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
摘 要:当前依法治理邪教刻不容缓。高校是青年人密集的场所,也是邪教组织活动的重点区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在校大学生已成为邪教组织发展成员的重点对象。因此,加强高校对邪教的防范和抵制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邪教;高校;反邪防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50-02
一、依法治理邪教的紧迫性
当前邪教和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被称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三大瘟疫,已威胁到党的执政。邪教披着“不以颠覆现政权为目标”和“爱国爱教”的欺骗外衣,不仅容易蛊惑不明就里的老百姓,毒害人们的思想;也容易煽动社会中没有固定生活来源或固定住所的、靠打家劫舍和行骗偷窃为生、无所事事的流民扰乱社会治安;而且还会危害国家安全,如利用一些不受约束、被政府视为“传播邪恶”、“犯罪”和从事“破坏活动”的可疑分子、“危险人物”等企图推翻人民政府的领导。尤其邪教教主权势欲极其膨胀,以最初寻求社会团体协助,与政府协调共生为幌子,随着教众不明真相的尾随人数增多,随着发展为敌视政权、甚至谋求取而代之的政治意图,企图推翻政府。
总之,邪教的滋生蔓延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与法律相抵触,更对我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反邪教的斗争是一场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它突出地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群众基础和思想阵地的较量,因此,依法治理邪教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校反邪防渗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主力军的阵地,也是巩固党的建设的基地,目前,高校在校青年大学生成为当前邪教组织渗透的重点对象,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反邪防渗至关重要。其重要性是由邪教组织活动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新的发展对象以及高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邪教组织活动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近年来,在世界邪教泛滥的国际背景下,邪教组织活动呈现出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向高校渗透等新特点和新动向。由于1999年以后我国政府持续有力地开展了对邪教组织的防范和打击活动,邪教教主纷纷出逃,活动基地也随之迁往境外。在境外,邪教组织不便以传统方式进行公开活动,不得不改变策略向境内进行思想渗透,于是更加隐蔽的一些代高科技手段(如电子邮件、打录音电话、发手机短信、发电话传真、邮寄宣传光盘等)开始成为邪教分子青睐的武器。而掌握着现代通信工具,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群体,便理所当然成為境外邪教组织最看好的发展对象。同时,青年大学生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且掌握着先进、高端的技术知识,一旦被邪教分子所利用,其破坏性也将较之普通群体更大。
(二)邪教组织的新的发展对象
1.高校在校青年大学生成为当前邪教组织渗透的重点对象。青年是追求理想信念最迫切的时期,又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信仰普遍缺乏,社会经验明显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当前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发展,致使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也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更容易让一些邪教以信仰的形式钻空子。信仰是信念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它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和执着性,一旦形成就很改变。要改变一个人的错误信念,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从个人来说,谁都坚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然而错误的信念或信仰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就连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都不例外。牛顿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他的后半生,却用了25年的时间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当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牛顿的教训非常深刻。可以说,操控了一个人的信念就等同于操控了一个人的灵魂。而大学生的正确信仰普遍缺失,部分大学生在本有的精神追求上没有依靠感产生信仰迷茫,或对物质过度崇拜导致偏向错误信仰,再或是遇到挫折时,因渴求信仰的迫切而出现盲目信仰等,都使大学生心里有所渴求,却又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这就让一些邪教信仰形式乘虚而入。
2.高校教师成为当前邪教组织处心积虑想要蒙蔽的对象。为寻求政治靠山,邪教组织还积极拉拢知识分子、德高望重的教授、老党员、老干部以及高校中的党政人员灌输说教,对其进行广泛渗透和严厉的控制、恐吓等,使其一旦加入组织,就很难摆脱,也大大增加了反邪教的难度,为高校的正常运作和安定埋下了隐患,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效果。
(三)高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
1.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它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且也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旗帜能否代代相传的大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2.高校是理论前沿阵地,不仅在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研究方面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还在开展邪教问题和反邪教教育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揭露邪教本质和危害。
3.高校可借助研发的高端科技,针对邪教类突发事件,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与邪教在科技领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高校还可普及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总之,高校对于传播科学、文明、真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其反邪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反邪教的艰巨使命,积极探索反邪教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开展高校反邪教宣传警示教育工作
大学校园必须拒绝邪教,这不但是创建“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也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正视高校反邪教斗争的复杂性和反邪教任务的艰巨性,将其作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一)从抓好党内教育入手,做好高校反邪宣传工作
開展党内反邪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让“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珍爱生命、远离邪教”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共识,这也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党内教育要针对党员对新形势下邪教发展的新特点、邪教活动的新动向了解不多,对各类新兴邪教(如“全能神”、“呼喊派”、“统一教”等)的知晓率还不够高,以及反邪教思想认识有所下降的现实情况,将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六五”普法宣传活动,开展制作反邪教专题教育片,着力加强斗争形势和邪教特点规律的通报,以增强党员警钟长鸣、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和做好防范处理邪教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其次,在“校园拒绝邪教”的活动中,不只是要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加入反邪教警示教育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党建带动团建、班建,努力扩大警示教育的覆盖面。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精心设计法制宣传的内容,采取反邪教法制知识竞赛、开展集中宣传、印发宣传读本、举办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反邪教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防范处理邪教工作中的作用。再次,应注意把反邪教工作内容纳入新党员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工程中。
(二)建立高校防范邪教的预警机制,把反邪教教育与危机管理相结合
为了认清邪教的本质与危害,进一步增强全员师生反邪防渗意识和自觉抵御邪教侵蚀能力,首先,各系部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召开“反邪教”主题班会活动,并在会后检查其各班策划书、班会简报和总结、心得体会等。其次,安全处与团委可共同组织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题的反邪教法制知识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如在校园主干道悬挂反邪防渗宣传条幅;制作反邪防渗法制安全知识宣传专栏;开展校园广播宣传周;在每栋学生宿舍张贴《反邪防渗宣传知识》;编写《反邪宣传专题学习资料》印发各院系、各班级分别组织学习;组织召开由各系团总支书记参加的反邪防渗工作会议,发放《反邪防渗法制知识竞赛通知》、《参赛师生签名表》,布置反邪防渗主题班会活动,安排各班级开展网上答题竞赛及整个活动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第三,校园警示教育还要注意一些邪教经常利用学生放假时期从事各种反宣渗透活动的这一特点,在学生放寒、暑假时重点组织开展相应的警示教育活动,坚决遏制邪教向学校和青年学生的渗透。
(三)将反邪教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坚持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信仰教育至关重要,与邪教的斗争主要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如果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战胜邪教的反动宣传和歪理邪说,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制邪教对人们精神家园的侵蚀,不能在基层筑起反邪教的万里长城,我们就将不可能取得反邪教斗争的最终胜利。第一,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反邪教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入脑、入心”,从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为大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倡导学生向阳光的地方进步,用科学的、光荣的信念托起和谐的明天。第二,作为一线教育和教学人员还要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反邪教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引导社会群体认识邪教危害和掌握识别抑制邪教的本领,免受邪教侵蚀和毒害,从而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必须把反邪教警示教育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来考虑,高度重视高校的反邪教课堂教育和科研工作,同反人类、反人性、反科学、反社会的邪教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倡导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理念。
总之,邪教这一社会现象不会自我消亡,反邪教是持久性的斗争。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极其重大,高校反邪在推动“崇尚科学,文化反邪”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反邪教斗争中具有基础性的一项战略任务。针对反邪教工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高校不仅要增强广大师生识别邪教、抵制邪教的能力,为营造“无邪校园”提供有力保障,还应充分发挥高校应有的社会职能,将反邪教的相关措施将一直继续进行下去,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