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提升素养

2014-09-12 22:46杨云妹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云雀自然段森林

杨云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承载着大量的人文精神,承载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文本资源,以听、说、读、写、思为教学的根本,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品味语言文字,参与语言实践,感受语言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 基于教材,还原语文本味

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从而达到“用语文”的目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指出:“语文就是语文,它姓‘语,加任何定语都只是语文的某一方面或境界”。是的,追寻语文教学的本味,就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基于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肯定会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品尝到探究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收获成功后的自豪。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云雀的心愿》为例,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以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课文虽然较长,但是条理清晰。笔者在教学之初就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云雀的心愿” 就是“去沙漠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呢?因为他们感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那小云雀和妈妈飞到哪里,看到了什么,撞击了他们的心灵呢?一个自然地过渡,把孩子们带到了“沙漠上空”、 “大河上空”和“森林深处”。这样有条理地教学使学生对文本结构一下子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文的第十自然段介绍了森林的蓄水作用,这一节很重要,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是“总分总”的方式。教学时,笔者没有生硬的告诉学生课文典型的写作手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老师读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同学们读中间的三句:你们发现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有了老师的提示,孩子们马上就发现了。接着,笔者又让三位学生分别读中间的三句话,并根据学生的朗读在黑板上进行相应地简笔绘画,再提示学生想想这三句话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看着教师的简笔画,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中间的三句话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啊!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简笔画的提示进行复述背诵,效果相当不错。简简单单的朗读,简简单单的几笔草图,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足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

二、拓宽教材,启迪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文本教材是一个开放的召唤结构,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征。作者在写作中有意或无意的“言不尽意”造成的文本空白和未定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吸引学生去进行极富个性色彩填补,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

《云雀的心愿》这篇童话在内容上还是比较浅显的,但如果教师课堂教学只是围绕教材上的几句话,那课堂一定失去颜色。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在课上就抓住关键字词,合理地拓宽教材,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地想象,让平面的文本一下子生动、立体化了。

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先出示沙漠的图片,然后补充了引导句:小云雀和妈妈刚飞没多久,就遇到了什么?他们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象一下:他们的眼睛里会有什么?他们的耳朵里会有什么?他们的嘴巴里会有什么?他们的身上会有什么呢?通过想象,孩子们马上就能感受到漫天的风沙是那么“讨厌”,为下一句的朗读做好了十足的情感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中云雀妈妈向孩子介绍以前这里是“茂密的森林”,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这里才会变成这样的。笔者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茂密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呢?那里会有什么呢?让孩子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充分感受到森林的美好。还引导学生想象“乱砍滥伐”是怎么的一种行为——砍了东山砍西山,砍了山脚砍山腰,再砍山顶;砍了大树砍小树……具体感受是人们的直接或间接行为导致了沙漠的形成,与前面的“茂密的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多处的想象联想训练,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凸显主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活用教材,提升运用能力

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训练活动,而文本是实施教学的基本素材,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第十自然段的“总分总”结构时是扶着学生走,而在处理第十三自然段时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你发觉这一段内容有什么特点呢?有了之前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很快的发现这一节也是“总分总”的关系,而且中间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学到这里,学生对于文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了一定的感知,于是笔者继续进行学法的迁移练习:提供了森林在净化空气方面的三个表现,指名读,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这里的森林像什么。接着出示填空:森林还是个 。 。你说,森林 ?这样的训练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花俏的把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效地训练。既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又是对“总分总”结构的巩固。而教师提供的资料,恰好地填补了学生知识的空缺。

新课程教学观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用好用足教材,找准教材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去体验听、说、读、写、思、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雀自然段森林
云雀叫了一整天
哈Q森林
哈Q森林
美丽的秋天
哈Q森林
哈Q森林
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