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荣 姚 平 姚茂篪
(湖北省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内分泌科,湖北 恩施 445000)
糖尿病足主要是指糖尿病伴发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或感染等导致患者足部或下肢组织出现溃疡破坏,若症状得不到控制则很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甚至死亡〔1〕。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大约1.14亿,且其中大约12.78%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出现足溃疡,其中40%~80%的溃疡合并感染,明显地增加了截肢的风险〔2〕。分析糖尿病足的病原菌菌谱,同时选取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意义重大。为了选择最优的糖尿病足抗感染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对足分泌物病原菌进行培养并做药敏实验。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34~89〔平均(65.3±5.0)〕岁,糖尿病病程2月~22年,平均(7.1±2.3)年,糖尿病足病程11d~2年,平均(3.1±1.2)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足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1.2糖尿病足Wagner分级 对糖尿病足的分级参考Wagner分级结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足部皮肤无开放性病灶,但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定义为0级;足部皮肤表面有溃疡,但无感染出现则为Ⅰ级;足部较深的组织或肌肉出现感染病灶,但无脓肿或骨感染为Ⅱ级;足部脓肿或伴有骨组织病变为Ⅲ级;部分趾、足出现坏疽,但未脱落为Ⅳ级;足部全部坏疽或大部分坏死为Ⅴ级〔4〕。
浅溃疡组定义为皮肤局部的溃疡不超过肌层为Wagner分级的0级或Ⅰ级;深溃疡组定义为穿过肌层到达骨组织为Wagner分级的Ⅱ级或Ⅲ级;坏疽组定义为Wagner分级的Ⅳ级或Ⅴ级。
1.3采样与细菌鉴定 所有入选患者在换药治疗时采样,根据溃疡伤口的深浅及感染细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对于比较浅的伤口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棉拭子沾取溃疡底部的分泌物或脓液送检,注意取标本时的无菌操作;对于深溃疡及坏疽病人可取坏死组织碎片或抽取坏死组织底部的脓性分泌物送检;厌氧菌培养标本取后应在表面覆盖液体石蜡以保证无氧环境。
所有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检测,并由卫生部临检提供的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质控〔5〕。
所有患者经筛查共统计出105个病灶(包括浅溃疡组40个,深溃疡组27个,坏疽组38个),共培养出菌株177个(浅溃疡组40株,深溃疡组57株,坏疽组80株);浅溃疡组细菌培养率为93%,而深溃疡组及坏疽组均为100%;浅溃疡组主要为单一细菌感染(占95%),G+细菌感染占75%(P<0.05),以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细菌20%,以奇异变形杆菌最高,占10%,真菌感染占5%,全部为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病灶2个,所占比例95%;深溃疡组主要为混合细菌感染(占81.48%);而混合感染中厌氧菌所占比例达58%,且以G-细菌为主(P<0.05),占66.67%,而其以大肠埃希菌为主,G+细菌感染占8.77%,厌氧菌所占比例为21.05%,真菌感染占3.5%;坏疽组亦以混合感染为主(81.6%),混合感染中厌氧菌所占比例达41.2%,以G+细菌感染为主,占48.75%(P<0.05),而其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细菌27.5%,厌氧菌所占比例为17.5%,真菌感染占6.25%。见表1。
表1 病原菌检测结果〔n(%)〕
糖尿病足患者合并感染的病灶复杂多变导致难以分析,所以目前主要按照感染深浅程度将其分为浅溃疡组、深溃疡组和坏疽组,从而针对性选择抗生素。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合并有免疫功能紊乱,所以容易出现体内多部位感染,特别是皮肤抵抗力下降,血管脆性增加,易出现破损和感染。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感染可加重糖尿病足的病情〔6〕。严重时会造成患者截肢甚至死亡,国外有资料统计因糖尿病足截肢可以占到各种非外伤性截肢的50%以上〔3〕。治疗糖尿病足主要依靠综合疗法,除了常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还需经常清创换药,控制感染或合并中草药治疗等。控制感染对于糖尿病足的病情进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抗生素及早控制感染显得意义重大,同时准确了解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菌谱是选择有效抗生素以消除感染的重要前提条件〔7〕。
本研究结果显示,浅溃疡组应选择抗菌谱较窄的抗生素;而深溃疡组、坏疽组主要是混合细菌感染,常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原因可能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合并局部组织的血糖升高,导致溃疡或坏死处的组织微环境适合细菌的生存,同时溃疡越深含氧量越低就越适合厌氧菌的生长,同时条件性致病菌也大量繁殖〔8,9〕。坏疽组也主要为G+细菌的混合感染,从药敏看应选用β-内酰胺类的广谱抗生素同时联合抗厌氧菌抗生素;若患者同时合并真菌感染,可加用抗真菌药。对于合并存在多个病灶的患者,需根据菌谱特点及耐药性按从严重病灶到轻病灶的顺序选择抗生素。
综上所述,在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感染时应早期行病原学检查,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抗菌治疗,对延缓疾病的进程,降低患肢截肢率,提高糖尿病足感染的治愈率,及减轻患者的心理经济负担意义重大,值得在今后临床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关小宏,李宝军,杨彩哲,等.糖尿病足感染的细菌谱变迁与抗感染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29-30.
2关小宏,李宝军,杨彩哲,等.糖尿病足主要感染细菌及抗感染治疗〔J〕.河北医药,2013;35(2):260-1.
3Apelqvist J,Bakker K,Vanhoutum WH,et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1):842-92.
4关小宏,杨彩哲,吴石白.糖尿病足感染的特点与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37-9.
5白进军,刘宇明,陈 静,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菌谱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9):38-42.
6杨彩哲,关小宏,童 奥,等.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的选择〔J〕.北京医学,2010;32(5):383-6.
7陈 樱,孟 东.糖尿病足感染的细菌学分析及治疗〔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27(4):64-5.
8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
9Richard JL,Sotto A,Lavigne JP.New insights in diabet foot infection〔J〕.World J Diabetes,2011;2(2):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