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玲,单水维
(1.内蒙古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
2.内蒙古包头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德国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采用 “双元制”的方式进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引导下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德国高职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元素。
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现在大部分仍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配以部分的技能训练,这样的模式很难让我们现在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喜欢学习理论性的知识并且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出现了课堂上许多学生听不懂就不愿意听的现象。但是我们的高职学生有他们的学习优势,那就是喜欢学习技能性的知识,并且也善于钻研,学习技能的兴趣很高涨。鉴于此,PLC 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加大对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力度,在授课过程中以技能培养为主,并且在实训室进行授课,技能需要的理论知识我们才进行讲解,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多名老师同时授课以便能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节课下来后学生的技能掌握了并且学习起来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大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传统上高职高专PLC的授课方式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再配以两周的实训。每周周四或者周六的授课时数,并且学习PLC 课程的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数为80个左右。我们老师发现这种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理论知识讲解的比较多,学生很少真正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并且技能学习的少,甚至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听课,一个学期下来这几个学生几乎什么都不会,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确实学习大量有用的技能,并且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同时理论知识,这是我们一直深思的问题。
基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对PLC 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改革,首先是课时数的增加,由原来的周四或者周六增加到周十八的课时;其次是技能性的动手操作大大增加;最后是一个学期只开设PLC 这一门在企业里用的很多的实现自动控制的电气设备,纯理论性的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就不开设了,原因是该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很深,大部分学生学不会,并且学生今后深入企业大部分搞实际操作,不搞理论研究,这门课程对他们的实用性不是很强。那么一个学期只开设PLC 这一门课程的原因是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真正的掌握PLC是如何对对象进行自动控制的,并且在学习的中期、后期在不依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让我们的高职生学习到了企业所需的技能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PLC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改革后授课内容的制定是根据PLC 实训设备及PLC 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制定的。表1 是我们教学改革制定的PLC 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
表1 PLC教学改革授课内容及课时数
传统上高职高专PLC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班级只有一位老师在授课,这样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学生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老师有时候注意不到,一个学期下来只能有70%左右的学生学会了所学的内容,那么剩下的30%的学生怎么办。作为老师,我们也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学些知识,将来毕业后真正地能为社会出一份力,为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发光、发热。那么怎样保证将近100%的学生学会呢,这也是我们一直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改革方面如下:
PLC 这门课程教学改革后,每个班级有4 名老师同时授课,其中,一名老师是主讲老师,其他3 名老师负责督促不听课的同学进行听讲,并且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随时进行解答,这样一堂课下来后能保证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能听懂,即使有个别学习慢的同学,老师也能及时进行再次的指导或者课后补习直到其学会为止。我们力争一个班级多名老师同时授课的目的是保证每一名同学学会所讲的技能及理论知识。
授课地点由原来的教室转变为在实训室进行,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
并且每堂课留有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的同时也就把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理解掌握了,达到了理论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目的。
PLC 这门课程教学改革后,授课内容是以项目或者任务的方式进行的。本门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讲解。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阶段,分为四个项目完成。讲解基础知识阶段,在实训室我们融入大量的实例进行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不仅学的快,而且掌握的扎实。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会掌握大量的技能。第二阶段是项目实战阶段,同样分为四个项目,这四个项目又划分为十三个任务完成。在这个阶段,我们给出控制要求,让学生利用第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第三阶段是技能提高阶段,通过第一及第二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运用PLC 对很多对象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我们融入组态及传感器的知识,将企业中用的很多的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讲解,让我们学生的技能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
传统上PLC 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教学改革后,PLC 这门课程的成绩同样由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70%。
老师每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任务后都会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答辩、技能操作、理论试卷等。
加大平时考核力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督促作用,并且在考核的时候如果有学生第一次不通过,则给补考的机会,目的是保证每一位同学能够学会每一个项目或者任务。
PLC 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对国家、学生、老师都是受益的。由于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首先我们老师的技能水平就要非常强,那么我们的老师就要深入企业进行学习、深造,这对我们老师本身而言是一件好事,促进了我们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我们的学生由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他们不像以前那样不喜欢学习,而是由 “被动学习”变为 “主动学习”,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喜欢思考、钻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改革后几乎100%的学生能够学会我们所讲的内容,并且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大大增强,同时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最后,我们国家需要的是 “高技能型”的人才,而我们教学改革的培养模式正符合这个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并且这样的学生能为我们国家的科技更加进步起到很到的促进作用。
[1]李海雄,刘国清.活体指纹识别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3.
[2]沈庭芝,方子文.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穆国燕,田俊霞,陈树中.一种有效的指纹图像分割和细化方法[J].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