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自媒体不仅对公共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呈现出与公共参与互动式发展的态势。自媒体在一定意义上重构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吸引着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边缘阶层更多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与变革迟缓的公共管理发生了碰撞,这一冲突迅速和直观地体现在地方危机信息管理中。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特定时代诉求,地方危机信息管理应当顺应社会转型与信息生产和传播规律,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关 键 词:自媒体时代;危机信息管理;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8-0059-05
收稿日期:2014-04-04
作者简介:刘振磊(1978—),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立法学、公共行政。
近年来,信息和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影响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自媒体成为了一种革命性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以及与传统媒体鼎立的新兴传媒,并引起了从国家治理到日常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在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将“自媒体”定义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简而言之,自媒体是由普通公众主导的信息活动媒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在2006年后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2]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59056万,互联网普及率为44.1%。[3]迅猛增长的网民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提供了稳定的用户群,而公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广泛参与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自媒体时代的繁荣与兴盛。自媒体的发展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生产、传递与消费需求,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也在客观上对危机信息管理方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所以,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遵循技术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一、信息活动的变革与公共参与的契机
具有点对点、即时和广泛性特点的自媒体信息活动方式破除了现有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制度化壁垒,使公民获取公共信息、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更加顺畅,公民参与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特别是社会生活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4]
(一)自媒体重构了信息活动的格局
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平民化普及,自媒体为每一个希望发布信息的个体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进而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多节点与交流的即时性、传播的广泛性,而其形成的与传统媒体特点迥异的新兴信息平台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⒈开放性。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无中心结构技术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活动的中心,新一代搜索引擎技术、即时通讯技术都在客观上促进了信息传播与获取的便利性。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运行方式决定了自媒体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在接入互联网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从而打破了信息活动的各种壁垒,大大降低了信息活动的成本。
⒉平等性。互联网中不论行政级别、收入多少、年龄大小,每一个网民都是众多用户中的平等一员。互联网将众多网民汇聚在同一信息平台上, 在陌生人的交流中,现实社会的权力、资本等因素失去了对人际交流的实际控制作用。也因网民个体受到的非法律要素羁绊少,从而形成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表达空间,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自由地表达,平等地交流。可以说,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
⒊交互性。随着Web2.0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网民既是信息的浏览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站的中心环节作用不断淡化,开始由自下而上的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互联网体系。人们的信息活动大多是在多方参与和交流中完成的。互联网在提高信息活动效率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创造性的发挥,满足了人们的社交与尊重的需求。
(二)自媒体促进了公共参与的深入开展
在社会转型中公共参与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公众对自身权利的关注与维护的诉求日益高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公共问题与生活品质、个体权利等热点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吸引着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公众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参与,而自媒体的出现为公共参与提供了技术路径。
1.自媒体促进了公众知情权的实现。知情权是公众参与与监督的基本前提,第36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签署《情报自由法》的声明中宣称:“任何人不可能对可以公开的决定蒙上一个秘密的屏幕而不损害公共利益。”[5]正是由于知情权的极端重要性,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克拉克在《情报自由法》说明书的序言中写道:“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民没有了解情况,所谓自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6]互联网在客观上消减了制度化、精英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壁垒,能够使公众更加便捷、全面地获取各种公共信息。
2.自媒体促进了公众监督权的落实。自媒体平等、开放的特点赋予了每一位公众同等的发言权,吸引了社会公众特别是传统媒体环境下沉默的弱势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扩大了信息来源与传播范围,拓展了公众监督的范围;并且通过公共议程的设置来汇聚社会关注,进而经由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督促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最终达成事件的积极解决。“网络形成了天然的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特别是在市民社会不够完善,体制外力量不够壮大的中国,人们更能感受到网络监督的力度。”[7]
二、自媒体时代的危机信息管理
自媒体的兴起与公共参与的深入开展对传统的政府主导、由点到面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构成了有力冲击,使公共事务决策、执行与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变革在危机信息管理领域体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
(一)自媒体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信息传播路径
1.自媒体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广泛收集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层次、不同描述的信息,通过信息间的比对,可以有效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危机管理决策者可以更为直接、有效、经济地获取公众的真实诉求,抑制行政层级间的信息不当过滤,为危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支持。
2.自媒体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更灵活的信息发布平台。自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可以使社会管理与服务拥有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的信息沟通方法,通过自媒体官方信息门户建设,为公权力与公众个体间的平等、坦诚交流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信息平台,政务微博、微信等官方信息渠道能够最迅速地发布信息和回应公众诉求,从而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拉近公共权力与公众间的距离。
(二)自媒体对危机信息生产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是点对面的,容易受到各种要素的制约,危机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局限性。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信息活动的时空局限,而危机信息迅速、大范围传播的现实,有力地推动了危机信息的公开化。传统信息管理机制的习惯是以阻断信息扩散甚至保密的方式来限制知情范围,从而避免或减弱社会关注,为行政决策和执行留下较大的自由空间,但这种危机信息管理方式在自媒体时代则失去了生存空间。在危机管理主体信息缺位或者不足的情况下,大众自媒体平台将迅速接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进而发展到对原有官方信息渠道乃至公共管理权威的全方位质疑。因此,准确、及时、全面的危机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危机信息管理不可或缺的方式。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的危机信息发布渠道依然可以有效地提供权威、全面、系统的危机信息,对危机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做出结论;但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活动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即效率不高、单向传递、受众有限等。这些问题在自媒体时代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危机管理的成效,因此,危机信息发布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在自媒体平台上有所作为。
(三)自媒体时代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危机
1.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虽然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地方行政管理领域,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并且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信息传递效率低下、权力分工缺乏、管理责任虚置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①
2.制度路径依赖导致的内外信息交流障碍。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同一内容的信息生产、传递与消费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行政管理体制内,危机信息的表述是“官方化”的,内容上要权威、全面,格式上要求问题、对策明确,程序上要求层层阅转;而在大众生活领域,危机信息表达以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幽默风趣为主要特点;这些信息需求上的不对称性加大了内外信息交流的成本。而且,行政管理制度惯性带来的路径依赖导致危机信息管理者容易不顾对象需求,宣传简单、空洞;造就极少关注的“僵尸”微博;简单地指令性删除、锁贴,乃至不当动用国家强制力量对付“不听话”的网民等简单粗暴的行政管理行为。
三、完善地方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提升公共参与水平
自媒体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刚刚熟悉了博客,微博就流行起来并迅速取代博客成为自媒体的主要平台;而微博正热的时候,微信正悄悄地抢占着现有的自媒体空间。②自媒体的发展形式和内容在不断革新,而这些革新在不断地为信息传播平等化、开放化提供新的前进动力。目前,地方危机信息管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
(一)尊重公众参与诉求,适应公众监督需要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活动规律与传统危机信息管理方式的碰撞,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长足进步,公共意识正日益普及,公众利用自媒体维护自身权利、监督公共权力的努力正在有力推进公共治理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平民化普及、自媒体的繁荣发展,在推动信息活动平等化、开放化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从而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自媒体使信息传播的大众性、平等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激发了公众对信息活动和公共参与的热情。随着公众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需求也更加直接和迫切,参与公共决策、监督公共权力已成为自觉行动,公众监督常态化、普遍化和习惯化也在逐步形成。
自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促进了许多热点事件的积极解决,更凝聚、彰显了公共参与的正能量。自媒体顺应了公众参与、公众监督的时代需要,以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理念成为沟通社会各个阶层、连接公共权力与公众权利的便捷途径,突破了制度化、精英化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壁垒。目前,危机信息管理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维护自身利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迟缓、权力监督不到位等矛盾的体现。地方危机信息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应当正视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公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不断提高公众的监督水平。
(二)把握自媒体运行规律,发展与完善并重
在法律规范内,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然而在现阶段的自媒体平台上往往呈现出较多的批评、不满与愤怒等情绪,一方面,这是自媒体因迅速发展而自然承担了言论通道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与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酝酿、积累而又缺少宣泄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关。就自媒体而言,它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应用者的自身选择。因此,对于自媒体信息活动管理而言,第一要务仍然是要促进其大力发展。自媒体是近10年间兴起并发展壮大的,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路径和法律规范都处于探索阶段;但是,自媒体已经用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自己作为新生事物的勃勃生机。在普及知识、开启智慧、促进公共参与等方面彰显了自媒体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在面对自媒体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地以遏制其活力来应对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群众提了些意见应该允许。即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想利用民主闹一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8]
在大力发展自媒体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自媒体运行的规范。我国现在已经拥有近6亿网民、3亿多自媒体用户,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打破时空限制、影响波及全国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领域当然不能成为法治的空白之地。危机信息管理应当跳出就危机谈危机的局限,从社会转型与公众参与的视野审视自媒体的行为规则,探索并厘清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合理边界,深入研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稳步推进自媒体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三)稳步提高公信力,重塑公共权威
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凸显,如特权、腐败、贫富分化等,已引起了媒体和市民的热议;同时,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化,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博客、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大量关注和转发,使得某一事件迅速成为社会焦点,即使没有任何倾向性观点的加入,这种社会关注本身也会对公共决策形成巨大压力。而且,这种社会性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了对原有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解析,放大了社会关注,事实上构成了对公共管理者权威性的解构,削弱了公共管理者的社会公信力。[9]因此,公共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自媒体时代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自媒体平台上稳步、有序地提高社会公信力,重塑公共权威形象。公信力的提高是公共权威重塑的第一步,公共政策要取得公众的认可,就应当符合公开、公正的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应当严格依法进行,要坚持政务信息公开,不断拓展公众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和破除获取信息的各种成本与障碍,使公众知情权真正得到保障。只有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公众的参与权、监督权,才能有效控制权力的扩张,预防特权腐败等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0]目前,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人人起来负责”的制度化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顺应信息公开要求,完善危机信息发布制度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势,公共管理者应当在充分学习、研究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原有公共信息传播系统的缺陷与不足,制定与时俱进的政府信息发布标准,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实现顺畅的信息交流、沟通与良性互动。
⒈主动迅速发布信息。自媒体平台赋予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特点,一条信息可以呈现几何级数的迅猛传播,所以,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目标不应是堵截信息,而是要发布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危机信息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反应迅捷的发布制度,在危机发生后立即研究、判断危机的性质、影响范围及后续发展等因素,据此决定政府应是信息的首要发布者,根据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和要求,实时更新信息,保持信息交流互动的充分与有效。
⒉发布内容真实全面。危机管理信息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的前提是真实可靠并具有权威性。危机信息发布的基础就是让公众及时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这样,政府信息才能成为危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才能使各种不实信息、谣言失去生存的空间;才能有效避免以偏概全的盲目猜测和质疑。近年来,在各地出现的危机事件中,个别事件矛盾激化陷入不可控状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信息发布得迟缓和不全面。
⒊以人为本的信息发布态度。在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社会成员作为利益直接受损的群体内心充满怨恨情绪。因此,危机信息发布应对这些社会不满情绪予以高度的关注,突出对个体诉求、个体价值的真诚人文关怀,回应社会的价值诉求,“整合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实现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发展”。[11]
【参考文献】
[1][4]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N].学习时报,2006-12-18(05).
[2]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DB/OL].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weblog.php?id=P3.2014-03-25.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2014-03-25.
[5][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7]郭小安.网络民主热的冷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9]郝继明.预防政府公信力危机:网络传播的机理分析与善治路径[J].中国危机管理,2012,(12).
[10]黄炎培.延安归来[A].民国丛书第五编79册[C].上海书店,1996.
[11]姜建成.价值诉求、目标与善治: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中人文关怀问题探析[J].哲学研究,2004,(11).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