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夏
【摘 要】本文以《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分析法,试析不同阶段这类文章中的关键词网络变迁,从一个侧面探讨不同时代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中议程的差异。
【关键词】《人民日报》 社论 网络分析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肩负着准确及时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政府最新政策的责任,而社论更是直接反映了报纸编辑部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人民日报》社论是研究国内政治的重要文本。例如村田忠禧通过对日报元旦社论的量化词频分析,梳理了中国的历史,创新地使用词频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史料①;陈邵桂则通过研究日报元旦社论分析社会政治心理文化变迁②。
本文选取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两个不同时段的1957年和1983-1984年为代表年份,以《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为对象,通过网络分析的方法构建关键词网络,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媒介议程。
一、理论背景
1、议程设置
公众生活在媒介设置的拟态环境中。从这个假设出发,议程设置理论揭示,媒介中呈现的重要的议题也是公众头脑中重要的议题,两者具有相关性③。之后许多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均支持“媒介议程可以影响受众议程”的这样一个论点。“二阶”议程设置理论,则主要看媒体中对新闻事件、人物的特征设置的议程能否影响受众④。
议程设置理论中,对媒介议程的操作化指标主要包括某议题的新闻数量、新闻报道篇幅、新聞报道位置、题目大小、时长等,并依此对媒介议程进行排序,再将这两个分层的议程进行相关分析,看两者的相关度。
随着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三阶议程设置理论则开始关注媒体议题的特征网络对公众议程的影响⑤。媒体刻画出不同人物(议题)的特征网络,例如“竞争力”和“经验”总是同时出现,那么对于这两者关系的认识也较为容易传递给公众,即,“竞争力”与“经验”密切相关。为学者们理解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点。
2、词汇网络构建
在传播学文化批判流派,以及与之认识论相匹配的质化研究都有一个广泛的哲学立场,那就是“社会建构论”。意义能够人为建构,而传播正是输出意义的方式。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义性”,语义系统的本质特点是网络性,而语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性,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潜藏在话语行为背后的、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朦胧的语义网络,通过元语言使之外显化、颗粒化和模型化。
一些语言学领域内的实证研究支撑了语言、意义具有建构性这一特点。林枫、 贺丹军和江钟立通过教学,并对比前后的话语词汇网络,验证了“教学”对社会表征具有形塑作用⑥。社会表征是有关价值、观念和实践的功能系统,它对于人的社会认知具有引导作用,而教学则可以通过拓展、改变语言认知来达到改变社会表征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用于反映、测量不同节点间的关系和互动状态⑦。同时能够通过分析社会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来发现他们的组织结构、组织特点、行为方式等。一个完整的网络由点和线组成,“点”代表行动者,“线”代表点与其他点的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中的关键词网络,看不同时代社论议程的流变。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点,关键词与关键词是否共同出现在一篇社论文章中,是文本判断点与点之间有无联系的标准。
2、数据处理
本文的“经建类社评”是指题目中涉及工、农、商、经济、市场、劳动、物资、运输、发展议题的社评。
在改革开放初期,“他(邓小平)要让中国向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和新思想敞开大门,无论那个国家属于什么政治制度。……简言之,邓小平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当时还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⑧。本文假设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期《人民日报》经建类社评在议程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选择三大改造完成后的1957年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1983-1984年作为代表年份,以验证通过网络分析法构建的关键词网络间的差异是否可以反映媒介在议程上的变化。
样本一:1957年经建类社评共130篇;样本二:1983-1984年经建类社评共97篇。选取“农业、工业、建设、发展、计划、群众、粮食、企业、增产、社会主义、领导、供应、节约、提高、经济、思想、农业社、农村、经验、技术、产量、水利、运动、管理、任务、勤俭、集中、制度、安排、煤炭、商业、改革、商品、体制、政策、市场、资本主义、经营、集体、整风、支援、斗争、现代化、效益、纪律、副食品、毛泽东、邓小平、重点建设、毛主席”五十个关键词,以此来构建文本的关键词网络。
通过每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的频率,建立关键词网络的多值50*50的矩阵。
3、分析工具
本建构以词语在同一篇文章出现为基础的关系网络,用包括Ucinet、Netdraw在内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其中,Ucinet主要用来对网络矩阵进行分析,Netdraw则用于对数据的可视化操作。
三、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指一个点与其他点的链接数量。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数高,并不代表其中心度高,而是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章的次数越多,其度数中心性越高。
度数中心度指的是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点与其他点直接发生联系的点数。如果一个点与许多点直接相连,我们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中心度并非单纯出现的频率,换句话说,一个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可能并非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中心度”提供给传播学者另一个视角来研究媒介以及公共议程。
用Ucinet分析其度数中心度1957(左)年和1983-1984年(右)样本中度数中心度排名前三十的关键词分左图。
动用群众的力量厉行节约,发展农业,实行计划经济,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的基本特征。而以上数据则说明,《人民日报》在1957年经济建设类社论中,农业、发展、计划、建设、工业、群众、提高、领导、经济、社会主义十个词是与关键词网络中其他词语联系最为紧密的,与该关键词相关的议题是该年经济建设类社论中的主要议程。
样本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也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个时代的议题与样本一有较大不同,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等概念开始大量出现在该时期社论的关键词网络中,并具有高的中心度,是这个时期经建类社论议题的中心。通过测量关键词网络各个节点的度数中心度来看议题的设置,符合我们的一般认知。
通过Netdraw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示两个样本中高度数中心度关键词的差异,由于篇幅原因在此并不展开。
另外,通过测量关键词点之间的中间中心度发现,1957年样本中,“运动、集体、资本主义、政策、整风、支援、市场、商业、经营、斗争”为中间中心度最高的十个关键词;1983-1984年样本中的则是“经济、管理、工业、发展、效益、技术、思想、企業、农业、提高”。
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控制关系资源的能力。中间中心度高,说明该节点处于多许多关系路径之上,其他节点要形成关系必须依靠该节点。从社会行动角度来说,中心中间度高则说明该节点拥有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他人的能力。在本文中,中间中心度高的关键词处于关键词网络中的链接位置,是链接众多关键词的关键所在。
四、讨论
本文尝试运用网络分析法构建关键词网络,以透视媒介议题的流变。与一般的媒介议程操作化中,运用报道量等对媒介议程进行排序不同,网络分析法提供了一个对于议程的全新认识。
本文选取1957年和1983-1984年两个时间段,对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经济建设类社论的关键词网络度数中心性分析的结果,与我们的一般认知及相关研究相吻合,初步验证了运用此种方法进行媒体议程分析的可行性。
用网络分析法挖掘文本材料,还可以用于验证一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村田忠禧在对中国的历史进行梳理时,借助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某些关键词的词频分析。而除了词频之外,网络分析法更能细致地观察这些关键词在词语网络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的变化。
参考文献
①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 2002(3)
②陈邵桂,《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5(3)
③McCombs, M.E.,& 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36(2):176-187
④McCombs,M.,Llamas,J.P.,Lopez-
Escobar,E.,& Rey,F.().Candidate images in Spanish elections:Second-le
vel agenda-setting effect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7,74(4):703-717
⑤Lei Guo.The Application of S-
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genda S-
etting Research:A Methodological E-
xplor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56(4),2012:616、631
⑥林枫、贺丹军、江钟立,《教学对社会表征的塑造:对词汇网络的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3)
⑦Wasserman,S.,& Faust,K.Social network analysi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⑧傅高义、冯克利:《邓小平时代》[M].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