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强+李翔
他说,“军医”和“医生”名字上只区别在一个“军”字,实际上却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服从感,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军人的行医准则。
这位认真务实的军医,是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能很快适应并且做出成绩的人,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个特点,让他拥有众多头衔,更做出了诸多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就是关小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空军高层次人才,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贫寒学习求医梦
关小宏1958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县,即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经历过大食堂和饥荒岁月的他从小家境贫寒,而当时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环境让关小宏8岁时才偶然碰上挨家挨户登记的老师,萌生了上学的念头。少时的求学之路是艰辛的:“当时学校离家有两三里地,我们要一人搬个大凳子再搬个小凳子,到了教室按座位摆放好,再坐下听课。就这样年复一年,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是如此。”关小宏回忆说,除了艰苦的学习环境,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放学后他还要利用空闲时间编草帽换钱来补贴家用。随着年龄增长,上学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他要硬着头皮顶住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早点挣钱的压力,坚持学业。为完成父亲下达的每天必须挣够4工分、也就是要打40斤草的任务,他宁愿中午不吃饭,顶着炎炎烈日在酷暑天割草,也不耽误下午的课程。从小学到初中,尽管有种种困难,但是关小宏始终学习成绩优异,并且一直都担任班干部。
说起如何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放弃学习,并且保持优异的成绩,除了本身对于知识的渴望,关小宏说更多是因为从小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当医生的想法:“我小时候经常肚子疼,我大姐会背我到镇上的医院去看病,当时我就觉得医生拿个听诊器听完了之后,给我开点药,我的肚子就不疼了。这让我觉得医生很神奇,只要听一下摸一下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所以从小就觉得医生充满神秘感,对这个职业也很崇敬,觉得医生可以帮病人解除病痛,这可以说是我想当医生最直接的原因。”而另外一个更实际的原因,就是希望不再挨饿。关小宏至今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离家里有10里地的距离,要从家里背着玉米面或者白面去换饭票。可是当时家里没有那么多粮食。“有一次没有饭票了,我实在饿得不行,就借同学的自行车骑回了家,当时我父母都不在,我看到家里只有一棵白菜,就烧开了水,把白菜放进去撒一把盐,把一整棵白菜都吃了。当时我只有14岁。”童年的经历让关小宏深刻体会到,人要生存必须有饭吃,想要有饭吃就要被需求。医生这个职业是在任何时候都被人们所需求的,这单纯的想法让当时十几岁的关小宏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最初的向往。
“要有不断追求的目标”
1975年,17岁的关小宏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因为他性格正直,又有文化,被选为了生产队队长。由于当时生产队里劳动力不足,干农活总是落在全村最后,自然就成为最穷的生产队,通常是辛苦忙碌一年,到头来不少家庭还倒欠队上的,吃饱饭都成问题。怎样想办法改善这种状况,是关小宏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他发现生产队田埂上的树很多,这些树可以稳固堤坝,但是种在庄稼地旁也会遮挡阳光,影响粮食的产量。于是关小宏和生产队的人商量,把田埂上过密的树伐掉,把木头卖掉,为生产队买了拖拉机。那一年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年终时一个工分由最初的2毛5提高到6毛5,人们能吃饱饭,年终还有结余。
1977年工厂来村里招工,经过考试,关小宏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地质勘探大队的实验室工作,幸运地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当时实验室只有三四十人,几乎都是大学生,甚至很多都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关小宏既兴奋又感到有压力。进入实验室后,一般来说学徒期需要三年时间,但关小宏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用了半年时间就能独立操作相关的工作了。所在的地质大队属于西藏地质局,出队工作要翻过唐古拉山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藏北,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环境相当恶劣,年年都会大雪封山。所以,每年的三四月份各单位陆续出队上藏北工区,十月份全大队再撤下山来到青海格尔木过冬。身为学徒的关小宏,每年3月会一个人提前上山,清理帐篷、安装设备、校对仪器。一个人住在荒漠里,晚上盖着10斤重的被子还是会被冻醒:“记得有一天夜里,风把帐篷顶吹翻,早晨起来我发现身上落了厚厚一层雪。”但是比工作环境的艰苦更难忍受的是心里的孤单。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话,唯有加倍努力地工作。
虽然在实验室的一年非常出色,获得了同事、领导的肯定,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是和同事们的大学学历相比,让他认识到自己需要更加进取,想起儿时的梦想,更促使他坚定的要上大学。“人要不断有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不是为了生活的奢华享受,而是内心的一种充实。”
1977年恢复高考,关小宏非常激动,没想到考试却遭到重重阻挠。在地质勘探大队工作的关小宏当时月工资八十多元,而当时内地的职工工资水平大多在三四十元左右,高考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再加上他年轻好学,工作踏实,单位领导宁愿让他外出进修,也不愿意他离开实验室,这一年关小宏没能如愿参加高考。1978年关小宏20岁,部队院校招生开始报名,但要求年龄不超过20岁,他想自己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说服了父亲和单位的领导,终于在20岁这一年,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真是感觉到莫大的幸福,当时还没有电话,都是电报,我是一路狂奔着去拿的通知书。”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关教授脸上还掩不住笑容。
带科室走出困境
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关小宏被分配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三年内科轮转,第三个月就被呼吸科主任看中并决定亲自带他三年,由此打算在呼吸科发展。也是一个偶然,让关小宏走上了从事内分泌科工作的道路。1985年,空军总医院糖尿病研究中心成立前,关小宏在值班时正好遇到李仕明教授值班,他的聪敏与勤奋被李仕明教授看中。在中心成立时,关小宏被李仕明教授点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关小宏就转到了糖尿病中心工作。
1995年关小宏和李仕明教授一起起草了中国的糖尿病足的分级分类和诊断。到1992年后,关小宏已经在糖尿病领域建树颇深,30多岁时被邀请到多个年会讲课,到多家医院会诊。2000年,他接到了急诊科主任的任命。当时的急诊科,被视为又累又苦待遇差,没人愿意去,是个让医院头疼的科室。换了几代主任都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以至于急诊科当时一天只有30多个病人。关小宏觉得,既然接受了任命,就要担起振兴科室的责任。关小宏认为,急诊是一个医院的桥头堡和前哨站,它的水平高低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水平。
关小宏走马上任后,用三个月的时间了解了急诊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向医院提交了报告和整改意见。在关小宏的建议和协调下,把当时在不合理位置的急诊科搬到了医院最门面的地方,经过他的努力,半年时间,急诊科就基本上步入了正轨,每天的就诊人数也从曾经的一天30多人次增长到200多人次,足足提高了7倍之多。而关小宏在急诊科当主任期间,最大的改变是建立了抢救室和急诊手术室,为了争取抢救病人的时间,关小宏还建立了多条绿色通道。他在急诊科当主任的7年时间里,急诊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单位。2007年关小宏又受命回到内分泌科,离开之前他用了一个小时做述职报告,全急诊科的同事们也哭了一个小时。关小宏说,看到大家的不舍,知道自己在这7年没有白付出,他就已经很知足。
提高糖尿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7年,关小宏再回内分泌科,他秉承了当时科室成立的目标:以糖尿病足的特色治疗成就科室。被问起糖尿病足的相关问题,关小宏解释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引发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因足部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严重时,易发生足部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甚至还可能为此而截肢。随着糖尿病病人数量增多,糖尿病足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4%。”
采访中关教授还提到了一例让他一生记忆深刻的病例。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因为足部严重坏死,一只脚竟然从下肢掉了下来。这一幕更让关小宏感受到作为大夫责任的重大。他说,他看到每个糖尿病人都会想,这位患者也有可能失去他的脚,造成终身残疾,一定要认真为他治疗,最好能提前预防。而要做到早预防:“患者在降糖和控制饮食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足部护理,防止外伤感染。糖尿病足的根本症结在下肢动脉,只要及时疏通被阻塞的动脉血管,患者就不会发展到截肢地步。目前空军总医院利用药物,以改善微循环为基础,抗感染、局部换药相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总有效率达95%。”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现在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从85年科室成立到现在,诊治的病人有5万人,治愈病人2万多人。从最初局部的清创治疗发展到现在结合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等等,形成了一整个治疗体系。内科外科兼具,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治愈率,减少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这种一体化的治疗平台是最有利于患者的。我们治疗的病人在全国最多,治愈率也是全国最高,现在的截肢率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关小宏介绍。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关小宏还有很多想法,而这些想法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最大限度的为患者着想。“整个科室的治疗首先要前期筛查,不是高危人群的,进入正常治疗;高危人群尽量要早住院,制定方案控制血糖血脂。糖尿病足的治疗还要做好后期护理,比如做肢具、用电脑为患者进行压力测定,设计针对性的鞋垫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形成前期筛查、中期治疗、后期护理一条龙的治疗平台。”同时,关小宏还担任北京市创面修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在中国是第一家。“按照院里的理想,除了糖尿病足我们要做好,还会和导管室和烧伤科共同建立一个综合的平台,让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在保持治疗糖尿病足这个优势的同时,能够在创面修复上有更多作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同时也形成医院的一个特色。”
除了治疗病人,关小宏每年都要出国交流,在国内也要联合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中国糖尿病足论坛,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足。国内国际也有很多医疗单位邀请关小宏去讲课,只2013年,关小宏就外出讲课100多次,而2014年开始到现在,也已经有76次。“这说明大家对于糖尿病足的认识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也说明我们在糖尿病足的预防和诊治方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关小宏说。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