印象最深、最打动自己的地方谈谈。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都是有目共睹、深有体会的。为了增加学生的内心感受,利用直观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的触动会更加深刻,对于一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自然现象,要对学生渗透防灾减灾的意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全力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自然景观是容易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等背景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外,还应该设法拉近自然景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原生态自然景观越来越来受到珍视和保护。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是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一切。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问题是欣赏课中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平时的教学除了要鼓励学生要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美术评论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1.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感受就不会“有感而发”,当教师让他们谈感受时,他们只能无言以对,这是许多教师在欣赏课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怨学生不会表达,殊不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平时根本不注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培养,特别是他们对学生的感受能力没能引起重视,才出现课堂上“卡壳”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教师平时的“造型·表现”课上培养学生对色彩、沟通、造型、材质、明暗、肌理等语言的理解和关注,并有计划地按不同年龄段,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语言,有利于他们的表达,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欣赏课上对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感受,表达的内容也会“言之有物”了。

2.学生有了感受,缺少足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还是不能进行理想的表达。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能接受的词汇和短语,如“金黄色的秋天”“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是多么明亮”“构图是那样饱满”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在小学中年级的欣赏课中有民间美术的内容,学生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是需要另一种语言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美术语言,只有教师的语言得到提升,具有艺术感染力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的语言培养,应当更重视运用美术语言,教师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经过两三分钟的准备之后,就能对被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涉及,对每个年级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发展很重要。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教育核心,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术作品美术
创意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