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李玉
(1.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研所,黑龙江伊春153106;2. 带岭林业实验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野玫瑰(RosadavuricaPall.),蔷薇科蔷薇属,又称刺玫蔷薇、山刺玫,是蔷薇属中三大群芳之一。它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其花有浓郁持久的香味,可用来提取芳香油,调制高级香水,因此也是优良的经济树种。野玫瑰花其性甘、微苦、性质温和、入肝脾二经,具有调节女性生理,养颜美容、理气解郁、活血散瘀的功效,且有消除疲劳、愈合伤口、保护肝脏胃肠功能,长期食用亦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和血、理气平肝、促进血液循环、使肤色红润,可治肝气郁结(情绪)引起的胃痛,对情绪有安抚、抗忧郁的作用。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回归自然和追求天然产品已成为一种趋势,玫瑰花做为一种天然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本文以当地野玫瑰花为原料,对其浸提工艺进行研究,旨在确定最佳浸提工艺参数,为野玫瑰花卉饮料和花卉酒等深加工食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1.1 试验材料
野玫瑰鲜花:采集于带岭林业实验局秀水林场施业区-东山。
柠檬酸:为市售。
1.1.2 仪器设备
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搅拌机、752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酸度计等。
采用单因素试验,按照实验设计要求,称取一定质量的野玫瑰鲜花瓣(清洗后的洁浄花瓣),加入一定比例的纯净水和柠檬酸,粉碎后放入锥形瓶,在恒温水浴锅中按不同的温度、时间进行浸提。浸提液用定性滤纸过滤后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色泽和香气等指标判定浸提效果。
1.2.1 波长的选择
取一定量的野玫瑰鲜花瓣,加入20倍的水和0.2%的柠檬酸混合后粉碎,放入恒温水浴锅,在温度为50℃条件下浸提1h,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300~700nm下扫描,寻找最大峰值。
1.2.2 野玫瑰花浸提工艺处理
料水比:称取一定量的野玫瑰鲜花瓣、柠檬酸,按照固液比为1∶10、1∶20、1∶25、1∶30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水,混合后粉碎。在50度的恒温水浴锅中水浴1h,浸提液经过滤,测定在520nm处的吸光度。
浸提温度:取最佳料水比的浸提液分别在温度为50、60、70、80℃条件下,恒温水浴1h后过滤,测定浸提液520nm处的吸光度。
浸提时间:取最佳料水比、最佳浸提温度提取的浸提液,分别浸提1、1.5、2、3h,浸提液经过滤,测定浸提液520nm处的吸光度。
野玫瑰花浸提液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扫描结果见图1。
图1 野玫瑰花峰值吸光度
由图1可看出峰值出现在520nm处,此处吸光度最大。
2.2.1 不同料液比的确定
称取野玫瑰鲜花瓣20g,分别按料液比1∶10、1∶20、1∶25、1∶30加入纯净水和0.2%柠檬酸,浸提后过滤,以0.2%柠檬酸水溶液作为参比溶液,测定浸提液在520nm处的吸光度,结果如下图2所示。
图2 野玫瑰花不同料水比浸提下的吸光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料水比的增加,吸光度逐渐下降,透光度逐渐增加,在1∶20以后趋稳。在料水比1∶20处浸提液色泽鲜艳诱人,呈玫瑰红色,香气浓郁,增加料水比后,香气变淡,由此确定料水比1∶20为最佳。
2.2.2 浸提温度的确定
按前面确定的最佳料水比参数得到的野玫瑰花浸提液,分别在恒温水浴温度为50℃、60℃、70℃、80℃条件下浸提1h,测定浸提液在52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见图3。
图3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野玫瑰花瓣浸提液OD值逐渐升高,到70℃后OD值趋稳,因此确定70℃为最佳浸提温度,浸提液颜色合适。
图3 野玫瑰花不同浸提温度的吸光度
2.2.3 不同浸提时间的确定
在料水比为1∶20、温度为70℃条件下,浸提时间分别设定为:1、1.5、2、3h,测定浸提液在520nm处的吸光度。结果见表4。
图4 野野玫瑰花不同浸提时间的吸光度
野玫瑰花在相同条件下浸提,随着时间的延长OD值均有上升,理论上浸提时间长,浸提效果好,但从图4可知花瓣在1~2h之间OD值变化不大,浸提时间过长营养成分、香气损失较大,因此浸提时间不宜过长,综合确定最佳的浸提时间为1h。
本研究野玫瑰花浸提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浸提工艺参数为:料水比为1∶20,浸提温度为70℃,浸提时间为1h。在此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野玫瑰花中的营养成分,所得野玫瑰花浸提液香气浓郁、色泽鲜艳亮丽。该试验为野玫瑰花的深加工(如花卉饮料、花卉酒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对当地开发利用这一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玫瑰花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为粗提物,对于很好提取和利用玫瑰花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还在探索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能开发出更直接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玫瑰花产品,人们的研究重点将转向玫瑰花里面的抗氧化成分的提取。
[1]孟岳成,石双妮,陈杰.玫瑰花最佳浸提工艺优化及其茶饮料研制[J].食品科技, 2012,37(8):93-96.
[2]李祥睿,陈洪华.玫瑰花制酒工艺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10) .
[3]李学文.寒地经济林培育实用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