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芬 王 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肺结核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病程长、显效慢、症状复杂多变,使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全面下降,尤其易致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害怕、恐惧等不良的负性情绪〔2,3〕,甚至影响其生活质量。研究显示〔3,4〕,护理心理干预有助于肺结核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本文将综合性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1一般资料 我校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70~92〔平均(78.8±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于入院第1~3天及入院常规或心理干预治疗3个月后,有专职护士发放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由患者亲自填写。共发放72份,收回有效调查表7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方法 对照组在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1)制订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对其肺结核病的病情、发展阶段等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2)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建立良好康复环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行为治疗:督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营养,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4)随访监督:患者出院后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随访,检查并监督措施的落实,督促患者定期复查。
观察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对影响其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工作环境、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治疗依从性等)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个体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主要干预措施〔5〕:(1)认知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肺结核知识宣教,特别强调结核的可治愈性及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消除对该病的恐惧心理,帮助其树立积极正确的对抗疾病态度;(2)社会家庭关爱性心理干预:建立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关爱系统,予以病人关心、支持和鼓励等情感支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3)情绪干预:建立多元化教育,采用量化与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随时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的影响;肺结核患者由于传染性、病程长及药物不良反应大等特点多数有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焦虑,对人际关系采取回避态度,应尽量帮助患者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4)经济援助:对于经济状况困难的患者予以人道关怀,争取相关政策减轻患者治疗费用,减轻病人因担心给家属带来负担的心理。两组患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工作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心理干预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负责,为期3个月,安排2次/w,约0.5~1 h/次。
1.3评价指标
1.3.1焦虑自评量表(SAS)〔6〕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4级评定,累积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
1.3.2抑郁自评量表(SDS)〔7〕主要评定抑郁情绪,与SAS评定方法相同,即累计得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
1.3.3症状自评量表(SCL-90)〔8〕将90个项目概括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等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相当严重,5分:严重。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4MOS健康问卷(SF-36)〔9〕观察病人的角色、情绪、躯体、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5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SAS 、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不显著(均P>0.05),干预后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3,P<0.05;t=-6.80,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1。
2.3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SCL-90各项目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SCL-90各项目抑郁、焦虑、恐惧、敌对、偏执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目差异显著(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抑郁和偏执项目评分显著降低(P<0.05),其余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 、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s)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社会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随着现代医学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常出现以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主的多种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采用有效措施从机体、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治疗极为必要。老年肺结核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归纳起来可能与疾病所致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社会支持程度、患者对疾病缺乏信心及担心病情恶化、复发等有关。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应针对这些可能的原因来制定,以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及消极情绪。
本研究结果与邹新花等〔10〕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提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老年肺结核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对其康复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家庭及医护人员的关爱下更容易保持积极对抗疾病的态度及战胜疾病的勇气,更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反之,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得到关爱较少,容易处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状态,而这些不良情绪易导致不良心理,进而会对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1〕,不利于患者康复。
另外本研究SCL-90量表结果提示经心理干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和社会关系得以改善。肺结核由于病程长、迁延不愈、难治愈性导致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周围人群的疏远、歧视及隔离治疗易使患者出现恐惧、敌对、偏执情绪,认知干预帮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树立康复的信心,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使患者获得积极的心理效应,主动融入社会交流,从而消除恐惧、敌对和偏执心理。本试验说明老年肺结核患者通过认知疗法、社会家庭关爱性心理干预和情绪干预改善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通过宣教认识干预、社会家庭关爱性心理干预与情绪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年肺结核患者予以综合性心理干预,涵盖了心理、疾病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负性心理情绪的改善及心理功能的康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Mauricio V, Jotam GP, Philip S,etal. Evidence for chronic lung impairment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J〕. J Infect Public Health, 2011;4(5-6):244-52.
2刘玉芳,段丽平,牛志坤,等.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7):1106-7.
3刘俊敏.护理干预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7):1190-3.
4钟小林,石淑萍,余文菊.心理行为干预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情绪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85-6.
5付筱华,冉金英,付喜凤.心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03.
6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6-43.
7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
8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
9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59.
10邹新花,张尊敬,杜一琴,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3):281-2.
1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