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新媒体运用探究

2014-09-12 10:33卓华丽孙翔玲于龙泉
山东青年 2014年6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新媒体高校

卓华丽+孙翔玲+于龙泉

摘要:新媒体成为社会发展大潮,与高校群体性事件往往密切相连。因为它可涉入到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发展、预防和应对的全过程,不仅可触发事件的爆发,也可助推事件的发展,而且对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也亦利亦弊。本文从学生和高校两个主体出发探究如何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中运用新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群体性事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①。据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处的调查数据表明,45.3% 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与新媒体的传播“有很大关系”,45.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与新媒体的传播有“关系”,两项合计为91.2%,即大部分同学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高校的群体性事件是有影响的,甚至有70.4% 的同学认为新媒体应对高校的群体性事件负责②。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运用新媒体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值得探究。

一、新媒体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1.新媒体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触发器

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政治敏感度高、思想波动大、行为非理性化强等特点,使其对新媒体的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较低,容易激起释放某种共同情怀的心理,这容易促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012年钓鱼岛事件激发了国人巨大的爱国情怀,游行示威成为当时主要的表达方式,许多大学生是其中的生力军。事后证明,大学生的参加多与新媒体的触发作用相关。通过分析此事件,发现新媒体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触发是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达成的。一方面,某些事件的产生,如钓鱼岛事件,并不是由新媒体直接引起,而是其把校园外的信息传播到校园内,引爆学生的关注点,刺激学生有组织的参加,这就是间接性。另一方面,如某些罢课罢餐和打群架事件的发生,因为事件的“导火索”就在学校内部,通过新媒体的直接传播和诱导后,学生酝酿已久的情绪就会集中爆发,最终触发群体性事件。

2.新媒体是高校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助推器

新媒体不仅触发高校群体性事件,还会助推其发展。首先,新媒体助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速度。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起初只是北京大学生的个别行为,但经过QQ和MSN等新媒体的传播后,迅速扩展到其他学校,大范围爆发。其次,新媒体助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范围。如钓鱼岛事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助推下,事件影响从校外扩展到校内、从大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大部分地区,使得事态涉及范围迅猛扩大。最后,新媒体使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影响。即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与此相关的信息往往会在新媒体中持续发酵,引发学生的长期关注和互动,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刺激到涉事群的敏感神经,又可能会导致新的事件爆发。

3.新媒体是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绊脚石与灭火器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合理会成为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灭火器,反之则是绊脚石。一方面,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时,经相关部门的合力处理后,一般能得到基本解决。但有关此次事件的讨论却难以彻底烟消云散,学生仍旧会在茶余饭后保持关注,发表各自的看法。某些非理性传言可使这些群体性事件再次引发高度关注,使本来已经平息的事态死灰复燃,甚至导致事件的反复出现。这对彻底解决事件带来极大挑战,成为一块十足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新媒体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中也可发挥灭火器之功效。如当前几乎所有高校、学生社团和组织等都拥有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这对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这些平台可以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发布最新消息,让各方知晓事件的真实原委,不信谣,更不传谣,以达灭火之目的。

二、新媒体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运用

1.增强大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的主体性

新媒体已融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大学生自身增强理性使用新媒体的主体性,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新媒体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文化理论学习,提高道德和法律修养,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辩证的思考和看问题。同时,大学生也应加强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既要养成独立性也要培养群体性,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敞开心世界,拒绝盲目从众,增强理性辨析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理性认识各种新媒体媒介,而非盲目被动接受。新媒体不是获取利益、释放愤怒和表达不满的工具,而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信息的方便快捷,使其为学习所用、为生活所用,增强主体性,掌握主动权。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体,只有从主体出发,增强辨析力,才能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同时新媒体作为客体的使用,其合理性才会提高,最终实现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融。

2.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

首先,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构建危机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一是制定具有实际性的预案。如通过微博、QQ、微信等方式向全校征集意见,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构建符合校情的危机应急预案。二是对预案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验证。如选取引发大部分学生“吐槽”的事件,按照可能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实兵演练”,达到网上网下联动的效果,以校验预案的合理性。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项优点,做好事先预防、过程控制和事后教育,使新媒体成为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的助手。

其次,在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时,以新媒体为中坚疏导学生。一是信息发布即时公开,使学生易于疏通。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及时通过新媒体跟进,发挥求真相、破谣言的功能,即使是丑陋的真相,也最具说服力。二是通过新媒体架起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便于引导。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由沟通不足,忽略人的权利所致。因此,师生自身利益的相关讨论,高校不可“冷眼旁观”,更需“主动导贴、积极跟帖、善于劝贴、注意收贴、适时结贴”[1],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架通互动的桥梁,但要避免开“空头支票”,真正使学生跟着正确的引导走。

在新媒体的时代,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预防和应对是一个相关联的整体,应准确把握它与新媒体的关系,并从学生和高校两个出发点去探寻解决之道。无论怎样,注重对师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以“师生为本”,切实保障师生基本权利[2],培养师生主人翁意识,发挥主人公作用,让师生真正参与管理,实现“自治和善治”,乃是根本。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孙丽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 思想教育研究[J]. 2011年04月.

[参考文献]

[1]邓燕. 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5月第21卷第3期:123-126.

[2]黄建榕,窦玉.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100-103.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新媒体高校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