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2014-09-12 11:44洪帅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4期

洪帅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对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沿海城市 相对发展率 空间自相关分析 热点分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成为了研究地区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旅游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托城市群来建立旅游经济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有着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拉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2年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收入达到333773.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4.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51561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78.9%。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沿海地区旅游收入主要来自沿海城市的收入,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它内陆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旅游也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地区的资源优化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有效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适宜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对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做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开始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如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通过将空间影响因子数学化引入理论模型,从微观的产业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布局、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国内近期对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主要是:吴玉鸣(2007)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县域增长集聚、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麦土荣(2010)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推进其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的差距。王洋、修春亮(2011)分析了我国1990-2008年的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模式与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发展、政策、资源对经济格局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方面,陆林(2005)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陈刚强(2012)利用Theil指数分解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地市的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马耀峰(2013)运用GIS技术手段,采用TOP1、TOP5、TOP10网络方法对城市的入境旅游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较为普遍,对于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是以省为研究单元,对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大多以省和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研究单元。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NICH(相对发展率)指数。相对发展率指数能较好的测算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旅游收入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旅游收入变化的比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公式:

(1)

其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城市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Y2、Y1分别表示整个区域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当NICH得数值大于1时,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大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主要采用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 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分析。Moran`s I,主要是用于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检验整研究目标区域内的相邻近地区之间的相似、相异还是相互独立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n是指所研究区域内的区域总数,是空间权重,分别是地区i和j的属性, 是属性的平均值, 是属性的方差。

Moran`s I是观测值与其空间滞后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1,1),(-1,0)表示负相关关系,(0,1)表示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0,则表示其为随机分布。数值接近于1或-1是表示具有相似、相异属性的地区集聚在一起。

对Moran`s I统计的显著性检验一般是用正态统计量的Z值,其标准化形式为: 其中,E(I)是期望值,SD(I)是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适用的临界值为-1.96

Local Moran`s I是Anselin(1995)提出的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观察值的集聚现象,一般是用Moran散点图和LISA来测度。地区i的Local Moran`s I 指数用来度量地区i和其临近区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公式为:

(3)

局部Moran`s I值为正,代表一个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低值被低值包围。在LISA图中,HH(高高集聚),表示该区域自身和周围地区的观测值都相对较高;LH(低高集聚),表示该地区观测值较低但是其相邻地区的观测值较高;LL(低低集聚)表示该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观察值均是相对比较低,为低值集聚;HL(高低集聚)表示该地区的观测值较高而周围地区的值较低。LH和HL为空间离群,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Local Moran`s 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检验其正态统计量的Z值来判断。

热点分析。Getis-Ord Gi*指数用于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识别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关伟、朱海飞,2011),其公式为:

(4)

为了便于解释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其中,E(Gi*)、Var(Gi*)分别表示的是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Yj为区域j上的观测值。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或者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间集聚即热点区;若其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或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得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3年)。由于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代替。

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分析

本文通过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07年、2007-2012年两个阶段的相对发展率的计算,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在2002-2007年这一阶段中,湛江、茂名两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达到了12,说明两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数量的增加速度低于其旅游总收入,使得其平均旅游收入比2002年的平均值的增加幅度较高。在2002 -2007年这一阶段中,相对发展率指数大于1的城市主要有:秦皇岛、锦州、营口、上海、南通、威海、广州、深圳、汕头、江门、阳江、东莞等。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在2002-2007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带动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大幅度增加。其余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低于1,说明其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些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低,如北海、东营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旅游总人次的增长速度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相近,导致其增长率较低,但不能完全说明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如天津等。2007-2012年的相对发展旅游指数没有极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各地区的旅游经济急剧增长的现象较为少见。

(二)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四个时间截面上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 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0.2752、0.3044、0.3433、0.3966。Morans I指数在使用999次重复排列方法的假设检验下的正态统计量Z(I)值分别为2.3、2.715、2.979、5.351,大于其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均通过正态统计量z检验(p≤0.05)。Moran`s I值为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呈不断发展的趋势。2002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差,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2005年到2012年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首先是Moran 散点图分析。本文选取了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截面对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其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的Moran`I指数全部为证,检验结果比较显著,且数值在逐年增加,说明其总体趋势在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而且这种集聚分布的态势在不断的增加。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城市大部分位于散点图的第一和第三象限内,为正的空间联系,属于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的类型。位于第三象限的点多于位于第一象限的点,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要低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但第一象限的点也在逐年增加,说明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与2002年、2005年、2008年相比,各象限的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第二象限的点有所减少,第四象限的点有所增加,说明高低集聚比低高集聚的地区要多。

其次是LISA分析。由图2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一是HH区域即高高集聚区域。2002-2012年高高集聚的区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正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高高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由于广东省沿海城市的开放时间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逐步加强。二是LL区域即低低集聚区域。选取的四个时间截面数据中,2002年广西的钦州、防城港处在低低集聚的区域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水平较低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2012年钦州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秦皇岛在2002年和2005年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但随着其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不断重视,使得其在2008年和2012年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沿海城市,在2008年奥帆赛的影响下,其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沿海重要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山东省的滨州、东营、潍坊由于其旅游资源较少、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8年和2012年都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三是HL区域即高低集聚区域和LH区域即低高集聚区域所在的城市较少。高低和低高集聚的区域主要是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天津市一直处于高低集聚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东部滨海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高,但其西部来说相对较弱,近年来天津市提出“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使得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逐步趋向合理化,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endprint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8.马耀峰,林志慧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

9.朱慧,王哲,焦广辉等.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

10.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endprint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8.马耀峰,林志慧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

9.朱慧,王哲,焦广辉等.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

10.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endprint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8.马耀峰,林志慧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

9.朱慧,王哲,焦广辉等.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

10.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