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可
摘要:在日语翻译的学习过程中,文学艺术的翻译是日语翻译的一个重点内容。如何才能把日本文学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审美,通过翻译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本文以日本和歌为例,浅析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的翻译技巧,希望对日语学习者的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关键词:日语;和歌;翻译
引言
语言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人类的独特机能帮助了人类完成了信息的交流、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很难现象如果没有语言这么一个智慧的机能,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时会是多么的吃力和缓慢。
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体系。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近百种语言,其中经常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也有数十种。如何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正确传递和表达,避免因领悟分歧而引起交流的不通和障碍,翻译作为语言的桥梁沟通的作用开始凸显。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彼此间的文化、经济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实现彼此间语言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对日本语中具有代表特色和歌,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准确翻译是每一个日语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100年前,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师严复曾经指出了翻译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要求。那就是:信、达、雅。他指出,一个科学的翻译要注重对语言信息的准确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停留在翻译句子本身的字面含义,还要注意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所谓知己知彼。所以,对日本的和歌的翻译,要建立在对和歌的作者,作品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
一 什么是和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比较古典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和日本的茶道、绘画及徘句一样是日本文学艺术的代表。关于和歌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尚未達成统一的说法。一般比较公认的和歌是指日本诗歌的一种,这种诗歌借鉴中国汉语中汉字的音或意,并通过吟唱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因为日本的主要民族是大和民族,所以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就被后人称为“和歌”。
和歌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中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都可以和中国的唐诗相媲美。在和歌的表达中,根据和歌用词中的音韵长短,可以分为长歌、短歌、片歌等等。无论是哪种的和歌类型,它的创作基础都是和音,并且一般会多用一些枕词、序词等来进行表达。在日本的文学发展史中,和歌走过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从起初和民谣的分离到后期脱去粗糙,赋予更多内涵与魅力的“万叶时代”,可以说,后期的和歌已经超越了起初达官贵人的那种附庸风雅,矫揉造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日本的文学历史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了一大批传世后人的作品和大师。例如,被后人高度评价为“歌圣”的柿本人麿,他创造了很多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和歌,为日本和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和歌的翻译技巧
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翻译是一道不同语言间架构的桥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不同语言间人们的沟通效果。举个例子,在中国,我们信奉的图腾是龙,它是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可是这一点如果和西方的人们进行沟通则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因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体系中龙的概念是丑恶的代名词,它象征着魔鬼和邪恶。所以在语言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匹配要建立在彼此文化相对称的基础上,不追求一字一句的准确,但注重语言表达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达到统一的表达功能为核心。这种翻译理论在目前的翻译界比较受欢迎。这种理论的创始人是尤金·奈达,他一生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和普及,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为我们的日本语中的和歌的翻译指明了方向。在流行语的翻译过程中,从最初的纯粹的语言学上的对等,到交际功能的实现,最后到社会象征符号的对接,都是对流行语翻译的层层推进。当然,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完全对等,但是在对古典文学日本和歌的翻译时,这种完全对等的案例存在,但占的比例并不高。我们大多数时间在做的是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实际含义中下功夫,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意义对接,只有这种接地气的对接,才有利于日本语中的和歌在中国的母语体系中得到准确的实现,从而达到双方文化的进一步的深化交流。
按照目前比较成熟的翻译理论,我们一般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对和歌意义、韵味的表达。首先是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地按照和歌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直译要求词汇对应的准确性,不能出现无中生有的翻译现象。第二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意译,意思是透过和歌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含义,进行深层语言的对接和加工。不拘泥于一词一句而追求整体表达效果的实现。最后一种方式是转译,这种翻译方式对译者的文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在完成意义表达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诗歌表达形式和特点与和歌的内容进行形与神的匹配,这个时候,和歌的翻译才算完成。
举例说明:仁明天皇の皇后(五条后)の屋敷の別棟(西の対)に住んでいた高位の女性に、業平は道ならぬ(「ほいにはあらで」)恋心を懐き、長らく言い寄っていた。ところが女性、一月の十日過ぎに姿を消してしまい、行き先を訊ねたが、知ることはできなかった。一年後、 梅の盛りのころ、月の美しい夜に、去年を懐かしみ、その屋敷に行き、月の傾くまで、人気のない屋敷きに臥せって、次のうたを詠んだ。
这是一首日本著名的和歌,对于它的翻译,按照上文提到的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我们首先要把这首和歌的表达意思搞清楚,实现日语和汉语中词汇意义表达的一致。通过词汇对应,我们会大体把这首和歌翻译为:有一个姑娘,住在皇后的的西面。一个叫业平的青年对她非常爱慕,一直想找机会进行表白,可是一直没有勇气。突然有一天,当他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去寻找这位姑娘时,姑娘已经人去楼空不见了踪影。业平悔恨交加,在每年腊梅盛开的时节就会忧伤感怀,在明月下发呆。一边吟唱为姑娘写的和歌,一边流泪,可以说心碎如月光独徘徊。
通过第一遍的翻译,我们完成了句子本身意义的对接,这样只能让我们传达出这首和歌的表达含义,还无法让读者感受到这首和歌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因为和歌是通过在人群中的传唱而不断被人所知晓并传播出去的。所以,我们还要按照这首和歌的表达风格用中国汉语的诗词,来进行对应的表达和演绎。诗词是中国老百姓比较熟知的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所以通过这种对接,和歌的诗歌韵味才会凸显出来。
用中国诗词的表达,这首和歌可以翻译为:月光如水照宫闱,叶平羡女日憔悴。辗转详询女住所,人去楼空百恨生。年年梅花窗前开,岁岁风景人不同。重忆昨日西窗景,往日伤怀复经心。这是用中国唐诗的结构和韵律来进行这首和歌的中文翻译。这种翻译会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在吟唱之余也会给人以意境的传递。当然,同样的意思不同的人会按照不一样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这种风格不一的表达有利于和歌韵味的全面体现。所以,后人把这首和歌通过这种半文言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和歌的审美和意境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传递。
太后之,所在谓五条。时人业平羡西厢女子,然女迁,不得其详。询于人,知其所处,遂以幽恨度日。值梅盛,忽忆经年,访妇之旧居,伫而远眺,席而凝望,唯觉时移事异。潸然喟然,横卧檐下,至凉月西沉,又忆经年之情。
结语
和歌语言的翻译需要的是文化内涵和表达功能的匹配。只有实现这种功能对等的翻译才会更容易被彼此的文化所接受。日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岁月历史的沉淀中,留下了很多艺术的瑰宝和财富,值得我们去进行学习和研究。虽然中日两国之间在文化体系,发展背景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和歌可以轻易的译成中文从而被我们,特别是那些对日本古典文化充满兴趣的青少年们所接受。所以,建立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日语中的和歌的翻译将会推动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 浅论《古今和歌集》脱政治的美学特征 安徽文学2011(2)
[2] 鈴木美惠子. 日本古代文芸における为七夕伝说受容をめぐつて[A].1976.19-28
[3] 靳卫卫(著)《走进日本》北京:北京语言大 学出版社