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始终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小学教育实施好,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相对落后的教学设施、普遍不高的教师素养等诸多农村教育面对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农村小学深入、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积极结合民俗特色办好学、育好人、教好书,使最基层的孩子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生源流失;留守儿童;教师业务素养;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44-02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脚步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新课程标准已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也逐步渗透教育领域,如何在农村小学深入、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积极结合民俗特色办好学、育好人、教好书,使最基层的孩子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问题。纵观当前现状,农村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生源流失严重,学生数急剧下降
农村小学生源总体趋于急剧下降的趋势,无论是教学点、村校,还是中心校,生源流失非常严重,究其原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定居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许多外出农民工已经实现成功转型,他们正在积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努力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孩子们也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在城市生活学习,这些孩子们正在成为城市里崛起的新型个体。
从农村小学向县城小学转学成为学生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几年,农民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他们知道只有重视教育、重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今后这个充满着机遇和竞争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正如一位农民所说:“我们不能再让孩子成为像我们一样的‘睁眼瞎,我们今天受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是为了明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朴实的话语中表露出了所有农村的家长纯朴的心声。我们看到,家长们为了使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将来能有出头之日,会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甚至好多母亲在县城专门租房为孩子做饭、洗衣,“陪读现象”随之也愈演愈烈。甚至还有不少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家长也纷纷把孩子转入县城小学,为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省吃俭用、拮据度日,只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家长会不顾一切地将孩子送往县城,恐怕是和农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简陋依旧的教学设施以及落后的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
二、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养普遍不高
近几年,国家“三支一扶”惠及农村教育,这批年轻的教师已逐渐成熟,他们成为各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正在承担着学校工作的重担,而这些骨干教师很少能够长久坚持于农村教育一线,从而使县城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师资失衡的现象依然严重。我们清楚地看到,尤其是距离县城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方式落后。这些老教师大多数不愿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对于进一步进修学习也没有任何兴趣。再加上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手段落后,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能力不高,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依然靠死啃书本、死背硬记去鞭策学生实现梦想。孩子们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三、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庞大,却结构性短缺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人数已趋于饱和,而这些教师中,真正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却寥寥无几,能够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少之又少,学校虽然开设音、体、美等课程,但实施则难以保证,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匮乏,而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也为数不多。尽管“支边支教”的大学生在不断为农村教育补充着新鲜的血液,然而,那些能够真正扎根艰苦的地方,并愿意留下为农村教育献身的却为数不多,所以,农村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四、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农民工地位的不断提高,农村家长为了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大多走上打工之路,从而,造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另外,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低,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本应当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家长全部推给学校。这些无疑加重了教师身心负担,也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我们看到,在农村小学,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偏少,一线教师分担教学任务重、科目多、课时多,因而,教师们不能够充分备课、辅导、批改,科研型教师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不到落实,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既然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就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落后的面貌,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高度,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管理,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提高基层教师待遇水平,又要激励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既要加强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又要鼓励教师为农村教育奉献青春。我们要让农村教师体验到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光荣,要让农村的家长为留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而安心,要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家的温馨。
我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科学、均衡、可持续,使农村小学教育逐步走出困境,让农村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总之,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高度的重视,需要教育从业者的不断探索,更需要全民的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刘涛(1980-),男,内蒙古太仆寺旗人,内蒙古太仆寺旗第三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及小学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