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罕+欧阳龚平
[摘要]2009年9月16日,《建国大业》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隆重上映,并最终收获了42亿的票房。 2011年,《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卷土重来,向着预期中的8亿票房发起冲击,最终却只收获到了不到4亿的票房。主旋律电影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特有的制作模式,但是当观众面对主旋律电影时,却仍然保持着距离感,这种距离感直接导致了影院竞争力的缺失。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部大片在人物塑造、营销模式、叙事等方面的分析,找到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转型;策略
一、主旋律电影概况
满足主旋律电影的三个条件是人物、主题与题材。人物必须是表现英雄或者模范,主题必须是弘扬英雄主义或者爱国情操,题材必须是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或时代的思想成就。随着时代的变化,主旋律电影的内涵也在丰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美好的影片也包含在内。现如今主旋律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多,本文所探讨的《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都属于此范畴内。
从定义上来看,主旋律电影在商业院线发行是很难具备票房竞争力的,观众不买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叙事层面
由于影片本身创作的动机在于宣传与教化,根据国情,凡是与宣传挂钩的项目,创作者可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少。题材单一,因而故事趋于平面化和模式化,这直接导致了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加上教化的意味太浓重,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故事与人物塑造的缺失,使得观众望而却步。
2.视听层面
观众在电影院里观影,追求的是视听盛宴,而主旋律电影,极少在视听层面给予观众冲击,即便是有,要不就是稍纵即逝,要不就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使观影感受大打折扣。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影片的宣传都是打着灾难片的标签,但是在实际观影中,影片宣传的打出的“灾难片”的旗号只出现在影片的前十分钟,所以,应划分为“家庭伦理”类型更为合适。
3.类型层面
主旋律电影虽属于一种类型电影,但是在我国,很难与其他电影进行融合,最常见的融合如战争、历史、人物传记等,类型单一,类型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类型融合的方式吸引观众。
4.营销层面
主旋律电影的舆论导向和宣传作用决定了它的投资多以政府为主,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影片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如单位包场放映,还有包括官方的电影节的肯定(这几年的金鸡百花可证明),由于题材的特殊以及电影卖点的缺乏,在宣传力度与手段上,无法跟商业电影相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主旋律电影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其根本其实并不在于影片本身,而是在于电影制度方面的限制。
二、以《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为例
中国人爱取整庆祝,所以这就注定2009年和2011年是不平凡的年份。这两部电影以献礼片为宣传口号,应运而生。
本来这是两则情理之中,毫无特殊的电影新闻而已,其作品也不过只是两部主旋律电影,但是在那一年——2009年,这一切逐渐成了一个社会热点,《建国大业》在万众期待中上映,随后横扫国庆档,最终获得42亿票房。
这是一次主旋律电影“翻身”的经典案例,它的出现改变了主旋律电影的某些运作模式,为后来的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两年后的《建党伟业》卷土重来,虽已经不能再造成轰动的效果,但仍然收获了将近4亿的票房。
它们的出现给主旋律电影带来了什么?纵观两部影片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人物塑造上略有惊喜
虽是革命历史题材,但是通过改编或虚构的情节展现历史人物立体的一面。例如《建国大业》中蒋介石的形象有所改变,不再是打着 “坏人”标签的脸谱人物,而是更多地加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让观众看到了他在历史大环境下的无奈与挣扎;《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不再是如历史书上简短的评价,而是有了自己曾经的坚持以及之后内心的荒凉,这些处理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但是,因为故事是全景式的,涉及的人物众多,只能是蜻蜓点水,未能深入刻画,在某些人物的处理上,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
2.营销模式上的一些转变
这两部电影有着同样的特点:明星制,而且是大量的明星堆积而成。众所周知,明星制是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征,是影片取得票房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有力的手段,在这两部电影中明星制被发挥到了极限,据统计参演《建国大业》的明星达到172位,参演《建党伟业》的明星达到108位,这是一场明星的盛宴。所以电影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这充分调动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星心理,这种营销手段收到了奇效。明星的走马观花式集中展示,让观众目不暇接,他们在观影的同时,还在玩着一个游戏——数明星。这也为之后主旋律电影提供了借鉴,如《钱学森》(2012年)就是采用陈坤和张雨绮等当红偶像作为主角,成为影片的卖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影片的出品人里的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杨受成,英皇集团的老板,这说明电影的融资途径也在改变。
3.叙事上的缺失
发挥到极致的明星制虽然是卖点,但是所涉及的人物众多,要照顾到每个明星,所以在叙事上问题尤为突出,所以两部影片更像是活动影像版的历史书,对于任何事件都只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为完成叙事,只能通过字幕进行展示,丧失了画面应有的叙事功能,这个问题在《建党伟业》中尤其严重。虽然片中偶有几个人物形象有所颠覆,但是,很多人物都被淹没在大背景之中。虽然展现了一段恢弘的历史,但要称其为史诗电影其实还不够恰当,充其量只能是历史事件的罗列,历史人物的堆积,而不去探究在这样的历史下,人物的生命轨迹与大时代变革之间的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宏观式的展现而不是微观式的深入。美国影片《林肯》值得借鉴,影片并未全景式地展现他的一生,而只是通过“废除黑奴制”这一中心事件展开,让观众看到林肯在这个事件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观众不需要历史教科书,而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一个有“焦点”而不是“散点”的故事。
两部电影虽在一些层面上有所改变,但是在类型融合、视听效果等方面依然缺失,与之前的主旋律电影没有差别。
三、突围之路
虽然创作者们一直在试图求新和求变,但是问题一直存在,在现有的创作环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是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
1.在叙事层面,应该转变思维,打破既定规则,贴近大众心理
对于故事的选择,不要局限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和人物传记类型上,应该求新求变,加入更多的故事类型。在人物塑造上,应该继续挖掘人物立体面、人性面,抛弃原有的脸谱化、平面化的处理方式,用深入挖掘的人物去带动故事剧情的发展,让观众记住人物在其轨迹里丰富的变化,从而更能理解人物背后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即便是在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和人物传记类型上,人物的塑造也应该避免极端化,加入人性的复杂面,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分类为“好人”或者“坏人”,要去设计“有意思的缺点(对于反派而言是“优点”)会让角色人性化,观众在他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缺点(优点)会立即让英雄或者其他角色显得更加真实与动人……如果恶人或者反派角色出人意料地显示出英雄的品质,会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1]。
2.应该多与其他类型电影进行融合
上文已经指出,由于故事类型的缺乏,导致影片类型单一,如果能够把有高票房的电影类型与主旋律电影相结合,其效果非同一般。如果在类型上,刻意去模糊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将意识形态中宣传教化功能植入到商业电影之中,观众在获得观影快感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的洗礼。例如与科幻类型相结合,与心理悬疑相结合,等等。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植入手段必须是高超和不留痕迹的。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太过明显的说教只会增加观众的反感,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霸主,美国电影中都会植入美国精神,所以在其分类型之中,根本不存在主旋律电影一说。 《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美丽心灵》以及最近热映的《超级战舰》等,他们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灾难片、爱情片、西部片、战争片、心理片、科幻片等,但是它们都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美国精神、美国人的价值观。
反观国产主旋律电影,我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意识形态的宣传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影片类型的单一,与影片内容中的说教意味,如果在主旋律电影这种类型中,我们试图去模糊意识形态的部分,而更多是宣传中国的精神、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普世价值,扩展影片的类型,这才是一条可行之路。
那么我们中国精神在哪儿?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又在哪儿?我们中国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创作者们需要解答这个问题,然后用各种类型电影作为包装,去包裹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核。
抛弃说教,类型融合,不动声色,潜移默化,才是创作者应该去考虑的。
3.电影技术上的革新
革新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观众视听享受上的需要,还有就是类型化的需要。战争片需要气势恢宏的大场面,仿真的声音效果;科幻电影需要强大的电脑特效技术;为了达到更逼真的观影效果,我们还需要3D技术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革新,会为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融合提供基础的技术条件,并能够吸引一大批讲求视听盛宴的观众进入影院。
4.电影融资上,应该多元化
政府不应再是主旋律电影的主要投资方,而应该只占小部分。把主旋律电影放到市场融资中去,吸引民间和制片公司的资金,与商业电影一起,接受市场的考验,这有益于主旋律电影竞争力的提高。如果主旋律电影总是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全权保护和承担风险,那么其成长会愈趋于缓慢。
5.电影营销上,继续采用明星制来抓住电影院的主体——年轻人
《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已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但是此案例不可复制,因为它们的弊端前文已经叙述。如果在保证叙事层面和视听层面等因素的前提下,不那么极端和急功近利地使用明星制,它将是一个吸引票房的有力手段。第二,加大影片的宣传力度。主旋律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政府的支持。商业宣传配合着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其效果不容小觑。
在探索如何拍好主旋律电影的同时,我们应该去思考在电影里我们应该放入的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诚然,我们更应该想到,电影环境的宽松才能创造出好的电影,主旋律电影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M].王翀,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李存霞.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及其原因探析[J].大众文艺,2012(01).
[3] 张庆胜,旷晓兰.主旋律电影的营销原则与策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例[J].声屏世界,2012(01).
[作者简介] 肖罕(1983—),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教育。欧阳龚平(1989—),男,湖南长沙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创作。
电影文学2014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