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涛+林茂申
建设一座精神殿堂
于千年道统中走来的现代精神家园
:蒋主任,您好!如今的孔学堂,俨然成为贵阳的文化地标与精神殿堂。请您简要谈谈修建孔学堂的背景?
蒋星恒:孔学堂建设项目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政策因素来看,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立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之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了贯彻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时任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明确指出“我们既要建高楼大厦,也要建精神殿堂”。
从实践因素来看,在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在有的地方道德下滑、文明紊乱的现实环境下,建树当代道德文明是项重要任务。贵阳市虽然已于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提升道德文明的脚步不能停歇。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建树贵阳人的道德文明,也需要一个能为绝大多数市民接受的道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弘扬儒学精华,开启教化新风,助推当代道德文明的构建,这是建设孔学堂的第二个出发点。
从历史因素看,明代儒宗王阳明500年前在贵阳修文龙场悟道,开创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代心学,至今还影响深远。研究发掘弘扬阳明心学,为现代社会服务,贵阳作为王学圣地具备相当深厚的历史基础。
从现实因素来看,与中原地区相比,贵阳的历史文化相对贫瘠,传承文化的平台更是屈指可数。市内知名的古建筑阳明祠、甲秀楼、文昌阁、三元宫也仅是楼台亭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贵阳而言,无论是从文化的繁荣发展考虑,还是从城市功能布局、百姓文化需求考虑,都有必要建设一个体量更大、承载力更大、传承能力更强的中华优秀文化载体。
:孔学堂与孔庙等场所是否有所不同?
蒋星恒:无论是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孔学堂都大大有别于传统孔庙。
在设计上,我们并未沿袭各地孔庙的明清风格,而是采用“汉唐风格”,采取中国传统的型制布局,呈一纵两横“三轴交联”之势。一纵轴即“礼轴”,由西北至东南纵贯,象征孔学的“礼”与“仁”,起于棂星门,经大成门、礼仪广场、大成殿,止于杏坛。两横轴即“风轴”、“行轴”,都由东北至西南并横。“风轴”象征孔子的教化思想,轴上左有明伦堂、溪山书院,是会议研讨和学者讲学区域;右有六艺学宫,是传统“六艺”教习基地。“行轴”象征孔学的智慧与实践,轴上有乡贤祠、阳明祠、奎文阁等建筑,乡贤祠供奉贵州历代贤达名士,阳明祠祀奉明代大儒王阳明,奎文阁典藏儒学文化经典。
中国现有的大部分孔庙,功能基本都是以祭祀为主。而贵阳孔学堂,以“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为目标。作为一处具有传承性的现代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孔学堂是学堂而非庙堂,主要的功能为学习、研究和宣教,汇聚海内外国学名家,交流学术成果,开辟国学讲堂,诵读传统经典,学习琴棋书画,演习礼仪文明,兼具祭祀典藏与陈列等功能。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孔学堂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复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巩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构建一个文化载体
达到心灵共鸣的教化“道场”
:我们注意到,2013年2月6日,正式开放的孔学堂举办了第一期国学公益讲座。本来预计有100名听众,结果有300多人报名。一年来,孔学堂共举办了多少场公益讲座?效果如何?
蒋星恒:2013年2月6日下午,孔学堂举办了第一期国学公益讲座,贵州师范大学的刘罡副教授向350名市民分享了他对孔孟之道义利观的见解。2013年12月2日,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勇做客孔学堂,主讲“现当代新儒学思潮”,这是孔学堂举办的第100场公益国学讲座。
孔学堂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独一无二的建筑风姿、百花齐放的讲学方式、市民自主报名的听学形式、公益性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2013年孔学堂共举办了108场公益性国学讲座,累计听众3万余人,王蒙、杜维明、于丹、钱文忠、顾久等70余位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登坛讲学,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孔学堂讲座媒体预告备受听众关注,每逢周末明伦堂高朋满座。
:秉承“古为今用,传承教化”宗旨,孔学堂还举办了哪些群众喜爱的活动?
蒋星恒:2014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了“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活动。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大门一打开,老百姓就蜂拥而入。仅仅10天的庙会活动,国学讲座、民俗文艺表演、猜灯谜、说书等别具一格的西南庙会新气象,吸引了14余万人次的群众参加,充分反映出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
文明礼仪的养成是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学堂把人生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入学、成人、结婚作为培养礼仪的重要切入点,成功举办了以正式进入学堂习文学数为标志的“开笔礼”、以年满18周岁进入成年人为标志的“成人礼”和以结婚为标志的“汉唐集体婚礼”等“筑城三礼”活动,彰显中华礼仪文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新风,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过去的一年,孔学堂还承办了各类高端论坛,策划举办各种传统公益文化活动。在历时1年的创新性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渐成体系并总结出的一套相对成熟方法,成为贵阳孔学堂撬动国学资源的杠杆,也成为贵州这样拥有多元文化资源的省份建设精神文化家园的思维路径之一,那就是:制造体验传统文化精神的现时场景,解读传统理教的表现形式与内核,研习创新传统文化以达到心灵共鸣。
打造一座研修园
汇聚名校大家塑造全球中华文化研习新高地
:下一阶段,孔学堂如何进一步延伸功能,建设精神高地?
蒋星恒:贵阳孔学堂将与国际儒学联合会(ICA)一道,建设一座以学习、研究、传播、应用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区”。
该园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研修区,建设以中华文化传统核心元素命名的15栋学术研究小楼(分五区:中国大陆区、港澳台区、亚洲区、欧洲区、美洲区),免费提供给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及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及博士研究交流;园区内拟建设1栋集各种规格的报告厅、图书室、文献典藏、网站、电子阅览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图书大楼,满足研究与讲学活动需要。另一部分是生活区,拟建设教授公寓、博士公寓,免费供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入驻,并提供生活补贴。拟建设一座星级学术酒店,为会议及游学提供服务。
:建设“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区”的目标是什么?为此孔学堂将如何健全管理机构与完善运营管理?
蒋星恒:在当前孔学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我们顺势而上,建设“二期工程”,也就是“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区”,目的就是要把孔学堂建设成为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成果产出高地,传播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为此,“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区”将致力于打造“两个坛”。打造“两个坛”,一是东方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继续于每年7月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儒学分论坛。二是阳明大讲坛,在贵阳这一“王学圣地”搭建学术平台供园区专家、学者、学生进行讲演、辩论,展开“百家争鸣”。
为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成果产出,“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区”设立“三块金”,以项目资助的形式为入驻专家提供 “助学助研金”,为专家、教授出版在园区入驻期间完成的专著、入驻园区的博士研究生发表优秀学术成果设立“出版基金”,为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的优秀成果,传播、普及、推广儒学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别设立“阳明儒学创新奖”和“阳明儒学推广奖”。
与此同时,贵阳孔学堂正在筹备孔学堂书局、数字图书馆、孔学堂期刊,准备与国际、国内高端学府联网,共享优秀文化资源与财富,通过联网还可达到视频同步开展讲座等活动,塑造全球中华文化研习新高地。(责任编辑/张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