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4年春季报告

2014-09-14 02:20课题组
国际贸易 2014年5期
关键词:进出口外贸进口

课题组

一、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3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态势,增速在2012年的低水平上进一步回落,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形势严峻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信心,有力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份额提升、结构优化。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增长7.9%,占全球比重为11.8%,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占全球比重为1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8%,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外贸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下半年稳步回升

分季度看,2013年中国进出口可谓跌宕起伏。一季度,受套利贸易等因素影响,进出口快速增长,增速达13.5%。二季度,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家加强贸易监管,进出口增速下滑至4.3%。下半年,随着国家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加上外需有所好转,进出口企业信心增强、经营状况改善,进出口增速趋于回升。三、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分别逐步回升至6%和7.3%,其中出口增速从二季度的3.8%回升至3.9%和7.4%;进口增速从4.9%回升至8.5%和7.1%。

专栏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的数据,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进出口总额比美国高出2500亿美元。而仅仅在3年前的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还落后美国2700多亿美元。

中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推动对外贸易不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仅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3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4%,几乎每4年翻一番。现在中国每两天的贸易额,就超过1978年全年。

外贸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18%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国内1.8亿人就业,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与贸易伙伴在经济上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发布的数据,在15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在全球许多国家,“中国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繁荣,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外贸发展也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建设贸易强国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出口产品普遍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研发和营销等环节还比较落后,出口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中国进出口企业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有待增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务实合作,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商品出口平稳增长,机械设备增长较快

面对需求偏紧、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进出口企业主动调整转型,在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为各大类商品出口的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亿美元,增长10.3%,高出整体出口增速2.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2655亿美元,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3%。从机电产品内部结构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有所下降,家电出口低速增长,部分机械设备出口增长较快,成为机电产品出口新增长点。其中,飞机出口额增长76.1%,机械提升搬运装卸设备及零件出口额增长13.5%,纺织机械及零部件出口额增长12.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亿美元,增长9.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9%,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图1 200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图2 2012年、2013年中国季度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速

表1 2013年中国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

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活力。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9万亿美元,增长22.3%,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4.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5.9%,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进出口0.75万亿美元,下降0.6%;外资企业进出口1.92万亿美元,仅增长1.3%。

2013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进出口总额的52.8%,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仅增长1.1%,占进出口总额的32.6%,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国家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了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达到11.9%,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5年前提高8.9个百分点。其他贸易进出口0.61万亿美元,增长18.3%,占进出口总额的14.5%。

(四)对发达国家贸易增长偏低,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出现分化

在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进口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中国对发达国家进出口总体仍呈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总额为13926亿美元,增长2.1%。其中,对美国与欧盟进出口分别为5591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进出口3126亿美元,下降5.1%。三大经济体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比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8、9月份后,受部分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发展减速影响,中国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出口有所下滑。全年来看,对东盟、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10.9%、8.6%,对巴西、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5.3%和1.1%,对印度进出口下降1.5%。

表2 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情况

图3 2013年中国与前10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及比重

表3 2013年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情况

(五)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东部地区呈回升迹象

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配套,进出口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5626亿美元,增长14.3%,高于全国增速6.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5%,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9.2个百分点。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重庆和河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其中云南、宁夏增速高达59.3%和55.5%。东部地区进出口35977亿美元,增长6.6%,其中出口增长6.9%。

(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提速,大宗商品进口增长平稳

2013年,中国进口机电产品8401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分类来看,金属加工机床、起重机械等机械设备进口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影响,反映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汽车、摩托车进口额保持增长势头,表明中国对此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依然较旺。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8.6%、10.4%和4%,有力地保障了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5582亿美元,增长10.1%。

二、2014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一)高基数导致进出口同比下降

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9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4913亿美元,下降3.4%;进口4746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167亿美元,下降59.8%。一季度进出口数据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了基数。剔除掉基数因素,一季度中国进出口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总体符合预期,且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2013年5月后,中国加强了贸易监管,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可以预期,今年5月份之后,随着影响中国外贸增速的基数因素消失,外贸数据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运行情况,有望呈企稳回升态势。

表4 2013年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

图4 2012年以来中国季度进、出口增速

表5 中国2012—2014年一季度进出口总体情况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规模稳定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97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3月份出口增长9.8%,扭转了年初的下降态势。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797亿美元和140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3%和13.8%。剔除去年同期套利贸易较多的集成电路,一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0.5%和3.8%。

(三)一般贸易表现良好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5328亿美元,增长9.4%,占进出口总额的55.2%,较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6.3%,进口增长3.4%。加工贸易进出口3055亿美元,下降5.4%,占进出口总额的31.6%,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4.7%,进口下降4.3%。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对应着一段时期后的出口,进口下降意味着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形势可能仍然不乐观。其他贸易进出口1276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其中出口下降31.2%,进口下降16.7%。

图5 2013年以来重点商品出口月度增速

图6 2013年以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月度出口增速

图7 2013年以来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月度出口增速

(四)国有、外资企业进出口好于民营企业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下降0.2%,进口增长7.3%。外资企业进出口4450亿美元,增长1.6%,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增长5.4%。民营企业进出口3364亿美元,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6.3%,进口下降7.9%。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8%,比2013年同期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12年同期6.9个百分点。

(五)对发达市场进出口总体好于新兴市场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中国对发达市场进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一季度,中国对美欧日进出口合计3340亿美元,增长6.4%,其中出口增长4%,进口增长10%,美欧日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13年同期的32.2%回升至34.6%。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落后于发达市场。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2.9%。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703亿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增长1.6%,进口下降7%。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

在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中国主要能源资源进口平稳增长,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量分别增长8.3%、19.4%和33.5%。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中国以美元计的原油、铁矿砂、大豆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1%、5.5%和7.6%。一季度,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880亿和1206亿美元,分别下降5.6%和11.8%,剔除集成电路后,则分别增长2.8%和下降1.4%。

(七)中西部外贸形势继续好于东部

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进出口1395亿美元,增长18.2%,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14.4%,比2013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23.4%。一季度出口增长超过10%的省区市共有9个,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宁夏、甘肃出口增长均超过1倍,重庆、陕西、云南出口增速也分别达到66%、42.8%和41.4%。东部地区进出口8264亿美元,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4%,进口下降0.8%。

图8 2013年以来中国大宗商品月度进口单价同比变化

专栏二对外贸易区域布局更趋协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开展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规模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东部11个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出台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中西部的省区市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综合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力也在增强。在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东部,占全国外贸比重上升。2010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达到9.7%,比“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在国际市场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增强产业基础,积极吸引重大外向型项目落地,挖掘外贸发展潜力,进出口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增长的生力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十二五”前三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25.1%,增速高出东部地区14.9个百分点,2013年占全国进出口比重上升至13.5%。

三、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风险有所上升。总的来看,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但困难和挑战较多,形势严峻复杂的一面不容低估。

(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自主增长动力增强,财政紧缩压力减小,对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更有力支撑。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2014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率降幅将从2013财年的2.9%缩小至1.1%,财政紧缩对经济复苏的拖累明显减轻。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以避免通缩风险。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虽然二季度开始将面临消费税率提高的冲击,但财政支出增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困难加重,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风险。

1.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变数

2014年初以来,美联储月度量化宽松规模已缩减300亿美元,从2013年年底的850亿美元降至550亿美元,在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情况下,预计年内美联储将彻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市场已有充分预期,量化宽松退出并未对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严重冲击,2014年以来美国股市多次创出新高,商品价格指数总体稳定,黄金、农产品价格甚至有所上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性泛滥局面,有助于防范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抑制未来通胀压力,但同时也推高了金融市场利率,势必加速国际资本重新布局,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一些经济基本面较脆弱的国家资产价格剧烈调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2.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乏力

2013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一些国际投资机构监测,2014年一季度末以来,新兴金融市场资本持续外流状况得以逆转,特别是新兴大国资本回流较多。印度、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金融形势趋于改善,汇市、股市基本稳定甚至小幅回升,通胀压力开始减轻。但不少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先行指标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将继续缩小,部分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3.政治风险的影响明显上升

2014年以来,乌克兰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4月17日,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达成促使乌各方解除武装的日内瓦协议。但迄今乌克兰局势并未明显缓解,下一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乌克兰危机不仅对俄、乌两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而且其动荡外溢效应还不断向中亚和独联体地区扩散,使欧亚地区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受到影响。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并未根本缓解,一些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仍有可能激化。2014年,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经济政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政治风险不仅影响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还导致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增添了经济复苏的难度。

(二)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存下行压力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之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了288万人,增长1.7%,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没有根本解决,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波动,加上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略好于上年,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压力,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总体呈回升之势,但风险依然较多。当前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新兴经济体,新兴大国普遍经济增长乏力、进口需求疲弱。为走出经济困境,一些新兴经济体推行结构性改革,加大财政整固力度,采取措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进一步抑制进口需求。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以美元计价,一季度印度、巴西进口额分别下降12.6%和0.6%,前2个月俄罗斯、南非进口额分别下降7.5%和7.2%。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在中国出口增量中占比超过40%,其进口需求持续降温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在保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其经济复苏与进口需求增长明显不同步。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3年美国、欧盟进口额分别下降0.2%和3.4%,2014年前2个月分别下降0.1%和0.6%。

专栏三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

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前两次分别是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以及2012年4月16日浮动幅度扩大至1%。

汇率是影响一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变量,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人民币由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汇率变动方向由单向到双向,汇率浮动幅度由小到大,反映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化。此次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调整,从总体上看有利于扩展外汇市场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市场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更合理、更均衡的市场汇率,从而有利于企业和居民更加重视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提高国内外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客观来看,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增大,增加了企业进出口利润的不确定性。对此,外贸企业要积极适应,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使用,合理运用汇率避险工具,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和规避能力。有关金融机构应开发更多适合进出口企业需求、定价合理的汇率避险工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处于持续上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削弱。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上涨后,2014年以来又上涨了10%~15%,目前已相当于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一季度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5.3%,2010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7%。受成本上涨影响,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订单和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2013年,中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份额比2010年高峰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技术实力和出口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出口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在国际营销、售后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随着发达国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相关出口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增大。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态势,近期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进程。但2010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0%,而同期周边国家货币总体呈贬值态势。人民币相对竞争对手货币大幅升值,后续叠加影响持续发酵,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收汇周期长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积极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深入落实已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充分挖掘出口新增长点,大力支持高铁、特高压电网、核电、通信、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大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与服务出口协同发展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新兴市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积极扩大国内短缺产品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力争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中国外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3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下降,既有上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异常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需不振、传统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效果正在显现。广大进出口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方式发展迅速,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的新部署将推动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极大地促进进出口增长。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4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积极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深入落实已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外贸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充分挖掘出口新增长点,大力支持高铁、特高压电网、核电、通信、工程机械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大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与服务出口协同发展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新兴市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积极扩大国内短缺产品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力争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中国外贸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进出口外贸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70年外贸大事记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