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珍
【关键词】巧妙设问 质疑问难
刨根问底 反思追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100-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立足课堂,以“问”促思,让学生在“问”中生疑,在“问”中发展思维?
一、巧妙设问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并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巧妙设问,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使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推动思维进入积极状态。
黄爱华老师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姚明2007年投篮命中率为50.7%”这一信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当学生说出“姚明进了50.7个球”时,黄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意识到0.7个球显然不可能,便提出“姚明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507个球”。此刻黄老师又紧扣“如果”一词加以追问:“2007年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并更进一步追问“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黄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疑惑和矛盾的关键点,用充满数学味的层层追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帮助他们解决认知冲突,在学中思,思中悟,从而深入理解新知。
二、质疑问难
古人为学重“思”,提倡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法,理解所学知识,重视在“思”的基础上提出“疑”。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问、追问,引导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时,一位老师在学习了测量线段的长度后,故意拿出一把破损的直尺,学生顿生疑惑:“没有0刻度还能测量吗?”问题一出,执教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逐步深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得出了多种方法:“把刻度2当0,3当1,4当2,5当3。”“数大格,一大格是1厘米,从2到5有三大格,就是3厘米。”“直接算5-2=3厘米。”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探究活动,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使他们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有利于推动其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三、刨根问底
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来自教材,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在刨根问底中相互碰撞,进而不断得到深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时,通过观察活动,大多数学生认为一次最多只能观察到三个面,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是4个面、5个面。到底是几个面呢?学生争论不休。甚至有学生为了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想到了借助镜子。“用镜子观察,挺有创意,符合观察要求吗?”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借助镜子实际是从相对的两个方向进行了观察,不符合观察要求。如何使有异议的学生心服口服呢?笔者借助“一只眼”的摄像头,请有疑惑的学生上台进行观察演示,大屏幕上及时展示观察到的面,从而让学生肯定地得出“无论在哪个角度观察,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此环节,学生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进入到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在穷追不舍的争论与反驳中思维变得开阔起来,在刨根问底的坚持中思维得到了深化,更品尝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反思追问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知识同化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质疑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追问,在追问中提升思维活力。
例如有这样一组练习题:
(1)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2)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虽一字之差,可解法却差之千里。在辨析反思中,学生借助线段图直观地感受到了解题关键在于要能准确理解并区分清“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与“画片的一半还少1张”的不同含义。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题组练习,在反思中追问“为什么”,在弄懂“为什么”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总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环环相扣的数学知识,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途径繁多的解题方法,这些都离不开一个“问”字,学生在“问”中探寻“是什么”,在“问”中揭示“为什么”。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